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75%疼痛源自肌肉!11種營養素改善疼痛

文/克萊爾‧戴維斯(美國人體工作專家)、安柏‧戴維斯(肌筋膜激痛點治療師)

正確補充營養素,可以幫你放鬆肌肉、改善激痛點的疼痛。(Shutterstock)
正確補充營養素,可以幫你放鬆肌肉、改善激痛點的疼痛。(Shutterstock)
人氣: 560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編者按】75%的疼痛都是源自肌肉疼痛,而所有的疼痛問題幾乎都跟「激痛點」脫不了關係。激痛點位在肌肉組織的緊繃帶中,是一個難搞的小點,只要按壓激痛點,就會感到疼痛。補足維生素B、D等營養素,可以幫你放鬆肌肉、改善激痛點的疼痛。

激痛點是苦難的根源

崔薇兒醫師(編註:Janet Travell,美國總統肯尼迪的私人醫師、激痛點研究者)曾說,激痛點就好比「人類苦難的根源」,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激痛點所引發的疼痛,對身體帶來的痛苦並不亞於心肌梗塞、腎結石或骨折等狀況。另一方面,即便是非常小條的肌肉有疼痛的狀況,它對人體造 成的負面影響也可能等同、或更勝於大肌肉疼痛的狀況。激痛點鮮少有致命的風險,但帶來的痛苦卻會大幅削減和毀壞生活的品質。

75%疼痛源自肌肉 和激痛點脫不了關係

激痛點是非常常見的自然現象。很難想像這世界上有誰能逃離它們的迫害,或者用某種方法讓自己對它們徹底免疫。整體來看,絕大多數人身上的某處肌肉組織裡,一定都存在著幾個處於活化或潛伏狀態的激痛點。

由於所有的肌肉組織都是激痛點作亂的舞台,因此在人體內有相當大的作亂空間。肌肉是我們全身體積最大的器官,佔了人體總重的42%~47%。

專門治療肌筋膜疼痛的醫生就發現,我們有75%的疼痛都是源自肌肉疼痛。所有的疼痛問題幾乎都跟激痛點脫不了關係,就算是生病或受傷後才產生的疼痛感也不例外。不論是在任何工作場所,或從事任何專業或業餘運動,日常生活中,肌肉疼痛可能都是導致身體失能和受傷的最大原因。

診斷和治療激痛點的其中一項難處在於,其症狀常與許多其他病症相仿。目前已知激痛點會造成頭痛、頸痛、下顎疼痛、下背痛,以及腕隧道症候群等症狀,有時候還會造成許多被誤以為是關節炎、肌腱炎、滑囊炎或韌帶受損等的各種關節疼痛。

另外,激痛點的另一項特性也讓人低估其對人體的影響力,那就是它們會悄無聲息地潛伏在體內。在激痛點沒有主動引起任何會讓你感受到的症狀前,你或許根本不會想到激痛點正潛伏在你的肌肉裡。

不過,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讓潛伏的激痛點現出原形,因為只要按壓到激痛點,就會感受到一陣疼痛。許多不同的刺激都會使體內原本呈潛伏狀態的激痛點轉變為活化狀態,自發性地引起疼痛。

11種營養素不足 會加重激痛點嚴重程度

任何會切斷肌肉能量來源的因素,都會加重激痛點的嚴重程度,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和不足就是一例。崔薇兒和賽門斯堅信他們醫治過的半數以上慢性疼痛病患,都缺乏某些維持肌肉正常代謝所需的維生素或礦物質。「不足」(insufficiency)這個詞代表的意思是,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低於正常值,但對不熟悉肌筋膜疼痛的醫師來說,或許不會將此視為具臨床意義的數據。

這些與肌筋膜疼痛密切相關的營養素有:水溶性維生素 B1、B6、B12、 C 和葉酸,維生素 D 缺乏與慢性疼痛也有很大的關聯;

礦物質方面,則以:鈣、 鐵、鎂、鉀和鋅影響最為顯著。特別容易缺乏這些礦物質的族群有:年長者、孕婦、節食者、經濟弱勢者、情緒低落者,還有重症者。

不過造成這些營養素缺乏的原因,並非全都是攝取量不足,在很多情況下,食用或吸入了會耗損這些營養素的其他物質,才是導致營養素缺乏的主因。

譬如,抽菸會耗損維生素 C;酒精、制酸劑和茶裡的丹寧會阻礙維生素 B1 的吸收(制酸劑也會影響鈣和葉酸的吸收率);口服避孕藥會致使缺乏維生素 C 和 B6(抗結核藥物和皮質類固醇也會);攝取咖啡因也會讓激痛點難以根除。

除此之外仍要謹記,就算是再好的事,做太多也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攝取過多的維生素 C 和葉酸,就可能損耗體內的維生素 B12。

肌肉要正常運作,體內一定要有足夠的鈣、鎂、鐵和鉀等礦物質。鈣離子的交換直接參與了肌肉纖維收縮和放鬆的過程。鎂是輔助身體使用鈣的必備物質,若鎂離子過低,會導致肌肉過度興奮(包括抽搐、痙攣、緊繃和疼痛等症狀)和無力。鐵能讓肌肉組織利用血液帶來的營養素和氧氣,還具備調解體溫的功用,缺鐵的人常常都會覺得冷;然而,過度攝取鐵質可能導致皮膚變色、心 臟疾病和中風後的康復速度變慢。鉀缺乏則會影響心肌和其他平滑肌的功能。

整理自《激痛點按摩全書》 采實文化出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7個動作改善

· 長骨刺很痛?一定要開刀? 骨刺常見6大問

· 慢性疼痛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2招舒緩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