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3)

自我檢測:你是高需求父母嗎?
作者:Mary Sheedy Kurcinka 譯者:王聖棻, 魏婉琪
野人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每個人發光的方式都不同,但這並不會減弱我們的光芒一絲一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團體中,格雷琴總是最後一個發言的家長。她的黑眼睛會陶醉在別人的言語和手勢裡,但她卻很少開口。她的女兒艾雪兒則是在你看見她衝進房間之前就先聽見她的聲音,艾雪兒並不是格雷琴夢想中期待的孩子。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一個像艾雪兒這樣的寶寶,」她說,「我以為我會花好幾個小時抱著她,跟她說話,唱歌。但艾雪兒生來就愛亂踢。她從來就不喜歡被抱著,除非她願意。當她還是嬰兒的時候,她就想要別人帶她看外面的世界。我還記得我抱著十四個月大的她坐在腿上,邊哭邊想:『為什麼你不能跟別的孩子一樣呢? 是不是我沒做正確的事,所以你不是我期望中的孩子呢?』

「我試著和我太太談這件事,但是當我跟她說了之後,她生氣了。這對她來說不是問題,但對我來說是。我腦子裡有個幽靈似的孩子,我知道她的長相和舉止,也知道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樣子。但現實生活卻恰恰相反。」

放棄要孩子符合理想父母才能看到孩子的特質

孩子讓父母看見的形象,可能不是父母所期望或者想看見的。對父母來說,放棄「夢想中的孩子」可能是父母最困難的任務,就像格雷琴一樣,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因為失去了這個從未出現的孩子而悲傷。

這可能大大打擊我們的內心,悲傷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迫使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拚命想改變孩子,期望孩子成為那個並不真正存在的「完美」孩子。然而,現實中沒有快速的解決辦法、沒有十個簡單的成功步驟,也沒有完美的懲戒方式可以讓高需求小孩改頭換面,成為我們夢想中的孩子。

心理學家朱利亞斯.席格(Julius Segal)曾經寫道:「拒絕孩子們與眾不同的天性,就是否認人類發展的一個核心事實: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個體差異就有天淵之別。」

把心力放在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

高需求小孩不僅具有鮮明的生理特徵,還帶著與生俱來的活躍傾向。我們無法控制孩子的先天氣質,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回應方式。我們可以不再把孩子當作「問題」,而是把精力放在尋找更有效的方式與孩子建立關係、合作,並享受彼此的陪伴。

哈佛大學研究員傑羅姆.凱根(Jerome Kagan)某次和我談話時說:「我們會試圖改變我們愛的人,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摩擦與衝突。人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人類交往中最大的悲劇,就是我們相信『意志』可以改變一切--然而它不能。」

我們可以流淚,可以哀悼從未實現的幻想,但孩子需要我們繼續前進。放棄夢中之子的形象吧,這樣他才不會干擾我們和高需求小孩之間的關係。現在是時候了,請開始關注孩子,嘗試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找出高需求小孩現有「形象」中的美。

學習辨識高需求小孩的起火點」,就有機會控制火勢

凱文身材高大,胸膛厚實,留著濃密的黑色大鬍子,一頂棒球帽壓得低低的,蓋住眼睛,他推開桌子,眼神中帶著不耐煩。「我不懂,這跟教養孩子有什麼關係?」

我抓起一枝麥克筆,畫了一團火焰。幸運的是,儘管我在藝術方面才華不佳,大家還是看得出來這是團火。「你怎麼把火撲滅?」我問。

「水!」凱文快速回答。

「如果是油脂類的火呢?」我繼續問。

他對我翻了翻白眼,然後答道:「關掉爐子?用小蘇打悶熄?」

我繼續問:「如果你把水倒在油脂類的火上,會發生什麼事?」

「火勢會像瘋了一樣到處蔓延。」本地的消防隊員傑森語帶權威地說。

「如果是營火,我們要不要做引火回燒(back burn)?」我接著問。

「不要!」大家齊聲反駁。

「沒錯!」我邊說邊用手在空中比畫。「為了選擇最有效的滅火策略,你必須知道引起火災的原因。認識孩子的氣質可以幫助父母辨識起火點--即孩子的挑戰行為(challenging behaviors)背後的情感和需求。」

身為高需求小孩的父母,每天都像是一場冒險。一次又一次,孩子崩潰了,父母不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覺得既無力又無能,簡直想舉雙手投降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孩子?」但是,只要學會識別孩子的行為模式,我們就能預測潛在的起火點,把機會瞬間變得對我們有利。辨識「起火點」、截斷它(至少有些時候可以)、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並在必要時選擇最有效的方法以防止不當行為的火焰蔓延,這是有可能做到的。

做高需求小孩的情緒嚮導利用技巧教養孩子

研究表示,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只是被寵壞或者只是在哭,父母往往會有嚴厲的反應,因為父母不相信孩子發出的訊號或需求。瞭解孩子的氣質,可以讓我們辨識出孩子的需求是什麼,並做出有同情心的回應。父母可以體會孩子正在面臨的挑戰,而不是認為孩子正試圖讓父母難堪。

教養(discipline)和懲罰(punishment)不是同義詞,教養的意義是指導,理解氣質可以讓你成為一個熟練的嚮導。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協助父母辨認了日常發生的麻煩和孩子先天氣質之間的關連。一旦你理解了這些關連,就可以針對每個特定的先天氣質制訂應對策略。

比如說,孩子不來吃飯,我們可能會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但在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之後,我們會發現孩子之所以有不情願的反應,實際上是孩子適應慢或太堅持的結果,並不是故意不合作,因為適應速度慢的孩子從一個活動轉換到另一個活動需要時間。

藉由學習尊重高需求小孩先天氣質的技巧,父母將可以用這些技巧獲得孩子的合作。父母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午飯會在十分鐘後上桌,給孩子足夠的轉換時間。或者父母可以培養固定習慣,包括特定的活動,比如收拾玩具或讀一本書然後就吃午飯。這些技巧可以讓孩子擁有轉換到另一個活動所需的時間和一致性,即使適應很慢的孩子,也能夠平順且輕鬆地轉換。

當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使用這些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像是:

  • 有時候我很難停下來。
  • 我希望再延長一分鐘。
  • 我馬上過去。
  • 我們聊聊今天要做什麼吧。

這會讓關係變得更牢固、更健康,因為這是在順應孩子的先天氣質,而不是試圖改變它,同時也能成功教會孩子所需要的技能。

─ ─摘自:《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野人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專注和專心都是學習時所必須的,它們分別由大腦的兩個不同區域掌管,而且彼此互不相容,因此無法同時進行。此處的重點在於協助孩子依需求的不同,讓兩者間的切換變得更順暢容易。但首先,要釐清專注和專心兩者的差異。
  • 先前說過,如果想進入學習的狀態,必須動用專注力。開學的時候,我必須要能夠把「玩伴」或心事先放到一旁,才有空間接收資訊。 千萬別誤會了!把腦袋清空,不代表什麼都不想......
  • 我們身為心理醫師,經常邀請我們的病人跳脫固定行程、改變自己的習慣,做出改變。那麼協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為什麼我們建議要排定固定行程呢?
  •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動力。父母因為誤解,把這種缺乏動力的情形,解讀為「我兒子很懶惰」、「他最懶得動了」、「我女兒對什麼都沒興趣」......
  • 我們已看到了自信和衍生而來的動力,對於均衡而有效的學習是多麼重要。我們絕不能就此打住,一定要告訴你幾個心得和途徑,協助你引導孩子提升這至關重要的信心。
  • 協助孩子成長、加深信心和自尊,必須透過獨立自主。對自己有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辦法獨當一面且能做得恰當。
  • 《爸爸去哪兒》中,每一對親子都有讓人欣賞之處。而小公主夏天,更是擄獲了許多觀眾的喜愛。而我認為夏天非常幸運,有一對懂得做EQ教育的父母。
  • 禮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禮儀、禮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好或變壞。
  • 觀察大自然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藉由眼看、耳聽、鼻聞、嘴嘗等多種方式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孩子從小就會養成從多個角度來觀察事物的習慣,對於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十分有效。
  • 很多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心地太善良,長大後會吃虧。我就不這麼想,家長完全沒必要擔心孩子長大後吃不吃虧這件事,我們要擔心的是,他們能否勇敢地去面對傷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