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全美都會陷入罷工浪潮嗎?

人氣 1994

【大紀元2021年10月31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Stephen Moore撰文/信宇編譯)如果您認為現在的供應鏈斷裂、商場貨架清空和通貨膨脹走高是麻煩,那麼等幾個星期再看看吧;形勢可能會變得更糟。而這一切並不是颶風、全球疫情或其它人力不可控行為造成的結果。恰恰相反,所有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引發的全國性政治無能。

正是由於這個突出的原因,從水果和蔬菜,到汽油和聖誕玩具,全國範圍的商品供應短缺從令人頭疼演變成了一場危機。

我們現在正見證著美國四十年來勞工穩定供應局面的瓦解。凱洛格(Kellogg’s)和約翰迪爾(John Deere)這兩家大公司,正面臨著成千上萬工人的大罷工。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 Workers)針對約翰迪爾公司的大罷工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伊利諾伊州大型汽車工廠發生的第一次勞工大罷工。凱洛格公司上次發生類似的停工則更是遠在1972年。

由於政府實施超級慷慨的福利待遇,目前已經有近1100萬個工作崗位無人願意填補。碼頭工人、卡車司機和工廠工人的大量短缺正在加劇因供應短缺而導致的通貨膨脹高企問題。現在,假如再有成千上萬的關鍵行業工人進行罷工,一場經濟大災難將不可避免。

勞工市場的短缺只會給工會帶來更多的籌碼,促使員工為了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福利而離開工作崗位。約翰迪爾公司的工人對公司提出的5%加薪提議表示反對,這是顯而易見的。隨著通貨膨脹率接近6%,5%的加薪可能只是意味著普通工人實際收入的下降。

這就是我們經常會談到的惡性循環。通貨膨脹意味著商場商品價格上漲,這意味著工人想要更高的薪酬以維持生計,這意味著公司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這意味著公司不得不進一步提高產品價格。這個過程不斷循環往復。6%的通貨膨脹率到今年年底可能會如滾雪球般地變成8%到10%的通貨膨脹率。不由得令人一聲嘆息!

歷史證明,貨幣供應量的管理不善和美元貶值會導致勞動力市場的痙攣和不振。德州公共政策基金會(Texas Public Policy Foundation)的經濟學家E.J.安東尼(E.J. Antoni)最近統計研究了相關數據,發現:1951年的年通貨膨脹率飆升至7.9%,第二年發生了創紀錄的470次罷工;20世紀60年代末,通貨膨脹率上升到5.4%,而罷工的數量在一年內就超過了400次。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羅納德‧里根總統執政時期開始,全國商品價格波動有所緩和,罷工亦隨之減少。「像黃金一樣好」的美元持續保留著穩定的市場價值,同時允許勞資雙方就工資增長達成雙方同意的合同。

從1947年到1982年,在這段多次發生罷工的時期,通貨膨脹率瘋狂地上升和下降,年率在一年內變化高達8.7個百分點,從-1%到13.5%有14.5個百分點的幅度。

突然間,我們感覺好像是生活在邁克爾‧福克斯(Michael J. Fox)主演的經典科幻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續集中。物價高漲和經濟停滯,這是世界上所有時期裡能遭遇到的最糟糕事情了。

我估計,未來幾個月恐將會有更多的罷工事件發生。各地工會將大施拳腳展獻力量,部分原因是他們自恃有總統喬‧拜登在白宮為他們撐腰,工會老闆們曾在拜登的總統大選中貢獻了數億美元的助選資金,當今總統在他們面前唯有卑躬屈膝。里根總統曾在1981年解僱參與非法罷工的空中交通管制員,因而聲望大振。有誰會相信拜登也會有膽量這樣處置非法罷工事件嗎?

如今,各種瓶頸問題處處擠壓著曾經是美國經濟效率標誌的供應鏈。情況越來越糟了,而工會和他們的一線員工們時時抱怨需要支付高額的日常帳單。其實,他們早已對此心知肚明。

歷史事件表明,罷工往往是一種兩敗俱傷的糟糕形式。從長遠來看,罷工涉及的勞資雙方通常都會損失慘重,美國也同樣深受其害。

在華盛頓看來,確保工人長期收益的最好方法就是獲取通貨膨脹,無論是對於工會工人還是非工會工人,而這也是一種事實上的工資稅,且一切均在政府的掌控之中。要想帶來實質性幫助,唯有國會能夠停止支出和借貸本來並不歸我們所有的數萬億美元,因為無止境的超支和借貸只會促發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原文:Will All of America Go on Strik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斯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是一名經濟記者、作家和專欄作家。他與人合著了眾多書籍,最新的一本就是《川普經濟學:振興經濟的「美國優先」計劃》(Trumponomics: Inside the America First Plan to Revive Our Economy)。目前,摩爾也是經濟自由和機會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Freedom and Opportunity)的首席經濟師。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雇主或要為強制接種負法律責任
【名家專欄】從跨性別運動反思極權主義
【名家專欄】中共審查和宣傳讓投資者陷困境
【名家專欄】中共很難消減房地產泡沫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