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風雲系列之二:稷下元老淳于髡

【稷下風雲】元老淳于髡奠定稷下輝煌

作者:蘭音
圖為明人繪《海天旭日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田齊桓公之後,齊威王繼位。雄踞東方的齊國,並未因為新君的執政而面目一新;稷門之下的學宮,也未實現它真正的價值。就像是黎明前的暗夜一般,田齊第四代國君——齊威王,更是以一個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的昏君形象登上歷史舞台的。

那時的齊王宮,徹夜笙歌,燈火達旦。年輕的齊威王終日沉湎於酒色,國家內憂外患重重,群臣莫敢諫。在某場夜宴中,一個其貌不揚的男子,突然打斷了宴會,出面勸諫。他向齊王說了一個謎語:「國中有隻大鳥,停留在王庭中。三年來它不飛也不鳴叫,大王可知此鳥為何如此?」[1]

這個人名叫淳于髡,髡是一種刑罰,指剃掉人的頭髮,表示懲戒。《史記》介紹:「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這個人,身材矮小,身分低微,又受過侮辱性刑罰,卻能出入王宮,和齊王直接對話,而談話內容又是朝中大臣不敢觸碰的話題。只因為,他還有一個頗為尊貴的身分——稷下先生。他博聞強記,能言善辯,因而名冠稷下,尊駕公卿。

能言善辯,誠聖人也

淳于髡,是歷史上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稷下先生。他就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稷下學派的風采;他更像是典範,代表了齊國選拔賢才的標準,以及稷下先生的生活片段。齊王招賢納士,最看重真才實學,而非家世和外貌,因此不拘一格尊淳于髡為先生,展現了學宮「招致賢人而尊寵之」的辦學目的,以及齊王求賢若渴的胸襟。稷下先生也通過自身才學,以干世主,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實現經世濟民的宏大理想。

淳于髡以「鳥」為隱語勸諫齊威王,齊威王立刻醒悟,留下「一鳴驚人」的典故。圖為清 沈詮《松梅雙鶴圖》局部(公有領域)

淳于髡為人,非常仰慕齊相晏嬰,以察言觀色、揣摩心意著稱,他的勇氣和智慧也是卓然超群的。有一次,淳于髡被引薦給魏國的梁惠王,兩次會面都不發一言。淳于髡後來解釋,梁惠王的心思,都在馬和音樂上,他這才沉默不語。梁惠王聽說後,驚歎「淳于先生誠聖人也!」[2]

原來,梁惠王兩次召見淳于髡,都有人事先獻上駿馬和歌伎,所以在會面時他總是心不在焉,惦記著騎馬和聽歌這些享樂之事。第三次召見,梁惠王正心誠意,和淳于髡暢談三天三夜不知疲倦,更準備拜他做卿相。但是淳于髡知道,梁惠王並非他嚮往的明主賢君,無法實現他的政治理念,因而無視高官厚祿,終生不肯出仕。故土齊國及其稷下學宮,才是淳于髡念念不忘的理想歸宿。

當齊國出現憂患時,他作為備受尊崇和器重的先生,義不容辭出面勸諫。他根據齊王好隱語的特點,用了一個精妙的隱語進行諷喻,將不理政事的齊威王比作不飛也不叫的大鳥,既引起了齊王的關注,也維護了君主權威。

齊威王聽後,同樣用巧妙的隱語回答他:「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3]這便是成語「一鳴驚人」的由來。齊威王在淳于髡的勸說下立刻醒悟,從此發奮勤政,勵精圖治。

齊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國伐齊,齊威王命淳于髡帶著黃金百斤、駟車十輛送往趙國,以求援助。淳于髡不說話,只是仰天大笑,將繫帽的帶子都扯斷了。

齊威王問:是不是嫌少?淳于髡則以故事作答,說他今天在路邊,看見有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卻向神明祈禱五穀豐登,米糧滿倉。淳于髡認為他供奉的祭品很少,祈求的東西卻很多,忍不住嘲笑他。齊威王一聽就明白了,將送給趙國的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車百輛。淳于髡立刻奉命前往趙國,得到趙國救援的十萬精兵、一千輛高級戰車。楚國得到消息後,連夜撤兵了。

齊國轉危為安,齊威王再設夜宴慶賀,並召見淳于髡。席間他問:先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的回答頗耐人尋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4]接著,他列舉人在不同場合下,心情不同,酒量也隨之變化。當言行無拘束時,心情越暢快,飲酒越能助興,酒量也就越來越大;但這樣一來,行為也就越發放縱,喝的酒也越來越多,最終沒有了節制,引發危機。

於是,淳于髡得出樂極生悲、盛極必衰的結論。齊威王亦聽出他的弦外之音,說了聲「好」,從此取消徹夜歡飲之事。稷下先生淳于髡,在齊苦心勸諫,以微言隱語和巧妙應對輔佐齊王,帶來國家蒸蒸日上的全新面貌。

智難國相,對話亞聖

稷下學宮中的名士,睿智而雄辯,自信而坦蕩,他們可以向任何一位權貴或大師發起挑戰,進行學說和思維的交鋒。而高手間過招,沒有天花亂墜的辭藻和刀光劍影的廝殺,只需隻言片語便可心領神會,電光火石間勝負就已注定。旁人往往要細細咀嚼,方能領略其中幾分真義。稷下學宮的元老淳于髡,一生中也有過兩次和智者的精彩較量。

孟子反問淳于髡:「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圖為孟子像。(公有領域)

第一場較量,是和名相鄒忌。鄒忌因擅鼓琴而得以覲見齊威王,將弦音暗喻君臣、治國之道,其辯才與學識深得齊威王賞識,才三個月就官拜國相。此事引起了淳于髡的注意,他無懼對方是朝廷新貴,率七十多位稷下先生會見鄒忌。他準備提出幾個刁鑽卻又現實的問題,考察鄒忌究竟是個國之棟梁,或者只是個誇誇其談之輩。

與淳于髡不同,鄒忌是個美男子,《戰國策》形容他「八尺有餘,形貌昳麗」,然而外貌從來不是齊國衡量人才的標準。兩位賢士相對而立,鄒忌用一句「謹受教」,表達了最大的誠意和禮敬。淳于髡首先發問:「事君的禮節完備,那麼身名俱獲;如果失去禮節,就會身敗名裂。」鄒忌立刻回答:「謹遵您的吩咐,我不會離開齊王。」[5]

接下來,兩人四問四答,每次都是淳于髡剛提出諷喻性的問題,鄒忌立即做出準確應答,快得就像淳于髡的回聲一樣。這五個問題,圍繞治國之道展開,由顯而隱,由易到難,盡顯淳于髡的語言藝術。鄒忌的答案,均以「謹受令」開場,從事君、遠近臣、愛民、任賢良、修法令五方面闡發為政理念。淳于髡則對鄒忌表示欽佩,並預言他不久會封侯。

第二次較量,是和稷下聲望最高的儒學大師——孟子展開的。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世稱「亞聖」。在戰國錯綜複雜的亂世中,孟子建構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觀,以及「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並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致力於將自己的政治主張推行於世。他每到一國,便受到國君禮遇。憑藉雄辯之才和浩然之氣,他很快成為名震天下的學者。

他一生兩次入齊,受到上卿的禮遇。在稷下,學者間自由交流、論辯,淳于髡也遇到了此生最強勁的對手。有一天,他向孟子「請教」:「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法嗎?」[6]孟子回答:「是。」淳于髡又問:「如果嫂子溺水,是否應該伸手去救她呢?」孟子答:「嫂子溺水不救,這樣的人是豺狼。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法;嫂子溺水伸以援手,是通權達變。」

淳于髡繼續追問:「如今天下人都溺水了,先生為什麼不去救援?」孟子沉著應對:「天下人溺水,應用『道』去援救;嫂子溺水了,應用『手』去援救。您難道要徒手援救天下人嗎?」淳于髡的隱喻式發問,故意設置極端的「嫂溺」情境,質疑儒家學說。孟子作為聖賢級的高手,以權釋禮,表現出孟子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權變精神,也反映出孟子學派對儒學的發展,也令淳于髡心悅誠服。

宣威之治,稷下大盛

田齊桓公時期,內政腐敗不穩,強敵虎視環伺,稷下學宮缺乏良好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其規模和影響力有限,仍屬於草創階段。齊威王時期,稷下先生為君主倚重,助齊國再次崛起;而齊國的強大,也為稷下學宮創設了黃金發展期。

在歷代齊王的扶持下,稷下先生神彩奕奕,稷下學說異彩紛呈。圖為明 仇英繪《東林圖》局部。(公有領域)

在淳于髡的影響下,齊威王善於納諫,重用鄒忌、孫臏、田忌等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頓吏治,申明法令;軍事上厲兵秣馬,在桂陵、馬陵之戰大敗魏軍。從此,齊國威震諸侯,稱霸於華夏東方,各國紛紛歸還侵占的土地,莫敢加兵於齊。

齊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魏惠王率幾個小國,在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隨後,各諸侯國紛紛稱王,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地位逐漸確立。

公元前319年,齊威王之子齊宣王即位。同他的父親一樣,齊宣王執政初期也有過一段荒淫無道的時期。有一天,他召見淳于髡:「先生認為寡人喜好什麼呢?」淳于髡再次苦心諷諫,說古人喜好四樣事物,大王只喜歡三樣,因為大王好色、好馬、好味,獨不好士。齊王敷衍道:「國中無賢士,如果有寡人也會很喜歡的。」[7]

淳于髡則說,今天沒有古時候的千里寶馬、豹象美味和絕色美女,但是大王仍然在百裡挑一地找尋,可見是真心喜好;但是對於聖賢之士,大王卻要等到他們出現了才肯去喜好(可見不是真正的喜好),那麼賢士也不會前來歸附大王啊!一番話說得齊宣王啞口無言。

為了反駁齊王「國中無賢士」的說法,淳于髡一上午就舉薦七人。齊宣王很詫異:「都說千里出一個賢士,叫作『賢士們比肩而立』;百世出一個聖人,叫作『聖人們隨踵而至』。先生怎麼能夠一天引見七人呢?難道不是太多了嗎?」淳于髡回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淳于髡是賢人,大王向我求賢,就像從河中取水,從燧石中取火一樣,我要引薦的又何止七人啊!」[8]

齊宣王終於體會到淳于髡的用心,開始厚待賢士。根據《史記》的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加封自淳于髡以下的七十六人為上大夫,賜不治而議論的特權。同時,宣王「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表示出最大的禮賢下士的誠意。他延續了齊威王治國的策略,父子二人聯手打造了「宣威之治」的強盛時期。

隨著政局的穩定和國力的增強,齊王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才之於國家的意義,更加重視稷下學宮的建設。史料中多處可見學宮盛況的記載。劉向《孫卿書敘錄》曰:「方齊威王、宣王之時,聚賢士大夫於稷下,號曰列大夫。」應劭《風俗通義·窮通》云:「齊威宣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崇之,如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咸作書刺世。」

而淳于髡作為稷下第一人,受博士之號,享上卿之祿,既是齊王的智囊,同時也會擔任具體職務為國效力。他多次以使臣身分出使他國,周旋於諸侯之間;宗室的宴會,他也出入席間。淳于髡憑藉敏捷的才思和雄辯的口才,不辱使命,堪稱亂世能臣。

這時的稷下學宮,匯集了成百上千的能人異士,呈現出人才濟濟、文化繁榮的盛況。學宮之中,大師雲集,學派林立,包括屬於雜家的淳于髡、王斗,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接子、環淵,法家的慎到、田駢,陰陽家的鄒衍、鄒奭等,大有戰國學術、皆出稷下之勢。在歷代齊王的扶持下,稷下先生神彩奕奕,稷下學說異彩紛呈;稷下學宮在它的發展歷程中,更達到了一個輝煌的頂峰。

點閱【稷下風雲】連載文章。

註釋:

[1][3][4]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2]出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5]出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6]出自《孟子·離婁上》
[7]出自《說苑·尊賢》
[8]出自《戰國策·齊策》@*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在春秋時就是個強國,春秋後期漸趨衰落,但根基並未動搖。公元前386年,齊國的大臣田和取代了姜姓國君,成為齊國的新主,從此齊國就由姜姓國變為田姓國。田氏代齊之後,很快又成為了戰國時代的強國。
  •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份組成,每一部份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
  • 司馬遷盡情的遊覽祖國的山水名勝,憑弔古代英傑們的業績。兩年以後,當他風塵僕僕地回到長安的時候,車裡的竹簡,堆得滿滿的,他已經記錄了大量寶貴的史料。這些史料,為他後來寫史記,提供了最生動的素材。
  • 「貌似無鹽」,那就是說明某個女子長得像她,有點那個。無鹽長得有多那個?西漢歷史學家劉向編撰的《列女傳‭·‬齊鍾離春》這麼說:「其為人極丑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昂鼻,結喉,肥項,少發,折腰,出胸,皮膚若漆。」
  • 上古五帝時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當時的教育場所叫「成均」,虞舜時稱為「上庠」,夏朝時稱為「東序」,商代時稱為「右學」,周代時名為「東膠」。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太學」的說法;從漢代開始,「太學」成為國家在京師所設大學的正式名稱。
  • 「濫竽充數」的故事家喻戶曉。齊宣王愛聽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跟齊宣王誇自己吹竽,鳥獸聽了翩翩起舞。齊宣王很高興,給他同樣優厚的待遇。齊宣王死後,兒子齊泯王繼位,喜歡聽一個人的獨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 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相,叫做管仲。管仲之所以能夠當上相,因為管仲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叫做鮑叔牙,在歷史上留下一個成語 「管鮑之交」,就是講管仲和鮑叔牙的關係非常好。鮑叔牙對管仲不但有知遇之恩,同時也有救命之恩。
  • 第一件整頓吏治,第二件廣開言路。他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重用人才。我們知道他以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他手下的人才是非常多的。
  • 戰國時期,齊國淳于髡(音昆)以滑稽善辯,善於進諫而聞名。齊威王派淳于髡多次出使他國,他都能不辱君命,順利完成使命。當齊威王言行舉止不當時,淳于髡則用寓言勸諫國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