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習俗知多少

詩仙李白。(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874
【字號】    
   標籤: tags: , , ,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一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日,詩人李白登上龍山,與好友同飲菊花酒,秋風落帽,秋月留人,讓李白暫時忘卻了朝堂之上、俗世之中的煩惱,得以神遊仙境,與月下仙子相逢際會。這是神韻舞臺上曾演出過的節目《李白醉酒》。

重陽節正式成為一個民俗節日是始於唐朝,然而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已經慢慢忘記了重陽節的一些延續千年的傳統,這也許是因為很多人不太了解這個節日背後防疫、驅邪、避災的意義。

九九重陽的名稱來自於道家的陰陽學說。古人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陰陽,數字中以六為陰而九為陽,九月九日為重九,也就是重陽。在這一天,因為陽氣已經走到了盡頭,陰氣就要開始上升,陰氣又會帶來邪氣和病氣,於是人們就要在這一天驅邪防疫,重陽節的很多習俗,如飲菊花酒、戴茱萸等,都是為了幫助人們順應自然,用自然的方法來抵抗疫病邪祟的侵襲。

傳說中的起源

清 惲冰 《十二月花卉‧菊花》(公有領域)

關於重陽節起源的傳說,最著名的要屬桓景的故事了。相傳東漢時期有個青年人叫桓景,他曾經跟隨仙人費長房學道,在學成下山之前,費長房叮囑他說:「你的家鄉汝南有疫病肆虐,九月九日這一天災難將降臨到你的家中,那時你務必要提前準備好紅色錦囊,在錦囊中放入茱萸,並帶上菊花酒,和家人一起登上高山,這樣你們就能夠避免災禍。」到九月九日那一天,桓景果然將茱萸錦囊分給家人,然後叫他們每人喝一口菊花酒,瘟魔果然就不敢近身了。桓景等人在山上待了一日,晚上回到家中,看到家中的牛馬牲畜全都暴病而死。從此中原凡是有疫病流行的地區,都會在重陽這一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登高避禍。

在陝西一帶也流傳著一個故事,更詳細地說明了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相傳在驪山腳下住著一家農戶,這天男主人從田地回來,遇見一名趕路的算卦先生,天色已晚,算卦先生錯過了旅店,想要在男子家中借住一宿。雖然農戶家中貧窮、屋宇窄小,男主人仍然接待了他。到了第二天,算命先生臨別時留下一句話:「到得九月九,須往高處走。」男主人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想算命先生精通天文易數,他的話一定有高深的道理。於是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就帶著全家老小,登上驪山高峰遊玩。等到傍晚下山後,發現自家所處的山溝全部被暴漲的河水淹沒了。從此驪山附近的人,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全都會闔家登山以避邪祟。

驅邪祛病的習俗

九九重陽節登高起源於避瘟疫。圖:清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登高遠眺。局部。(公有領域)

其實,這些傳說都有其現實的根據和道理,重陽節正值秋冬之交,氣候的轉變會帶來疾病的侵襲。對此,古人的辦法是用傳統草藥來預防疾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菊花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瘻癉、治百病」。茱萸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所以人們在重陽節時分會開始佩戴茱萸、飲菊花酒。

漢代《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陶淵明也曾作詩云:「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因此重陽節又有祛病延壽的意義,而九九諧音久久,寓意長長久久,所以又有重九祭祖的傳統,提醒人們要敬老崇孝,飲水思源,才能夠積德而獲得長壽的福報。

此外,古人認為陽氣清而上揚,陰氣濁而下沉,所以秋天登山能夠呼吸清新的空氣,避免濁氣的入侵,是對健康有益的。中國人也有上巳清明踏青,重陽辭青的說法,登山辭青,要辭別溫暖的節氣,並準備迎接寒冬的到來。這樣的習俗蘊含著傳統文化中敬畏大自然、順應四季節氣的理念。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您是否被迫從早到晚在屏幕前工作呢?您是否懷念重陽節的那些傳統習俗呢?親近自然,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花一木,欣賞山水天地的美景,難道不是一種更加愉悅平和的生活方式嗎?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