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 迷人的混搭風格

文/大紀元員工(EPOCH TIMES STAFF) 翻譯/陳遇
聖彼得堡, 冬宮
俄羅斯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冬宮(Winter Palace)有著巴洛克風格的外表,冬宮廣場上的積水倒映著宮殿立面。(Roman Sibiryakov/Shutterstock.com)
font print 人氣: 12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俄羅斯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冬宮(Winter Palace)有著粉綠色的外牆,這裡曾是該國著名的君王之家。不過,這座冬宮的建築風格可不簡單,從最早的巴洛克、新古典、哥德式,一直到洛可可風格皆可在此找到。

1754年,俄羅斯女王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Elizabeth Petrovna)委任義大利建築師弗朗切斯科·巴爾托洛梅奧·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Francesco Rastrelli)設計這座後巴洛克式的宮殿。拉斯特雷利是18世紀著名的後巴洛克風格建築師,他將當時義大利和莫斯科的巴洛克風格進行融合,建造出這座華美無比的冬宮,超越了當時歐洲所有的宮殿。

冬宮的建造時間長達八年,共有超過460間豪華客房。不過,並非所有房間的裝潢都依照著原先的後巴洛克設計。1762年,凱薩琳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繼位後,將其選定為居所。然而,這位新王后並不欣賞後巴洛克過於華麗誇張的裝飾,她更偏好受到古希臘羅馬建築影響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也因此宮殿被修建為更為純粹細緻的風格。

不幸的是,在1837年一場大火燒毀了這座宮殿,隨後的修建工程也讓建築風格再次發生改變。冬宮的外牆、內部的約旦階梯(Jordan Staircase)、大教堂(Grand Church)和主要套房的修建由俄羅斯建築師瓦西里·斯塔索夫(Vasily Stasov)負責,將其回復到原始的設計和裝飾。在斯塔索夫的規劃下,一些空間被改造得更加華麗。例如,徽章大廳(Armorial Hall)的新古典風格柱子在整修後加上了鍍金表面。此外,其它較小的房間由俄羅斯藝術家布里洛夫(Alexander Briullov)以19世紀的風格進行了重新設計,包含了哥德到洛可可風。其中一間特別搶眼的新房間就是孔雀石廳(Malachite Drawing Room),同時也是女王套房的接待室。

1903年,冬宮舉辦了冬宮舞會,標誌了俄羅斯王室最後一場盛大慶典。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Alexander Mikhailovich)曾評論其為「帝國歷史上最後一場壯麗的舞會」。

直至今日,冬宮成為了埃爾米塔日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的一部分,而凱薩琳二世的收藏品則成了現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收藏之一。

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的空照圖。(shutterstock)
聖彼得堡, 冬宮
孔雀石廳(Malachite Drawing Room)。(Volkova Natalia/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的哥德圖書館。(Mitzo/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鄰近亞歷山大廳(Alexander Hall)的一座廊道。(Tanya Volk/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1812戰爭畫廊(1812 War Gallery,譯注:紀念1812年俄法戰爭勝利)。(Marco Rubino/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聖喬治大廳(又稱寶座大廳,St. George Hall 或Large Throne Room)的俄羅斯王座,該廳為所有俄國君主使用。(Chubykin Arkady/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黃金會客室(Gold Drawing Room)。(Myskina6/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洛可可風格的約旦階梯(Jordan Staircase)。(Marco Rubino/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冬宮的大教堂(Grand Church)。(Anton_Ivanov/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冬宮大門上的帶雙冠兩頭鷹,是俄羅斯帝國的國徽。(dimbar76/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約旦階梯壁龕上的大理石雕像。(Olha Solodenko/Shutterstock.com)
聖彼得堡, 冬宮
徽章大廳(Armorial Hall)。(Olga Bugro/Shutterstock.com)

原文St. Petersburg’s Sumptuous Winter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