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七

【曾國藩·亂世自警】富貴時戒驕惰

文/宋寶藍
曾國藩畫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前言:瘟疫,兵禍,天災相繼而至。晚清風雨飄搖,災異不斷。身逢亂世,應當隨波逐流,渾噩且過?還是砥礪猛進,慧眼警醒?曾國藩感嘆身在亂世,實為不幸。面對欺辱、毀謗、功名與誘惑,他戰戰兢兢遵循傳統,勤謹修身。經歷千百險阻,不屈不挫,終於亂世中脫穎而出。他立德立言立功,是大清第一位以文臣封武侯,雖位極人臣,功高震主,仍能善始善終。我們擷取曾國藩家書、日記及史稿,從財富觀、修身思想、治家智慧、養生之道等不同層面,呈現曾國藩秉承的傳統價值,為讀者再現遺忘的精華傳統。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入仕,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他以欽差大臣身分督辦江南軍務。此時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員。家族中不僅曾國藩大權在握,他的弟弟們也相繼建功立業,為保大清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他行事仍舊格外謹慎。對待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導,要戒掉驕、奢、佚(淫逸)。

自古以來,官場是功名是非之地。曾國藩奉命在長沙辦團練。他效法明朝戚繼光,招募健勇壯丁,號稱「湘勇」,同時籌資建造戰船。經過多年屢敗屢戰,同僚的刁難和欺侮,朝臣的掣肘,曾國藩終是成就了一番事業,名震天下。他說:「人人都熱衷名望,誰會比不上我?當我有了顯赫的名望,必會有人承擔不好的名聲。」這樣一比較,他的心裡反而會過意不去,惟有自我砥礪虛懷若谷,時時反省警惕自己。他想到家鄉的弟弟們,叮囑他們教育子侄後輩要為人勤懇,行事謙謹,「我既然在外有了權勢,家中子弟最容易驕奢淫逸,這二樣都是敗家之道。」

隨著曾氏兄弟閱歷逐漸加深,兄弟們在書信中也流露出一種傲氣。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在多封家書中,提醒弟弟們戒驕、戒惰、戒佚(淫逸)。他認為:「天地之間惟有清廉和謹慎才是承載福氣的方法。驕傲使人自滿,太滿就會傾覆。」在他的眼裡,一個人無論說話還是寫文章,比如厭惡別人俗氣,嫌棄別人粗鄙,隨意議論別人的短處,或者揭露一個人的隱私,這都是驕氣。

曾氏家族名望高隆,聲勢顯赫,除了諸弟言談舉止充滿了傲慢,曾國藩還注意到,家族子弟也充滿了傲氣,而且一張嘴就議論別人長短,譏笑別人鄙陋。為此,他曾勸澄弟曾國潢:「賢弟要想戒除子侄後輩的驕氣,必須先把自己喜好議論別人短處,喜好揭露別人隱私的習氣,痛加改正,然後再讓子侄後輩在這些事上警醒改正。去除驕字,以不輕易非議、笑話別人為第一信;去掉惰字,以不晚起床為第一義。」

不過,澄弟回覆信函,說曾家子弟沒有不謙和的。曾國藩不以為然。他認為,凡是喜歡譏諷批評,揭露別人短處的人,都屬於驕傲之人。他引用諺語「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規勸弟弟,「不是說,一定要錦衣玉食,動手打人,才叫驕傲。就是自己感到志得意滿,從而沒有畏懼顧忌,開口就議論別人長短,這就已經是極驕極傲了。」他希望澄弟能夠猛醒,望諸弟和家族子孫能在戒驕戒惰上多下些功夫。

軍事倥傯,政務繁忙,曾國藩仍然堅持每天讀一卷經史。他熟讀經史,為弟弟們講起歷史故事,幾乎信手拈來。史上有太多的人敗在了驕傲、懶惰上。曾國藩說起上古唐虞時代的惡人,比如帝堯長子丹朱為人傲慢,出兵討伐舜帝;舜帝的異母弟弟名叫象,本性傲狠,要置大舜於死地;夏朝末代國君桀,以及商紂王這些人因為驕恨,落得喪身亡國的下場。

曾國藩以史為鑑,自述從咸豐八年六月以後,就力戒傲字、惰字。他縱覽達官顯貴、國家戰事,家敗或戰敗,不是因為驕橫,就是因為懶惰,「驕、惰」二者中必占其一。所以告誡弟弟們要戒掉「傲」字為第一要義。

曾國藩力戒傲字,有過不少經歷。當時的官場上,彭玉麟和曾國荃均是難得一見的將才,二人分別擔任湘軍水師和湘軍陸師將領。彭玉麟(字雪琴)是曾國藩的故交知己,曾國荃是曾的親弟弟。這二位湘軍將領因行事風格不同,彼此交惡,嫌隙越來越深,已經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曾國荃寫信向兄長抱怨,斥責彭雪琴為人太過於聲色俱厲。說他的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就是看不見自己的睫毛。無論聲音,還是容貌,表現得都是拒人千里之外,可是彭雪琴就是意識不到。曾國藩回覆沅弟:「雪琴的嚴厲,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聲色,恐怕也未嘗不嚴厲,僅僅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為此他舉了二個例子。咸豐七年冬天,曾國藩埋怨駱文耆(駱秉章)待他實在太刻薄。溫弟曾國華說:「哥哥的臉色,也常常給人難堪。」咸豐十一年春天,馮樹堂極其怨恨張伴山,說其為人傲慢。曾國藩對沅弟說,樹堂的臉色也常拒人千里之外。曾國藩以自己和馮樹堂二個人為例,希望沅弟明白,當他責怪彭雪琴為人傲慢,或許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臉上同樣有傲慢,都是自己看不見自己罷了。

一個人心裡以傲凌物,以此自恃,就會在容貌上反映出來。曾國藩明白了這一點,從咸豐八年起,他力戒驕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人為第一;戒惰,以不晚起為第一」,曾國藩勉勵自己,不要忘記當初在蔣市街頭賣菜籃子的光景,勉勵弟弟不要忘了在竹山坳裡拖碑車的情形。以前曾氏兄弟吃過很多苦,在世事無常的世間,又怎能知道以後不會再吃這樣的苦?

身處富貴,不懂謙讓,待人驕橫跋扈,無意中埋下不測禍根。在《顏氏家訓》中收錄了這個故事,北齊時期,太子高緯和琅琊王高儼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琅琊王天資聰穎,勇武過人,他的氣度和見識,在當時無人能望其項背。武成帝與胡皇后都非常寵愛他,允許他穿衣和飲食標準與太子等同,他享有的待遇,不僅超出規格,也超過其他諸王。年幼的琅琊王認不清自己的位置,即使太子哥哥即位為皇帝後,他依然驕蠻放縱,沒有任何節制。他所用器物、服飾等,都要和皇帝哥哥攀比,全然沒有君臣之別。一天,他在南宮看到了新進的冰塊,早熟的李子,便當庭罵道:「我的哥哥已有,為什麼我沒有?」琅琊王隨心所欲,有一些臣子竊竊私語,指責他像春秋時期的共叔段、州吁一樣。因宰相和士開與胡太后私通,穢亂宮闈,琅琊王便假傳聖旨殺了和士開。儘管和士開不得人心,皇帝高緯當時沒有處罰他,但後來還是殺了琅琊王。《顏氏家訓》以琅琊王為鑑,作為戒驕的例子。

曾國藩以史為鑑,恪守謹慎。雖然位高權重,身居極品,待人處世一如既往,如履薄冰。他不希望家族子弟沾染驕奢淫逸,從而招來不測之禍。

參考資料:
曾國藩家書
《北齊書》卷十二
《曾國藩全書》第216頁—217頁
《清史稿》卷405@*

點閱【曾國藩·亂世自警】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同治九年,曾國藩邁過了六十歲的門檻,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這三年他也沒讓自己閒下來,仍舊奉旨辦差,清理文件,會見外國使臣,並處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閱這三年他的日記,給人最大的感觸是,他認真地度過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夢到巨蟒降落;他死後,金陵湧現火光異象。生前身後皆有奇異,皆伴瑞兆榮光。
  • 禮儀有其神聖的智慧。它是一種文明的藝術形式,跨越文化和時代,造福所有參與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實踐,可以防止我們偏離變成無知粗魯的凡人,並使我們的意識更接近這個物質世界之外的領域。
  • 他在書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觀點,諸如治身以不藥為藥,養生要訣「懲忿窒欲」「覺有病時,斷不可吃藥」「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不特無以養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舉了一些實例,提醒弟弟們保身之道不在於服藥多少,而在於修身養德。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國藩五十九歲。宦海濤浪載著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國藩宛如扁舟上的釣客,獨自迎著風浪,沉默地看著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為大清力挽狂瀾,他傾盡了心力。為國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項都耗盡了他智慧的極限。他的家人無怨無悔地支持他,在每一個領域協助他樹起了豐碑。然而,就在這一年他的一封家書,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子曾紀澤「違逆」父命,發起了全家總動員,千里迢迢去找曾國藩。
  •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國荃寫信請求兄長訓示,讓曾國藩給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議。因為這一年,曾國荃諸事不順,剿賊無功被摘去了頂戴,並託病以請假開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職務,他心裡著實難堪。
  •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發生瘟疫。染疫的軍民大量死亡,屍體順著河流漂浮而下。由於屍臭彌漫,凡是聞到穢氣的人,十個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國藩看著河中堆積的屍體,大嘆:「誠宇宙之大劫,軍行之奇苦也。」意思是這情況真是宇宙天地間的大劫難,行軍打仗遇到的奇苦!
  • 清軍常年與太平軍戰爭,導致百姓饑饉,民不安生。面對人間疾苦,曾國藩除了傷嘆,別無選擇。他不是聖人,只是朝廷的欽差大臣。當戰局扭轉,清軍接連反敗為勝,曾國藩總督的軍隊所到之處,面對黎民塗炭,他無法再袖手旁觀,置若罔聞。於是在轄區發放米票,賑濟百姓。百姓憑米票換取救濟糧。然而當米票回收後,曾國藩發現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張假票。在如此艱難的時局下,地方官員竟敢公開造假,與民奪利。他直嘆:「人心之壞,殊可痛恨。」
  •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亂世之秋。朝廷對內忙著剿匪,對外屈膝簽訂辱國條約。曾國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 身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人想著趕緊撈錢,趁著還在權位,為子孫多辦家產。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二人,一個封侯爵,一個封伯爵,在當朝風光無限,家門顯赫。然而在錢財問題上,曾國藩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