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三個煙囪

作者:青松
所有的問題的形成,都是有點滴積累起來的。空氣污染,全球變暖,也許每一個煙囪都不是無辜的。(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 ,

開車帶孩子外出,小傢伙在後座看路上的風景。突然,他大喊一聲:「媽媽,有煙囪往外冒煙,糟糕了,會全球變暖的……」

我明白孩子的意思。我陪他讀的書上,曾經講到現在的氣候變化以及原因。書上解釋得很詳細,舉例時提到煙囪排放二氧化碳,會導致大氣層的熱量無法往外排,進而加劇全球變暖。

那本書應是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全球變暖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想要保護地球,所以看到煙囪才會緊張。

我笑著跟他解釋說,這個世界很大很大,一個煙囪不會導致全球變暖的,不用擔心。小傢伙依然很關切、很認真地說:「但那是三個煙囪……」

聽了孩子的話,我本能地想笑。孩子太認真了,我說一個煙囪沒關係,他立馬想到那不是一個煙囪,而是三個,所以問題還是很嚴重。孩子小,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是完全能容納下很多煙囪的。

於是,我告訴他,三個煙囪也沒關係,排出的二氧化碳會被綠葉吸收。孩子聽了,不再爭論。他沉默了,我反而意識到大人和孩子的心理不同。

孩子一顆赤子之心,從書上學到什麼都很認真地對待,看到煙囪就提醒大人去解決問題,更好地保護地球。他的知識面和理解力依然有限,但那種精神是在我們大人身上所不具備的。

或許是因為我們見識太多了,或許是我們考慮太實際了,總之我們面對很多問題都變得麻木。一個煙囪我們覺得不影響什麼,三個也沒關係,三十、三百個其實也無所謂……因為世界很大,一點小事不會改變全局。

但是,所有的問題的形成,都是有點滴積累起來的。空氣污染,全球變暖,也許每一個煙囪都不是無辜的。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似乎變得更加從容,但那從容裏有麻木,而麻木會讓我們忽略問題。有時候,多些孩子的赤子之心,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反而是好的吧。@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燒製砒霜的原料砒石,像土但比土硬,像石但比石碎,掘土數尺便可得到。江西廣信(今上饒)、河南信陽都有砒井,因此稱為「信石」。最近生產最多的只有衡陽,一個廠家竟有年產達一萬斤的。
  • 然而,44年後,又是唐山!又是7月!據中國各媒體引述地震台網的描述,2020年7月12日早上6時38分,唐山發生規模5.1級地震,距唐山大地震中心古冶區7公里,震源深度僅10公里,屬極淺層地震(76大震震源深度是12公里),之後又發生33次餘震。臨近的北京和天津也感受到一陣猛烈搖晃。唐山民眾睡夢中驚醒,許多人形容這是近幾年震感最強的一次。
  • 《道德經》被認為是漢字「回文」美技的源頭。在《道德經》中有許多自然不帶痕跡的回文(「迴文」)閃爍著老子的大智慧,隱喻人生之道的奧理。
  • 當你確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時,總是免不了要和他人比較。如果只是和別人比較那倒還好,有時候還會產生嫉妒等負面情緒,甚至會失去自信。
  • 上期我們和大家分享到嫘祖最先教會人們怎麼養蠶抽絲做衣服,今天我們來分享一幅畫,這幅畫是《孝賢皇后親蠶圖》,這幅畫是描寫一場祭祀先蠶嫘祖的活動,實際上也是懷念孝賢皇后本人。
  • 被載入《明史‧方伎傳》中的御醫共有五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令三朝帝王愛重的御醫戴思恭。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禮,號肅齋,明朝浦江(今諸暨市馬劍鎮馬劍村)人。他「生儒家,習聞詩禮之訓,惓惓有志於澤物」;「自幼莊重,不苟言笑,孝謹溫良」;「讀書明大義,穎悟絕人」;「暇日於星象堪輿風鑒之術,靡不旁推曲究,尤精心軒岐書」。
  • 12月,在南嶺後山腳下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寺院,一位自稱對唐朝玄奘法師頗有研究的、有功能的和尚和我聊起當下國內外時事,他說疫情是人類有妖魔應業而來,包括美國總統一事,凡是得不到正義伸張時,疫情就會急增,叫人不行,天來做。
  • 元朝末年,江浙一帶有位與丹溪學派的創始人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不相伯仲的名醫,他叫葛[ascii]乾[/ascii]孫。葛[ascii]乾[/ascii]孫(1305~1353年),字可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天賦異稟、氣質不凡,且身材魁碩、體力超群。未滿二十歲時,他就喜歡鑽研擊劍之術以及排兵布陣之法,甚至對「百家眾技,靡不精究」,且「通陰陽、律曆、星命之術」。
  • 一個北風呼呼的早晨,六叔仍打著赤膊,扛著沉重的大麻袋踅過曬穀場,進了左面護龍廚房裡。大廳前紅燈籠下,籐椅裡的老奶奶早瞧見了,頻頻點著頭。我蹲坐這邊門檻上,看著奶奶的皤皤髮絲在風裡飛揚,心裡興奮地嚷著:「要過年了。」
  •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故事是「圯橋進履」。這個故事啊,涉及到二個主角,我們逐一給大家介紹一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