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亡:邁克爾‧沃爾什《奮戰到底》啟示

人氣 481

【大紀元2021年01月25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eff Minick撰文/曲志卓編譯)縱觀歷史,很多人在希望極其渺茫時,依然拚死戰鬥,拒絕投降。為什麼他們要奮戰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在劍刃已經折斷、槍裡已無子彈的情況下,繼續用石頭和拳頭戰鬥?

在《奮戰到底:當一切都失去時,人們為何而戰》(Last Stands: Why Men Fight When All Is Lost)一書中,《大紀元時報》專欄作家邁克爾‧沃爾什(Michael Walsh)提出了這些問題。

例如,他問:「什麼是英雄主義?它的道德成分是什麼?是利他主義、愛情、自我犧牲嗎?它的不道德成分是什麼——害怕懦弱,渴望榮耀,驕傲?為什麼它曾經被稱頌,但現在往往被斥為愚蠢和虛幻,至少也是不合時宜的?」

在本書中,沃爾什通過研究17場戰役來探索這些問題,從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Thermopylae)戰役到1950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和中共在朝鮮長津湖(Chosin Reservoir)的殘酷交戰。除了對這些戰役的精采描述外,沃爾什還簡要介紹了導致奮戰到底的前因和後果,以及指揮官的簡短傳記。

在每個戰役中,沃爾什還討論了是什麼激勵了這些士兵做出最大的犧牲。

鑒於我們國家目前的動盪,了解這些戰士的動機可能有啟發性,也能激勵我們打一場好仗。

失望和絕望

當喬治‧卡斯特(George Custer)帶領第七騎兵隊參加小比格霍恩(Little Bighorn,又譯作小大霍恩河、小巨角河、小大角)戰役(1876年)的可怕屠殺時,他犯了幾個錯誤。他面對敵人時,沒有仔細偵察就把部隊分成了幾部分;他依靠下屬指揮官,而這些指揮官後來被證明是軟弱和不聽命令的;最糟糕的是,他相信蘇族人(印第安部落名稱)和其他戰士會像過去一樣,看到騎兵後就會逃跑。

相反,印第安人攻擊和屠殺卡斯特和他的士兵。這些士兵許多是糟糕的射手,缺乏經驗的騎手,而且軍事訓練不足。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繼續戰鬥,但僅僅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投降是不可能的,因為活著被帶走意味著被酷刑致死。一些蘇族人後來報告說,一些士兵因害怕落在婦女的刀下而自殺。

《卡斯特的最後戰鬥》(Custer’s Last Stand),埃德加·塞繆爾‧帕克森(Edgar Samuel Paxson)作於1899年。惠特尼西方藝術畫廊。(公共領域)

作為奮戰到底的一個例子,小比格霍恩戰役是沃爾什的研究的案例中最可恥的。在一場短暫的戰鬥中喪生的士兵,不是為了家庭和家園,也不是為了比自我更偉大的事業。在這個荒涼的地方,卡斯特和他的士兵以及美洲原住民部落的聯軍都奮戰到底——小比格霍恩戰役標誌著原住民開始結束他們的抵抗。

國家

沃爾什在書中指出,人們會為了自己的國家而去死,這不是為了民主等理想,而是為了他們的家園、城鎮和農場以及他們的所愛的人。如今我們很少聽到「母親、旗幟和蘋果派」,但在我們的歷史中,士兵們為這些價值觀而犧牲。他們為了他們的所愛而犧牲。(譯者註:「母親、旗幟和蘋果派」是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國價值的象徵。)

當漢尼拔和他的軍隊在坎尼(Cannae)會戰(公元前216)粉碎羅馬軍團時,他們將羅馬軍團重重包圍。羅馬軍團幾乎無法移動,因而戰敗。許多人犧牲,幾乎每個羅馬家庭都陷入哀悼之中。然而,元老院和羅馬人民從未考慮過投降。他們組建了另一支軍隊,設計了不同的戰術,制服了迦太基,最後成為地中海的統治者。

「Patria」是拉丁語「國家」的意思。英語中的「愛國者」一詞(patriot)就是由此而來。在歷史的那一時刻,羅馬人彰顯了這個詞的意義。結果,他們輸掉了一場戰役,但贏得了一場戰爭。

那些熱愛我們的國家並相信其自由和正義的理想的人們,可能會從這些事件中吸取隱喻的教訓。選舉可能已經過去,但我們仍然可以贏回美國。

責任  榮譽  驕傲

阿拉莫(Alamo)戰役中知名的威廉‧特拉維斯(William Travis)和1885年保衛喀土穆時去世的查爾斯‧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Chinese” Gordon,註:因在中國指揮僱傭「常勝軍」協助李鴻章及劉銘傳淮軍與太平軍作戰,獲得兩宮太后封為提督、賞穿黃馬褂而得到「中國人戈登」之綽號)在開始戰鬥前都有機會撤退。但兩人都感到,面對巨大的困難,他們必須堅守自己的崗位。正如沃爾什所寫的那樣,在阿拉莫戰役(1836年),「他們為那些最抽象但最基本的概念而獻身:責任、榮譽、國家。戈登也為這些價值觀而犧牲,儘管當時他的同胞是蘇丹人民和英國人。(註:戈登後被調至蘇丹任總督,人稱「戈登帕夏」,最後於任內爆發的馬赫迪戰爭中陣亡)」

在1863年的卡馬隆(Camarón)戰役中,一小群法國外國軍團與一支強大的墨西哥軍隊作戰。「墨西哥人為他們的國家而戰」,沃爾什寫道,「而(法國)軍團為他們的榮譽而戰。」即使在今天,軍團的座右銘之一是「軍團就是我們的國家」(Legio Patria Nostra)。那天,軍團的所有戰士幾乎都為了忠於這一理念而犧牲。戰鬥結束時,最後六名戰士依然昂然而立。他們殺進墨西哥的軍隊。其中兩人被打死,一人受重傷,另外三人被俘虜。

直到今天,法國外國軍團依然在4月30日舉行儀式,紀念和緬懷那些戰士。

這些戰士和沃爾什提到的其他戰士都提醒我們,我們對我們的國家和維護我們的體制也負有責任。我們應該在公共場合毫無負罪感地、榮耀地表達自己,我們應該為我們的美國主義感到自豪。像那些戰士一樣,我們必須捍衛我們所珍視的東西,不是用刺刀和子彈,而是用語言、智慧、信念和祈禱。

1566年,西蓋特瓦爾戰役(The Battle of Szigetvar),克羅地亞總督茲林斯基(Zrinski)伯爵和他的戰士對抗圍困的土耳其人以保衛西蓋特瓦爾城堡。約翰‧彼得‧克拉夫特(Johann Peter Krafft)作於1825年。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國家美術館收藏。(公共領域)

同志

「人們為什麼而戰鬥?」沃爾什問道,「為什麼或為誰值得犧牲?」

他的回答是:「正如我們在這些例子中將看到的,答案出人意料地的簡單:他們為自己、為他們的兄弟而戰,為他們婦女和兒童,為他們的國家而戰。這些都是家庭價值觀的表現。」

公元24年,在馬薩達(Masada)與羅馬人作戰的猶太人,以及19世紀後在華沙與德國人作戰的猶太人,都是為保衛他們的家人、朋友和同胞而犧牲。在羅克渡口(Rorke’s Drift)戰役面臨敵眾我寡的部隊,在長津湖戰役的海軍陸戰隊,在西蓋特瓦爾(Szigetvar)戰役被土耳其軍隊消滅的匈牙利人:所有在這些戰鬥中犧牲的人,也都為他們的戰友和他們自己而獻身。

1944年7月華沙起義期間,「Pasta」(波蘭電報公司)建築著火,猶太波蘭人在那裡對納粹侵略者進行了最後鬥爭。(HO/AFP via Getty Images)

在我們所面臨的政治鬥爭中,任何支持傳統真理的人,包括自由、真理、善良、美麗和傳統價值觀,都應該被我們認作同志。無論我們是黑人、白人、棕色人、富人還是窮人,我們不能允許任何東西來分裂我們這些相信美國夢的人。我們是用精神和信念聯繫起來的兄弟姐妹。我們的信念就是「生命,自由,追求幸福」。

和許多為正義而獻身的人一樣,讓我們團結起來,為了對國家的愛,為真理和正義而並肩站在一起。

《奮戰到底:當失去一切時,人們為何而戰》(Last Stands: Why Men Fight When All Is Lost)
邁克爾‧沃爾什(Michael Walsh)
聖馬丁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出版
2020年12月1日
358頁,精裝版

原文Never Say Die: Lessons From Michael Walsh’s ‘Last Stand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6) 忠心不二
【文史】「兵仙」韓信妙用《孫子兵法》
古風正氣:李光顏當眾拒色 全軍奮勇殺敵
IS潰敗速度加快 不再拚死作戰而選擇投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