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中華文化有「血月」之說嗎 有教人避難之法嗎?

作者:容乃加
血月不祥是迷信嗎?中國歷代史書中將血月視為禍殃的徵兆。( ROBERTO SCHMIDT/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50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5月26日是2021年中最大滿月之日,月球正好到達近地點,天空中將出現比平時大14%、亮度增加30%的「超級月亮」,同時還將伴有「血月」,將成為「超級血月」的天文奇觀。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都可以看到月亮「帶食(蝕)而出」,此外,環繞太平洋的地區都可以看到這次的「超級血月」,新西蘭可以看到月全食的整個過程。

血月」是月全食時的一種天文奇景。當滿月之日發生月全食,此際的月球完全被地球陰影遮擋,而太陽光譜中的紅色光可以穿透地球大氣層,經過折射的紅光照映在月球上,讓滿月看起來呈現暗紅色,就是一般說的「血月」。2021年5月26日將發生月全食,月球剛好經過近地點,這個「血月」就比平常的大,也就成了所謂的「超級血月」了。

「血月」是純自然現象嗎? 中華文化有「血月」之說嗎?

中華文化的確早有「血月」之說,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

在歷代史書《天文志》中都有月變的觀察,也多有「血月」的記載。還有專門「月占」著作,像是唐朝李淳風的《乙巳占》和西漢的易學大師京房的《周易妖占》都有「血月」的記載。

《周易妖占》將月變赤色的血月視為不祥的災難徵兆,尤其是兵禍和旱災:「月變色……赤為爭與兵」、「赤氣覆月,如血光,大旱,人民飢千里」。

李淳風《乙巳占》的第二卷是「月占」,看月象以占卜國事天下事,他說「月若變色,將有災殃」、「赤為爭與兵」,就是說月變為赤色時要起爭權的兵禍。《乙巳占》又說「月犯蝕參,貴臣誅,赤地千里,其國大飢,人民相食。」指出當月食參星,又出現赤色,赤地千里時,國內將出現大飢荒,嚴重到人民相食的地步。這些看法和京房的《周易妖占》是一致的。

中國歷朝歷代史書中也都將血月(月赤)視為禍殃的徵兆。比如:

《後漢書·五行六》:「事天不謹,則日月赤。」指出:對天神不敬,行事違反天道,則日月變赤色。

《魏書·一百五》:「天日月星變,編年總繋魏及南朝禍咎。」指出:在南北朝的歷史中,日、月、星的變異,聯繫著災禍罪咎的事端。

《隋書·志第十六·天文下》「天氣未降,地氣上升,……若於夜則月赤,將旱且風。」指出:陰陽不調,陰氣犯陽,在夜間表現出月赤,那麼就會有旱災和風災。

《宋書·志第五·天文五》:「月變色,為殃;青,饑;赤,兵、旱……。」指出:月變色將有災殃,變為赤色時,是舉兵爭戰的徵兆,而且有旱災。

試問:這些史書中記載的血月(月赤)的禍殃徵兆難道是「迷信」嗎?

中華文化看「血月」,展現天人合一的思想觀。(pixabay)

中國歷代都講究天人之間的對應理則,所以在史書中都有天文志專卷(僅《遼史》沒有天文志),觀察記錄天文現象與異象,作為天子施政的依據。從內容來看,中華歷代的史書之《天文志》,是一部巨大的實證考察科學記錄,並且以領先世界千年的天文觀測科技為基礎(點入參見:中國古代獨步天下的天文科技成就),代代相繼推求,以正天道。

中國上古早有《周髀算經》,是天文數學的專書。史官觀測天象運行與日月星變對應人間的變化,歸結出施政的理則依歸,並可用以推測未來的歷史發展。這些天文志的記錄歷代相承,從中可以看到天文現象周而復始的規律,和天文異象帶來的警訊徵兆,屢屢得到應證。

舉例來說,《南齊書·志第四·天文上》記載血月和兵變:「永泰元年(公元 498年 )四月癸亥,月蝕(月食),色赤如血。三日而大司馬王敬則舉兵。」永泰元年是南齊明帝在位的最後一年,這一年四月出現血月,三天後大司馬作亂舉兵,五個月內,齊明帝薨。

該書還有一則記載:「永元元年八月己未,月蝕盡,色皆赤。是夜,始安王遙光伏誅。」在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元年八月出現血月,始安王蕭遙光舉兵被誅。兩年後,東昏侯被另一個舉兵的臣下殺死了。

再說一個現代的例子,1949出現「血月」,中國這塊神州大陸發生巨變,蘇聯扶植的中共紅朝竊奪了中國,血洗神州大陸,直至今日。

面對「血月」災殃  傳統文化有教人避難之法嗎?

中華文化講天人合一,這在天文現象中表現的特別明顯。西漢經學家劉向以為:日、月蝕及星逆行,都不是太平的常態,自從周朝衰亡以來,世間人事多亂,道德水準降低了,因而天文現象對應發生變異的現象(見《史記三家注》)。

個人遇到「血月」這種天象異象,怎麼辦?太史公在《史記》中留下智慧之言勸世:「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就說要避免不祥的災難,「修德」是最好的辦法,至於說尋求補救辦法或是作法驅邪以求平安等,是屬於末流的做法。

「天象昭垂,千古如一」,當前全球病毒危機四伏,正是道德敗象畢露招來的。真正的平安之道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哪──回歸傳統道德文化,培養浩然正氣。信否?一正就能壓百邪!@*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