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身心疲乏?找到自己的正能量就對了

作者: Fiona(糖霜與西裝)

人氣 550

沒有夢想的路上,難免疲憊又力不從心,這時盲目追隨各種「成功學」,不如做好自我管理,方法很簡單,就是設計一套屬於你的「能量系統」。人生很難,要如何在充滿挑戰的職涯過程中,走得更舒服自在?

人的身心是一部複雜的機器。設計精妙,獨一無二,卻也充滿限制。面對挑戰,無止境的「努力」、或是追求他人的「成功學」,並不是有效的操作法則。比之更有用的,是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能量管理系統」,才能讓身心運作起來既健康又高效。

這個體悟來自於我的親身經驗。

在高壓的環境工作多年,我曾經對工作的唯一解法就是努力。挑戰太大,那我就付出更多時間來攻克。分析想不出來?熬夜到想出來不就得了。簡報檔不夠美?週末埋首在電腦前吃兩天泡麵,苦思總會有靈感。覺得身心疲乏?那就看更多自我管理的文章、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把一天活成兩天不就好了!

我做過最扯的實驗,是讓自己早上四點半起床,跑一英里(約一.六公里)後去晨泳;晨泳一千公尺後,再沿原路跑回家,洗漱之後,再搭地鐵上班,還規定在地鐵上一定要聽跟科技業相關的Podcast節目。

然而,實行了一陣子,我沒有變成林志玲或是伊隆.馬斯克,只是筋疲力竭。我才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想讓自己運作良好,必須搞清楚自己的身心使用指南。

使用指南的基本要點,在於了解自我的「能量系統」。

就像車子需要汽油,馬兒需要吃草,努力過好每一天的我們也需要能量。自我這臺精密儀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能量輸入和輸出。如何讓能量循環運轉良好,是自我管理的關鍵。

能量輸入 能讓你充飽電的人事物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能量來源。能量來源指的是那些能讓你覺得「充飽電」的人事物。可能是看一場電影,可能是和朋友吃熱炒,抑或是獨自在公園裡享受一支冰淇淋,每個人的能量來源都不一樣,也可能隨時間改變。

逛書店一直是我不變的能量來源,只要去書店裡聞聞書的味道、摸摸書的質感,就算沒有買書或看書,我都可以覺得無比幸福。這可能跟小時候的經驗有關:從很小的時候我爸爸就會帶我去逛復興北路的三民書局,偌大的建築物在幼小的我眼裡,彷彿是座城堡。愛閱讀的爸爸把我放在地下室的兒童書區,安頓好後就去其他樓層買書去了。還不識字的我,獨自被書本圍繞,卻一點都不慌亂,反而無比心安。我在兒童書區一本又一本地看,看不懂文字的我卻彷彿可以跟書對話似的,興奮又幸福。

長大後,我在美國工作,能逛書店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大多數時間都在亞馬遜買電子書。電子書固然方便,卻少了屬於書店的浪漫。某一次逛街逛累了,看到一家書店,我不由自主走進去:熟悉的安全感再次襲來,我好像一艘駛累的小船終於靠了岸。我發誓,再也不要離我的能量來源太遠。

能量輸出  留心那些消耗自己的人事物

再來,我們也要認識自己的能量出口,尤其要留心那些不由自主消耗你的人事物。

執行工作、思考困難的問題、發揮創意、讀書解題等,是我們熟悉的能量出口。做有價值的、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是很好的能量輸出運用。那什麼是不好的能量消耗呢?讓自己疲累卻又毫無正面回饋的即屬於這一類。

比方說,進行毫無知識含量的網路謾罵、抱怨雞毛蒜皮的小事、腦海中反覆播放別人如何對不起自己、報復性熬夜滑手機等。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楚什麼是適度發洩、什麼是自我糾結、什麼是娛樂抒壓,什麼是訊息超載。我就曾經熱中於報復性看劇,心情越不好,劇就看越多集。我以為這樣的娛樂等於充電,但事實正好相反:看劇對我來說並不能休息,看完以後往往更身心俱疲。偶一為之很刺激,但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能量莫名其妙被消耗殆盡。

從此之後,我把看劇也歸類成能量消耗品,並且根據自己的能量狀態適度安排娛樂。

當然,能量使用因人而異,一個人的消耗品可能是另一個人的能量來源。看劇對於我是消耗,但有可能對於你是補給。要有耐心地實驗,在做任何事時有意識地問問自己的心。不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便能對自己有更深的理解。也不應受他人影響,因為每個人的活法都不一樣。

設計自己的能量系統

了解能量的輸入與輸出,接下來便可以設計自己的能量系統。

能量系統有兩種,一種是線性的:輸入→輸出。維持系統運作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讓輸入大於或等於輸出。覺得自己快沒電了,主動找充電電源:覺得自己消耗速度大於能量補給,趕快調整策略,減少消耗速度或增加補給來源。對於自己此時此刻的能量運用狀況,我們要時時關注;對於未來的能量使用,我們可以預測並提前準備。

另一種能量系統,是最高級的理想狀態:正能量循環。循環是什麼意思?循環指的是「最後一步可以驅動第一步」。當最後一個步驟的輸出能促進第一個步驟的輸入,這個系統便如同風火輪,能自給自足地運轉下去。

人也是一樣。當輸出可以帶給你更多輸入的能量,哇,那不用刻意充電,自己本身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力量。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首先,假設我們有動力想去嘗試一項新任務;再來,我們身體力行,執行任務;然後,我們產出結果,獲得滿滿的成就感;最後,成就感又成了動力的一部分,刺激自己執行下一個任務。一個執行任務的正循環,就靠著「成就感」被推動了起來。

除了成就感,我們還可以塑造出其他種正循環。舉例來說:在網路上寫文章是我的正能量循環。一開始,我有點子想要分享;再來,我把思考化為文字,發表到網路上;然後,我會收到讀者的鼓勵和反饋,激發出更多點子和想法;這些點子和想法,促成了下一篇文章。正循環便如此啟動。

工作上也可以找到正循環的例子:比方說,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術,學會新技術之後,將其應用在工作中;然後,新技術讓自己做事效率提升,因而獲得了更多時間;獲得了更多時間以後,又可以拿這些時間來學習另一項技術,做事效率又更加提升……

生活中,我們可以替自己設計各種大大小小的正循環。利用循環,可以四兩撥千斤,用更少的力量達到更大的效果。

我想要再次強調「成就感」循環的重要。很多時候總是覺得日子無止境地消耗,是因為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成就感」循環。這不是我們的問題:工作壓力大,動不動就被老闆罵,普通人的日子裡很難獲得成就感;再加上社群媒體的效應,在夜深人靜時看著各種成功人士發文,各種網紅IG,連最後一點點僅存的自信也蕩然無存。稍加不注意,不用說成就感了,還可能深陷在自我厭惡的負循環中,難以抽身。

這時,就要聰明地對能量消耗品進行斷捨離。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起一個成就感引擎。怎麼建立成就感引擎?一個有用的方法,是讓大腦轉個彎,換個新的自我評價方式。

原本總是想著「我離目標還有多遠」的自己,要想「我今天又多走了這麼多步」。當我們從減法思維換成加法思維,成就感激素就會慢慢釋放出來。

在我覺得最辛苦迷惘的時期,就是靠這個方法讓自己走下去。既然社會無法給我肯定,那我就自己給自己吧!每天晚上,我在筆記本裡寫下自己做的事情,舉凡「打了一通電話給校友,嘗試Networking」到「今天很乖地吃了蔬菜」,都是我的加法算式中的一部分。這個習慣,把我從負循環導向了正循環。

當全世界都試圖誘導我們自暴自棄,就偏不上當!自己點燃自己的火炬,才不要掉到黑洞裡。

學姊真心話

認識自己

你可能早已熟悉自己的能量系統,只是還是忍不住自我懷疑。這怪不得我們:社會上有太多「成功學」,每一個都說得這麼斬釘截鐵。有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有人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有人說減肥要靠生酮,有人說地中海飲食才是正解。到底什麼才是對的?

答案是:只有符合你原廠設定的方法,才會有效。

不要忘了,「自我管理」的前兩個字是「自我」。自我是誰?是那個獨一無二的你。在這資訊爆炸的世界,包括這本書在內,總有無止境的聲音在告訴我們要怎麼活。

文摘自《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方智出版社

 .傾聽是職場重要的軟能力
.影響你職場生產力的5個時間管理誤區
.【馨香雅句】你喜歡的顏色吸引哪種能量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作文學堂】一件最有成就感的事
人初千日 找回養兒育女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上)
人初千日 找回養兒育女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中)
人初千日 找回養兒育女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