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獲獎紀錄片《理大圍城》 親歷者回述港警暴力

2019年11 月 18 日:香港警察在理工大學抓捕抗議者。(受訪者提供)
人氣: 101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11205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文苳晴報導)124日,紀錄片《理大圍城》在英國倫敦社區中心Living Space放映,吸引大批港人慕名而來,其中包括親歷影片事件中的媒體人。

此次活動由「英國港僑協會」舉辦。放映會通知一出,幾天內就登記滿員。很多人排隊也沒能如願參加。

「英國港僑協會」在倫敦一間社區中心舉行《理大圍城》紀錄片觀覽分享會。(文苳晴)

長約88分鐘的《理大圍城》(Inside the Red Brick Wall)記錄了在201911月於香港理工大學紅磡校區發生的有關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亦稱反送中)的大規模警民衝突的情況。

前沿攝影記者出席 只爲「戰勝恐懼」

現移居英國的記者Steve(化名)表示,自己在反送中運動中於香港一間媒體擔任攝影記者,報導衝突最前沿情況,他認爲當時在理工大學所發生的衝突是大學包圍戰中最慘烈的。

Steve當時在校園逗留數日,目睹了示威者第一晚被警方封鎖包圍,在翌日清晨的突圍中,又遭到警察暴力驅散和拘捕。

他說,大批示威者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我看到有人就在理大的紅磚牆旁失聲大叫,已經瀕臨崩潰,是其他人拉他返回校園。」

Steve表示,自己也是市民,也有政治立場,但拿起攝影機的一刻起就要恪守記者的中立原則,「我只能夠捕捉校園內外的暴力衝突,由於兩者武力不均等,示威者只能掙扎和不斷流下血淚。我不能因為多個警員將一個示威者接倒在地而出手救他,這是違反傳媒守則的,我只可以當自己是一件死物。」

很多很多的畫面,也讓Steve的情緒變得抑鬱,最終確診患上創傷後患症(PTSD),「我去年曾經坐公司的採訪車經過理大一帶的時候出現抽搐情況,更說不出完整句子。我不敢再去理大附近,如果朋友約在尖東飯敍,我會主動要求去其它地方。」

最終,Steve在去年年底離職,並在今年年初移居英國。

Steve至今仍經常出現失眠、焦慮、頭痛等情況,坦言一直不願想起這段回憶,始終覺得過不了自己關口,今次出席放映會就是要讓自己跨越夢魘,而觀影過程又讓他彷彿回到當年的理工大學,想起種種往事不禁潸然淚下。

「我在裡面見到的情況簡直是人道災難,同事和朋友對你有報導真相的期望,市民覺得你為香港下一代做了一點事,但我不太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反而是眼睜睜看著很多人受罪。」

BNO簽證實施以來,不少香港人在英國展開新生活,移民的下一代難免會出現身分認同問題。Steve認為,在英港人要教育下一代有關理工大學事件和2019年起香港發生過的事,以助保存香港文化和香港人的身分。

「這是香港開埠一個半世紀以來最可歌可泣的事情,極權將來必定會像六七暴動般刪改歷史,所以我們必定要教下一代有關理大的事件。」他說。

紀錄片《理大圍城》曾獲得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最佳剪接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電影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首獎以及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之「羅伯及法蘭西斯佛萊厄提獎」等。

然而該片在香港因《港區國安法》通過之後疑被阻撓播放。今年3月在上映之際更被親中共媒體連番攻擊,稱該紀錄片散播「仇視國家情緒」,違反《電影檢查條例》及《港區國安法》,要求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禁播」,導致原定播放該片的高先電影院決定停播,理由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另外香港藝術中心亦宣布臨時取消一連三場的《理大圍城》補場放映會,表示這是個「非常困難的決定」。

鄭文傑:理大事件是港人共同創傷

活動舉辦方「英國港僑協會」創辦人鄭文傑出席了放映會。在接受本報訪問時他表示,此次活動旨在放映客觀地講述香港歷史事實的錄像,原本守護市民的警察卻圍攻大學,一系列的圍城畫面成為香港近年民主抗爭運動最具標誌性的一幕,這個共同創傷深植於香港社會。

鄭文傑認為將理大事件的事實完全紀錄是非常重要,但同時令人心痛,「理大事件把香港民主抗爭的緊張局勢推至頂峯,因為大學向來被視為社會變革的燈塔,一群莘莘學子在校園陷入絕望。」

港僑協會3名主要負責人也有出席活動,包括Jason Chao、鄭文傑和Julian Chan(左起)。(文苳晴)

最後他表示,今次的放映會與9月的不同,之所以在放映完畢後加入小組討論輔導環節,是因爲希望由合格的心理支援團隊通過討論引導出席者,去認識、思考和討論這個社會事件。

《理大圍城》可以讓外界知道,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流亡社群,鄭文傑說,「很多因理大事件被判刑或流亡海外的人都是25歲以下的年青人,無法受惠BNO簽證在英國展開新生。所以要借紀錄片向世人講述一群為香港無限付出的人。」

這部反映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紀錄片曾在今年9月於倫敦Open City紀錄片節上放映,到場觀衆遠超預期,臨時增加場次仍然座無虛席。

責任編輯:陳彬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