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孝義 北宋姚家子孫歷三百餘年為先人守墓

文/周曉輝
那時,從姚棲筠以來,姚家已經歷經二十世了,其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示意圖。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百善孝為先。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簡言之,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

在古人看來,孝道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要贍養父母並讓他們身心都感到愉快;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三年中不食魚肉、不穿錦衣、不住華屋;比如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賭博不好酒,不貪財,不好勇鬥狠,從而不讓父母擔心、著急等等。

關於「孝」道的故事,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很多,其中以「二十四孝」最為出名。不過,很多人大概並不知道,唐至北宋時期有一個以「孝義」聞名的村莊,莊子裡的人為先人守墓,歷經三百餘年。

這個村莊位於河中府河東縣永樂鎮,唐時的永樂縣,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莊子面朝黃河,背靠雷首山、中條山,所處地方幽遠僻靜。唐安史之亂時,很多士人為躲避災禍來到此地定居,並形成了一些村莊。

在這些村莊中,有一個名叫姚孝子莊。為何叫這個名字呢?原來孝子名叫姚棲筠,姚棲筠的父親和伯父一家避亂到此,他們一家以務農為生。後朝廷徵兵,每戶都要出一人服兵役。本來,年長者應該先服兵役,但棲筠的父親對他的哥哥說:「兄長還沒有子嗣,弟弟卻已有子,還是我代兄長去吧。」

不久後,姚棲筠的父親戰死沙場,當時棲筠只有六歲。其後,棲筠的母親改嫁,棲筠由他的大伯母撫養。大伯母死後,姚棲筠將其安葬。後來,他又找道士將父親的魂魄招回,也妥善安葬。安葬長輩後,他在墓地旁修建了一個廬舍,終其一生守孝在此。

《畫山水.冊.臥居山林》
安葬長輩後,姚棲筠在墓地旁修建了一個廬舍,終其一生守孝在此。圖為無名氏《畫山水.冊.臥居山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當時的河東縣令蘇轍深受感動,用自己的俸祿購地開阡陌給姚家,並刻石讚揚姚棲筠。河中尹瑊也向朝廷上奏此事,皇上下詔厚賜,表彰了姚棲筠一家,將其所在鄉命名為「孝悌、節義、敬愛」之地。

姚棲筠生的兒子叫姚岳,姚岳生子姚君儒,君儒生子姚師正。從姚岳到姚師正四代都居住在墓旁的廬舍裡。笫五世孫叫姚厚、第六世孫叫姚雅、第七世孫叫姚文、第八世孫叫姚敬真、第九世孫叫姚直、第十世孫叫姚宗明。

直至唐亡宋朝建立,姚家的孝義之風都不曾改變。宋朝仁宗慶曆年間,有大臣就姚氏十世同居一事上奏朝廷,宋仁宗下詔表彰姚家。

從慶曆以後又五十多年,又經三代,即姚家第十一世孫姚用和、第十二世孫姚士明、第十三世孫姚德,其大家庭始終團結友愛、孝順和睦。哲宗時,其所在縣的縣令上奏請求史官將姚家的事蹟記錄下來。

宋徽宗政和年間,大儒邵雍之子邵伯溫曾路過姚家,並前往拜訪。他看見姚家全家列在庭院中,按長幼有序進入大堂,侍立應對有禮,而且在問到他們的家世時,都所知甚為詳細。此時,從姚棲筠以來,姚家已經歷經二十世了,其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邵伯溫慨然歎息。

村裡其他人還告訴邵伯溫,姚家歷代都推舉尊敬長輩、為人公平者主持家務,子弟各任以事,還派一人專門守墓,住在墓旁的廬舍中。

村裡其他人還告訴邵伯溫,姚家歷代都推舉尊敬長輩、為人公平者主持家務,子弟各任以事,還派一人專門守墓,住在墓旁的廬舍中。圖為明 唐寅《畫山水》局部。(公有領域)

姚家早晚在大堂中共同就餐,男子婦人分別有序坐下,小孩子則席地而坐,一起吃放在木槽中的食物。飯罷,就把廚房門鎖上,不再燒火做飯,也不再吃東西。他們飲食非常有規律。

邵伯溫還看到姚家墓地林木蔚然,灑掃種藝的人都十分恭敬小心。據他了解,姚家有田十頃,但僅可以滿足衣食所需。然而,迄今三百多年,姚家守其家法沒有一個離開的,即便遭逢唐末五代之亂,全家也都守墳不去。宋神宗熙寧間,陝右出現荒年,姚家舉族上百口人前往唐、鄧之地尋找活路。等到後來情況好轉,全族人返回村莊時,沒有一個人不回來的。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童貫任陝西宣撫,他下令以每戶家業、田地畝數等攤派徵購糧食的數量,姚家無力提供上繳的糧食,舉家日夜哭泣,不得不打算離開此地。邵伯溫聽說後,十分不忍,遂通過向上申訴,免徵了姚家的糧食。後來,姚家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被擄,不知所蹤。

姚氏家族三百多年歷經二十世,守護先人的墳墓,只為「孝義」二字,怎不讓人歎服!@*#

參考資料:《邵氏見聞錄》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