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俳優通過演戲巧向君王進諫

文/顏雯
示意圖,圖為明仇英《醉翁亭》。(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俳優是中國古代的滑稽藝人,他們以演戲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卻能在插科打諢中嘲諷時政。一些俳優被徵召入宮,他們不僅要取悅於君王,更是在以這種幽默、迂迴的方式向君王進諫。

據南宋筆記《都城紀勝》所載,俳優「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本是鑑戒,或隱為諫諍也」。《夷堅志》中也寫道,宋朝的俳優「能因戲語而箴諷時政,有合於古朦誦工諫之義」。也就是說,俳優雖為藝人,但他們諷諫王公貴胄卻是符合道義的。在文化繁榮、政治開明的宋朝,針砭時弊、諷諫王臣的劇目比比皆是。

排斥元祐人 不排斥元祐幣

崇寧初年(1102年),朝廷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有人涉及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一應事務,就不能再入朝為官了。

一天,宮裡找來一些優伶為皇上演戲。一位參軍扮演宰相,坐在那兒宣揚自己的政績。一位優伶扮演僧人來拜見宰相,請求他授予印信,以便能雲遊四方。宰相一看度牒上寫著「元祐三年」,當即就把他的度牒給銷毀了,還當眾羞辱僧人,強行讓他戴上道士的冠巾。

接著,又有一位道士前來拜見。他說自己丟失了度牒,宰相便問他是何時當的道士,道士說是元祐年間的,宰相就下令脫下那道士的道服,硬讓他還俗了。

一位在元祐五年被推薦參加省試的儒生來拜見。本來他是不用參加鄉試的,可到了禮部,卻被拒絕錄用。他也來向宰相陳情,但立即就被押送回本地,連參加科舉的資格也被廢除了。

最後一位上場的是主管國庫的官員,他在宰相的耳邊低聲說道:「我今天去左藏庫為您要了一千貫錢,可這些錢都是元祐年鑄造的,是否也要按聖意來辦呢?」宰相低頭想了想,說:「把錢從後門搬走吧!」

這時,宰相身旁的一個配角用手中的棒子拍打著宰相的背部說:「你已經官至宰相,但終究還是喜歡錢啊!」皇帝看到這兒,也被逗樂了。

示意圖,圖為南宋〈折檻圖〉。(公有領域)

孔子的女婿不如王安石的女婿

崇寧年間,蔡京任宰相,他弟弟蔡卞任樞密使。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為了推崇自己的岳父,就在祭祀孔子時,讓其牌位也配享於孔廟中。後來,王安石又被封為舒王。

幾位伶人依此排演了一齣戲。孔子居中而坐,旁邊站立著顏回、孟子與王安石。孔子請他們坐下,王安石便讓孟子入上座,可孟子卻推辭道:「身分尊貴與否應由爵位來判定,我如今只是公爵,而您卻貴為真王,又何必如此謙虛呢?」

王安石又向顏回作揖,請他居上座,可顏回也推讓說:「我不過是陋巷中的一介匹夫,一生毫無建樹,而您卻是盛世的大儒。無論是官位還是名氣,我都比不上您,您又何必謙讓呢?」

王安石聽這二人一說,就心安理得地入了上座。這時,孔子坐不住了,從正位上站了起來,也要把自己的位子讓給王安石。王安石很是惶恐,立即作揖說「不敢不敢」。

就在這二人互相推讓之時,子路在外面看見了。他憤憤不平地把公冶長從祀堂裡拉了出來,公冶長一臉窘迫地問道:「我犯了什麼錯嗎?」子路責備他說:「你真是一點都不維護自己的岳父(指孔子),你看看人家王安石的女婿!」

當時,朝野都在議論是否要把王安石的牌位置於孟子的右側,但這齣戲上演後,此事就沒人再提了。

示意圖,圖為明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局部。(公有領域)

秦檜三子上演「韓信取三秦」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秦檜的養子秦熺、侄子秦昌時、秦昌齡參加省試後都上榜了。眾人在私下裡議論,但沒人敢提出質疑。

三年後,有俳優在戲場裡演了一齣戲。儒生們去參加禮部的會試,大家都在猜今年的主考官是誰。有人說是某侍從,有人說是某尚書,還有人說是某侍郎。

一位領頭的俳優說:「都不是,今年的主考官是彭越。」

台下立刻有人指出:「如今當朝官員中根本就沒有這個人。」

俳優回答:「你說的對,彭越是漢朝的梁王。」

那人又問:「既是古人,都死了一千多年了,又怎會來此地呢?」

俳優說:「上次的主考官是楚王韓信,而梁王彭越與韓信的品階相同,所以這次就該輪到他了!」

那人聽了,說這個俳優滿口胡言。可他卻笑著說:「如果上次不是韓信,又怎會取得了三秦呢?」

後來,這齣戲讓秦檜知道了,他雖然臉上掛不住,但也沒有公開處罰這些俳優。@*#

參考資料:《夷堅志》夷堅支乙卷第四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