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風華:中華傳統顏色之美

作者:蘭音
圖為宋 王希孟繪《千里江山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3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月白是哪一種白,雪青又是怎樣的青?秋香為什麼有色又有味,十樣錦的風情又該去何處找尋?傳統的中華顏色,詩情畫意,活色生香,儼然是一個個靈動而典雅的生命體。它背後所承載的,是流轉數千年的文化意藴和審美趣味。

傳統顏色的起源

中華先祖對色彩的認知,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過程。混沌初開,乾坤始奠,隨著天地的出現,人們眼中的世界,也從蒙昧的渾然一色,發展到二色初分,有了黑白、陰陽等二元概念。赤色,是人們認識的第三種顏色,於是形成了三色觀。隨著道家、儒家思想體系的發展,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就出現了以五色——赤、黃、黑、白、青為基礎的獨特色彩觀。

五臟、五行、五色對照表。(新唐人電視台)

五色觀,還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五行是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相生相剋而又生生不息,構成多姿多彩的世界。五色正是五行元素的本質之色,白色屬金,可代表部分白色金屬;青色屬木,象徵著枝繁葉茂,萬物生機;黑色屬水,望之如深潭幽淵之色;赤色屬火,正是火焰熊熊燃燒之態;黃色屬土,即大地土壤的顏色。這五色,也因此被視作正色,成為傳統文化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色彩基調。

隨著五行體系的完善,五正色亦與五方、五臟、五味、五時(季節)、五音、五常等概念相對應,構成了紛繁龐雜的文化體系,對古代的政治、倫理、藝術、日常生活等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再加上染織工藝、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古人創造的色彩更加豐富。比如五正色按照一定規律調配,就像繪畫中調色一樣,就產生了新的顏色,即「間色」。

按照五行相生的關係,五正色兩兩組合,形成了灰、綦、緅、縓、緗五間色;反之按照五行相剋,則形成紅、碧、綠、騮黃、紫五間色。若是間色再作組合,那麼產生的顏色也就五彩斑斕,無窮無盡了。因而古籍中常說:「五色令人目盲」「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古人最愛的顏色

繽紛的色彩世界中,古人也有青睞的顏色。通常說來,人們重正色而輕間色,尤其是服飾方面做出明確要求。《禮記》中說:「衣正色,裳間色。」古代服裝是上衣下裳制,上裝須用正色,下裝則配以間色,尊卑對比一目了然。

古人重正色而輕間色,尤其是服飾方面做出明確要求。圖為1699年康熙帝讀書像(45歲)。(公有領域)

即使是五大正色,每個時代也有自己的流行色。五行學說衍生出「五德終始說」,五德即五行之德,一個王朝代表一德,歷朝歷代,興衰更替,反映了君主受命於天,有德者得天下的傳統理念。當某個朝代認為自己屬於某一德時,其君主就會崇尚相應的正色。比如周朝屬火德,尚赤色;秦代周而立,順應水剋火的規律,代表水德,故尚黑色,如此循環往復。

而具體到某個朝代中,對顏色的使用也是非常講究的。以漢代為例,人們會按照一年中的五時選擇衣服顏色,春季穿青色,夏季穿赤色,季夏穿黃色,秋季為白,冬季為黑。而什麼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也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周朝的「十二服章制」規定,天子用朱紅色,諸侯用黑色,卿大夫為青色,士人為黃色。

不同階層的人,依照禮制穿戴不同顏色的服飾,眾生各安天命,各行其是,象徵著社會安定,四海清平。如果人們穿錯了顏色,則預示著國家危機。比如孔子曾說:「惡紫之奪朱也。」也就是間色取代正色,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亂象。

因此,顏色也具有等級概念和社會內涵,常常被用來比喻人生命運,如以「大紅大紫」形容大富大貴,唐詩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則寄寓失意文人的落寞情感。

傳統色彩有多複雜

從單色到二色,再到五正色、十間色,傳統顏色的名稱越來越多,色系也越來越全,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了。要區分每個顏色,就需要為它們取一個特別的名字,於是就有了一系列好聽、好看又引人無限遐想的顏色名。比如天青、酡顏、藕荷、鳳仙紫、景泰藍、孔雀綠等等,這些古風悠悠的名字,是怎樣產生的呢?

此圖為藍銅礦即石青。( Eric Hunt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傳統色彩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純色名,第二種是以某種顏料或染料命名,第三種是程度詞結合純色名;第四種則是借用某事物名指代其表現出的顏色,即所謂的「名實不分,借物呈色」。

純色名,除正色、間色名外,古人還用創造出專門的詞彙表述顏色。以白色系為例,同為白色的事物,卻因特質、冷暖、明暗、濃淡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觀感。《說文解字》中提到,膚白叫「皙」,髮白稱「皤」,月亮的白叫「皎」,太陽的白叫「皖」,積雪的白色叫「皚」。

而即使是同一事物,因時間、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形成不同的色澤,因而也需要深、竊(淺)、淺、油、水等詞彙,進行更準確、細緻的區分。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作為常用的色素原料被人熟知,因而也可作為特定顏色的代稱。比如靛藍,呈現的是濃郁的藍色,本身就是民間常用的藍色染料;茜色,是一種暗紅色,因茜草根部含紅色素可作紅色染料,茜染法染出的顏色,就是茜色了。

再看在繪畫領域,許多顏料由五顏六色的名貴礦石製成,這些礦石名也直接成為那些傳統色的最佳代名詞。比如青綠山水畫中的青、綠二色,就來自石青、石綠。許多古畫歷經千年依然鮮艷動人,礦石顏料功不可沒。用它們為那些獨具韻味的色彩命名,再適合不過。

傳統色彩有多美

最複雜的、也最能體現傳統審美趣味的,就是借物呈色了。如果你不了解那件事物的真實面貌,那麼很可能「望文生義」,對那個顏色產生誤讀。本文開篇提到的四個傳統色,你知道它們是什麼樣子嗎?

月白色示意圖。圖為月白色泰西紗常服袍,清宮舊藏。 (公有領域)

月白非白,而是一種淺淡的藍色,描述的是白色事物在月色下表現出的泛青的顏色。古時有一種菊花叫「月下白」,《博物彙編》中說「花青白色,如月下觀之」。雪青亦非青,而是淺淺的藍紫色,是積雪經光反射後呈現出的清冷色調。

秋香色,類似淺橄欖色,有黃調和綠調之分。秋香,那是秋天裡帶著草木氣息的顏色,這個名字體現出古人對顏色的形容,有色有味,形神兼備,正是傳統顏色的迷人之處。十樣錦,是非常柔和的粉紅色,原是五代時期蜀地出產的十種織錦的統稱,其中以粉色的浣花錦最為著名。唐代的蜀地才女薛濤,在浣花溪畔自製粉色箋紙,亦名「十樣錦」。

唯美浪漫的顏色還有許多,海棠紅嫵媚嬌艷,琉璃黃莊嚴富麗。茶色芳馨馥郁,傳遞著優雅愜意的茶文化;相思灰一往情深,吐露出古典文學的深沉意境。顏色美,名字更美,它們不僅僅是單純的顏色,更像是一幅畫、一首詩,甚至是一段歷史,一種絕世風華。傳統顏色幫助我們了解古代文化,更讓我們一探古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懷。@*#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五正色可以互相調和成其他顏色,赤色加黃色變為橙色,黑色加紅色調出紫色,藍色加黃色調配出綠色,顏色千變萬化,也像語言單詞,可以任意組合成新的顏色。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