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走出劇院之後

作者:方靜
貪欲是一切煩惱的根源。(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 ,

防疫新生活,日常深居簡出、清靜省事,倒也甘之如飴、樂在其中。前一陣子,去看了一齣戲劇,沒想到竟餘韻繚繞、低迴不已。

一般認為:喜劇,取樂逗笑、皆大歡喜;悲劇,則蕩氣迴腸、引人深思。這個論點果然不假,之前看的源於古希臘的悲劇,兩千多年來,一直不斷的影響著世世代代,包括已走出劇院多時的我。

劇場藝術,複雜而且專業,不敢造次、妄下評斷,倒是對這個悲劇深有觸動。或許正如亞里斯多德《詩學》所言:「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份使用;模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報復的故事。

背叛,肇端於貪欲,而貪欲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人家擁有的,渴望自己也擁有;已經擁有的,還想要得更多,可見貪欲是諸苦之本,如果不先根除這個病灶,那麼,就會一直在苦海中浮沉。當然,擁有名位、財富,並非必然會痛苦;而是貪欲無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機關算盡,才是癥結所在。

報復,起因於仇恨,而其中往往隱藏著妒嫉的成份。仇恨加上妒嫉,可能帶來傷害或毀滅。它讓人迷失、瘋狂,形成一股可怕的力量,以致做出匪夷所思、無法收拾的憾事。仇恨,就像一團熊熊的烈火,燬別人的同時,也在燒燬自己。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甚至毀滅自己,也毀滅他人。

「旁觀者清」,舞台上的恩怨情仇、愛恨糾葛,舞台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瞭然於胸。然而,「當局者迷」,如果角色互換,自己化身舞台上的任何一方,是否能夠靈台清明、理性冷靜的面對問題?如今,我還沒有肯定的答案。

不過,悲劇有「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獲得陶冶(淨化)」作用。走出劇院之後,確實感受到其間的洗滌和警惕,進而戒之、慎之,希望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忌妒的心讓人痛苦,怎樣才能做到不忌妒他人?
  • 在今天的中國山東省榮成市有一座佛教禪院——赤山法華院,這是韓國遊客到山東的必遊景點。院中建有一座15米高的紀念塔和一座戎裝塑像。這座高大的雕像的主人是被稱為「海洋貿易之王」的新羅義商——張保皋。在中韓的文化交流中,他是不可不提的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 哈姆雷特完成報仇大業,離開人世的一霎,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莎士比亞通過哈姆雷特一劇表達和概括了人類情感的多個主題:生與死,愛與恨,善良與醜惡,以及人生方方面面的變幻無常等等。正因為如此,《哈姆雷特》成了一部曠世不衰,令人深思文學巨著。
  • 妒嫉之心,害人害己。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以此為鑒,做人要摒棄妒嫉之心,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天必佑善人。那些蠅營狗苟、弄權使詐、構陷他人的人是沒有好的結局的。以平衡的心態與人和善相處,努力修養自身,不為一時的得失而喪失理智去行惡事,這樣的人生會更祥和成功。
  • 「在海的深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麼深,深到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陪孩子一起讀安徒生童話,是親子互動中的美好時光。
  • 看悲情電影和小說原來對身體還會有好處。英國研究人員的實驗顯示,當觀看電影和小說的悲劇故事時,雖然會令人傷心落淚,但有助發展社會連結,令身體釋放「天然止痛劑」內腓呔(endorphins)物質,會令人感覺良好。
  • 北宋時期,一名悍婦害死了二個懷孕的婢女,卻為她的三個女兒帶來巨大的不幸。清朝時,有一富家太太妒恨成性,動輒打罵婢女,她的女兒因此也遭到了同樣的磨難?北宋名相張齊賢,清朝大學士紀曉嵐為後人娓娓道來這幾個故事。
  • 如果馬致遠僅以清麗典雅的散曲,就成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雜劇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共創作雜劇十五種,傳世七種。這些戲曲,也有鮮明的馬氏風格,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評讚的經典。
  • 元代文人,除少數名臣作過散曲外,大抵是布衣、府吏之類。而元初有位文人,自是名門貴公子,更有在朝堂平步青雲的捷徑。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名流,卻自甘「沉淪」,終生不入仕途,還投身秦樓楚館,陶醉詩酒風月。不過元代文壇有幸,他留下了大量詞曲和傳世雜劇,最終名列元曲四大家。
  • 不幸的人往往習慣誤解他人的行動。舉例來說,朋友邀大家去海邊玩,但自己並沒有受邀,於是認為朋友討厭自己。越是把「沒有人愛我」掛在嘴上的人,越容易誤解他人的行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