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加拿大二波疫情到底多凶?醫護人員告訴你

溫莎醫院一線醫護:每天都很緊張 不知明天會怎樣

醫院重症室已經改為只收治確診患者,每天幾乎滿員,宛如無菌太空船,醫護都全副武裝,戴著N95口罩和眼罩。(Shutterstock)
人氣: 7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1年0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報導)在加拿大二波中共病毒疫情中,越來越多一線醫護發現,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來勢更凶。

CBC新聞1月18日對安省溫莎醫院(Windsor Regional Hospital)重症室(ICU)2個小時近距離實地採訪,證實了這一點。

溫莎醫院ICU病房呼吸醫師斯拉威克(Kaytie Slawik)女士透露,只要進ICU,都很難治,能否救治都很難說。所有重症患者,在上呼吸機前還能說話時,都會告訴醫護,他們不想死亡,懇求醫護盡力醫治。

斯拉威克表示,作為醫護,面對患者這樣的懇求,他們都會百般安撫,承諾儘量救治,安慰他們不會有事。但醫院ICU部門主管透露,無論怎麼努力,總有40%重症患者搶救不了。

醫院重症室已經改為只收治確診患者,每天幾乎滿員,宛如無菌太空船,醫護都全副武裝,戴著N95口罩和眼罩。白色帆布將病房四面牆壁隔成額外負壓病房。

醫護人員在病房間穿梭,檢查十多名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的重症患者。當職醫生,忙著通過視頻向家屬更新病患病情最新進展,壓力也很大。作為醫護,也時刻擔心自身被感染和傳染給家人。

醫院重症醫療副院長裡德爾(Karen Riddell)女士說,目前第二波疫情和病毒大流行,對於他們醫院來說,就像是一連串的連環車禍事故,收治一個患者,又來一個,似乎沒個頭。確診的病人越來越多,死亡的人越來越多。

作好最壞準備

安省數據顯示,溫莎醫院自去年3月20日上報首個確診病例以來截至本文發稿時間,當地共1.1萬多人確診,271人死亡,按人口算陽性確診率全省第2高,僅次於皮爾區,染疫死亡率是除多倫多外全省最高的城市。

省府數據預測顯示,溫莎醫院要做好更壞準備,收治更多重症確診患者。里德爾說,重症醫護團隊得根據省模型預測數據擴建救治能力,目前ICU救治能力達到四百名重症患者救治要求,但省府模型預測未來得達到1000名患者救治能力。

醫院重症病房註冊護士索科特(Michelena Sockett)女士透露,她還記得去年重症室收治的首批確診病患,是她有生以來見過的最嚴重的重病患者,她從未想過要看護這麼嚴重的病患。現在第二波疫情又來了,又來了更多這樣的重症患者。

由於在ICU病房要和病人直接接觸,索科特要全副武裝,制服、眼鏡、靴子、防護衣、鞋套、護目鏡、面罩和N95口罩等,裡三層外三層裹的嚴嚴實實,加上病房也是全封閉,日常工作和行動起來,要看清東西、聽清動響都很難。

週一當天,ICU重症病房15名重症病患中,有12人是上了呼吸機的病毒陽性確診患者。空出的病床,是為急救預留。自12月以來,醫院就禁止外人探訪,病人沒有親友探視,病人床頭自然沒有鮮花、氣球或毛絨玩具,部分區域顯得空蕩蕩。這種環境下,病人感覺不到來自親友的溫馨,醫護也十分沮喪,精神壓力大。



永遠沒個頭

好在是,許多病患最終都挺了過來,多少讓索科特看到希望。數據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共120名確診病患在溫莎醫院不治身亡,其中29人在過去2週內去世。

索科特透露,在ICU病房查看病患病情進展,要十分細心和仔細。完成一天工作脫下所有PPE後,也仍不輕鬆,從病房出來後要全身上下仔細擦拭和消毒,下班回家稍作休整後,又要趕回醫院上班,感覺永遠沒個頭。因為疫情日益嚴重,經常要加班,要照顧更多病人,讓人感覺看不到頭。

醫院Met4樓原來是內部藥物區,首波疫情爆發後就改為病毒陽性確診患者收治區。過去用於收治慢性病患的病床,因確診患者太多,也被改為專門收治染疫患者的調壓病床。最近因確診病患太多,為騰病床給重症患者,醫院向薩尼亞和倫敦等附近城市醫院轉院一百多名病人。

將病人當家人

入職7年的護士何斯特(Jenn Hurst)女士也發現,最近這波疫情很凶猛,幾天前,她的一名同事檢測陽性,目前整個科室處於病毒暴發期,11名同事因接觸確診病人被感染。

作為護士,最難的是填補病人接受治療期間,親友探視受限造成的情感撫慰缺失和空白。(Shutterstock)

她說,作為護士,最難的是填補病人接受治療期間,親友探視受限造成的情感撫慰缺失和空白。對她來說,為剛見面的陌生病患提供親人般的情感撫慰,壓力很大。但作為護士,在這個特殊時期多承擔一些職責也很重要,病人家屬也會很感激,想到這一點也就覺得沒什麼。

她說,對於病人來說,她是個陌生人,突然走進他們的生活,像家人一樣對待他們,也令他們有些害怕,令他們自己也有些惶恐。

何斯特的樓層和重症病房比,相對更平靜。護士們短暫休息時間,找個僻靜角落聊聊天,精神有所放鬆,氛圍稍微更輕鬆些。她說,病患病情穩定,同事們都非常小心,儘量保持樓層的平靜。

她說,每天同事們都會互相問候,幫助紓解壓力。但他們也是普通人,下班後還是會將一些工作壓力帶回家中。有時壓力太大,下班回家後也排解不了,但一想到已盡了自己的全力,也就釋然了。

每天都是未知數

溫莎醫院14年工齡的註冊護士西古因(Tasia Seguin)說,今年是她護士職業生涯中最糟的一年,每天上班都充滿焦慮,不知道當天會發生什麼?是否有病患壞消息等著她打電話通知給家屬?

她透露,每天確診人數和住院人數上升,上班時只能想好的一面,才能給她繼續努力的動力。能夠為社區服務,她覺得非常榮幸和感激。

西古因和同事們都表示,許多人沒有像她們一樣親眼見證,很難理解疫情對一個家庭造成的巨大傷害。有時他們盡力搶救,還是無力回天,只能手中拿著平板電腦,讓家屬通過視頻告別臨終親人。這些都不是假的,是實實在在的,誰在場親歷都會傷心難過。

嚴陣以待

有病人病情惡化時,隨時作出準備的醫護團隊會立即響應,有的給帶著呼吸機的病人翻身檢查(有時1名病人甚至需6人同時幫忙),有的在忙亂中記檢查重點。裡德爾說,這種情況下,醫院還要儘量減少病房內的護士,儘量減少工作人員感染風險。

醫院ICU醫療主任馬盧斯(Natalie Malus)女士透露,去年首波疫情爆發後,醫院有時會在病人出現呼吸困難跡象時就上呼吸機,後來不再急著讓病人上呼吸機,會觀望一段時間等症狀惡化時再上。

馬盧斯介紹,染疫患者症狀惡化很快,有時幾個小時內就會瞬間惡化,有的病人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從需吸一點點氧氣發展到全天都得上呼吸機。

她說,從第一波疫情中,她們吸取了許多經驗教訓,只是第二波疫情最大挑戰是,住院人數增加,而且還在持續增加,目前重症患者已經超過首波疫情救治的病患總人數,而且曲線還在攀升,仍處於急升階段,還沒達到峰值。

斯拉威克透露,過去她們人均負責3至4名病患,現在人均負責7、8名病患,每天要檢查和幫助每名病人呼吸情況,工作處於超負荷狀態,工作量是過去的2倍,又沒額外援手。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盡最大能力,只是病人得不到應有的最好的醫護。

她指著裝滿PPE垃圾桶說,目前醫院只能收治染疫病患,普通病人都拿不到床位。只有等醫院收治普通病人時,一切才會恢復正常。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