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羽蟲之孽應驗大凶之兆

作者:允嘉徽
中華文化從來都窮究「天人感應」,認為「羽蟲之孽」是一種凶兆。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4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鳳凰來儀被視為祥兆,而雜羽的鳥或是黑壓壓的烏鴉意外現身,在史書五行志中視為「羽蟲之孽」之一。中華文化傳承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從來就很重視「天人感應」,認為「羽蟲之孽」是一種凶兆。《漢書》中就提到劉歆的「羽蟲之孽」的說法,來看看三國時代的幾個「羽蟲之孽」,對應史實如何徵驗呢?

曹魏的羽蟲之孽

曹丕登基為魏文帝的第三年(黃初三年),一群蒼黑色長頸赤目頭無毛的禿鶖鳥現跡雒陽芳林園池,禿鶖鳥性情貪惡,頭頸上都無毛,被視為凶兆。到了黃初七年又來。這次禿鶖鳥的復來,好像是來摧發凶訊似的,到了夏天時魏文帝崩逝。

後任的魏明帝繼位,初時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頗有建樹,可惜到了後期大興土木,疏於政事。景初元年,明帝構建凌霄閣。這時來了黑白雜色的鵲在上面築巢。魏明帝問史官高堂隆這是什麼徵象?高堂隆引用《詩經·國風》的《鵲巢》一句詩「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回答明帝的問題。他為明帝解析,目前鵲鳥在這裡作巢,未來鳩會來占據鵲鳥的巢,指向「宮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恐怕未來將有他姓的王公將把聖上趕走,不可不深慮。魏明帝聽了之後,臉色變了,心情顯然受到影響。

過了二年,到了景初三年,在雒陽芳林園池又來了一群禿鶖鳥。這是禿鶖鳥群再次出現在這裡,凶鳥去了復來,歷史經驗告訴人將有大喪。魏明帝心中覺得不祥,非常厭惡這群禿鶖鳥。魏明帝真的就在這一年崩殂了,時年僅三十五歲。此後繼位的魏帝實權被輔臣架空淪為傀儡,26年後,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真的應了「鳩占鵲巢」之象。

三國曹魏和晉朝都發生過鳩占鵲巢的羽蟲之孼,結果也都應了歷史。(pixabay)

無獨有偶,類似上述景初元年的「鳩占鵲巢」的羽蟲之孼也發生在晉朝,也同樣都應了驗。兩者之間,有不少巧合之處,在這裡也順帶說一說。

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有鵲鳥作巢在太極殿(*皇帝即位之所)東頭屋簷的鴟尾上,宮中另一個地方,就在國子學堂的西頭也被作了巢。太元十八年太子的東宮剛剛建成,次年正月鵲鳥就在東宮西門作巢。《晉書》論斷,這個羽蟲之孼的現象和魏明帝景初元年的羽蟲之孼同一占。

學堂是德風教化所聚之地;西頭是五行中金的方位,晉朝的五行屬金,《說石圖》說,「金者晉之行」,又李善註說「金行,謂晉也」。所以這兩個地方被鵲鳥作巢,象徵晉朝被占據、教化被敗壞之象。徵驗於史實,晉孝武帝崩逝後,晉安帝嗣位隨即大權旁落臣下,後來桓玄篡位,風教頹廢,東晉政權名存實亡。傳到晉恭帝,實際上東晉朝政已經完全掌握在劉裕手中,才一年半,東晉走入歷史。

蜀漢的羽蟲之孽

三國時代的蜀國,同樣也有羽蟲之孽發生。

後主劉禪建興九年十月,從益州江陽至江州(重慶古稱)有一大群鳥從江南飛渡江北,在秋天候鳥北飛是逆勢而為,不尋常的現象。這一大群渡江的鳥中墮水死掉的數以千計。《晉書》指出,鳥北飛不能飛達對岸墮水而死有其對應的象徵。那這些墮水而死的鳥對應了什麼史實呢?

想想,三國時代蜀漢有異象,秋天時一大群鳥北飛渡江,墮水死掉的數以千計,那是怎樣驚心的景象?(示意圖) (pixabay)

當時蜀漢宰相諸葛亮積極經略蜀地,一圖漢室中興,一合天下,奈何鞠躬盡瘁。在諸葛亮逝後,承續遺志的大將姜維力圖完成使命,積極出兵,然而多次不克而還。蜀國諸將出戰北伐中,折喪很多士兵,蜀中悍將,多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的忠義,他們對應了那些掉在江中死去的鳥兒的命運。諸葛亮穩住天府之國,但是蜀漢的領地最終沒有超過渭河,沒能拿下渭北。那些逆勢北飛渡江喪命的鳥兒,可說是為這段蜀漢歷史終局做了預告!

東吳的羽蟲之孽

三國中的東吳一樣有羽蟲之孼的顯象。吳大帝孫權赤烏十二年四月,有兩隻烏鴉銜著鵲鳥墮入皇宮東側的東館學舍;孫權命令丞相朱據燒鵲用來祭祀。

東館學舍是孫權所設的教府,朝中王子、將領的子弟都集在這裡學習。按照漢代大學者劉歆說法,鵲鳥掉入宮中,這是羽蟲之孼的徵象,是因為當朝主政者視不明、聽不聰將招來懲罰的一種不祥徵兆。事實又如何呢?

當時是孫權在位的晚期,他聽信讒言不聽諫言,德衰好殺。次年,丹楊、句容及故鄣、寧國等地,紛紛發生山崩,茶陵縣等地河水氾濫;太子孫和被廢,另一子魯王孫霸被賜死,丞相朱據被降職,都應了這個羽蟲之孼的徵象。鵲墮東館,禍直接應在太子、王子身上,難道不是天意的示現?

這個羽蟲之孼的徵象也不是單一發而已 ,過了一年多,到了太元二年正月,又發生了鵲築巢的事。這年孫和受封為南陽王,賜居長沙,當他的船行過蕪湖時,就有鵲鳥在他所乘的船檣上築巢。太子的僚屬知道這事後,都憂心極了,認為帆檣末端因鵲鳥築巢傾斜,乃是不安之象。果然,這一年孫權崩逝後丞相大將軍孫峻作亂,太子孫和被廢且被賜死。

中華文化秉承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透過史官觀察到的天象變化和異象的出現,規範皇帝施政,以保國祚。天有好生之德,羽蟲之孼是凶兆,也是警示,從凶兆出現到凶事的發生,都預留了一些時間。歷史上魏蜀吳三國發生的這些羽蟲之孼的徵象都對應上了史實,結果也都是大凶,而且都是一朝一代滅亡前夕的凶兆。可惜的是,人間之人很難從發生的天象、異象中覺悟,從而逆轉運勢。或許可以這麼說,羽蟲之孼對應了歷史必然的走向。@*#

參考文獻
《晉書·志十八·五行志中》
《三國志》
《漢書·志·五行志中之下》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