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漫談】天籟之音

作者:薛馳
圖為明 文伯仁《丹臺春曉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鳴澗(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兩首詩明白如話、清新自然,「一語天然萬古新」,得渾成自然之趣,非雕琢、苦吟可比。這兩首詩的妙處,要靠自身的經驗、體悟,不易解說。也有一種方法:讀者諸君可試試也用20個字來寫「春曉」、「 鳥鳴澗」,看看與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就大約知道其好在何處。

少時,讀過一些鑑賞文章,但也並不總能因此領略唐詩宋詞之美;年歲增長,有了一些人生經歷,無形間對千古流傳的古典文學作品有了些體會,由此明白了一個道理:鑑賞文學作品,不是解數學題(當然,數學、邏輯也有它的美),主要是心理性、感悟性的,講究此心、此情相通,心靈契合,非能強求;胸懷、境界、見識這些東西,對一般人而言,多從體驗、磨礪中來。

再回到這兩首詩。孟浩然《春曉》問「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溫情、溫馨,流露出仁民愛物之心,是儒家「仁者人也」思想的流露。而王維被稱為「詩佛」,在精神氣質上,與孟浩然有很大區別,雖然兩人都是田園山水詩人。例如,《鳥鳴澗》寫的春夜之靜,不是孤寂之靜,也不是枯死之靜,而是生機之靜。你看,月亮出來,把鳥驚動了,以為天亮了,飛起來「時鳴春澗中」。王維為什麼能聽到鳥鳴呢?一個蒙頭大睡的人應該聽不到吧?是因為他「閒」, 他閒得還聽到了「桂花落」。那什麼又是閒呢?「若無閒事掛心頭」,用佛家的話說就是心無掛礙。王維很多詩都有這種內涵。

這裡提個問題,都說「八月桂花香」,王維怎麼說春天裡桂花落呢?原來桂按花期不同,有春桂、秋桂等等之別,王維可沒說誑語。孔子說過「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古人誠不我欺。我們還舉一個例子,三國打仗的那個赤壁究竟在哪,多種說法。蘇東坡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說的那個赤壁,難道就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真的,那不也是騙人呢?我們看看蘇東坡在詞中怎麼應對這個問題:「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人道是」三個字就輕鬆處理了。從這兩個例子,我們看到,雖然是藝術創作,是寫詩詞,但在關於事實性質的問題上,王維、蘇東坡等等都是一絲不苟的,由此可見古人的道德標準。

最後,延伸談個問題。唐代文化是中華文明最近2000多年來的頂峰,唐詩更是唐代文化的精華,以後再無超越。宋代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高峰,歷來唐詩宋詞並稱,但唐詩和宋詩、宋詞的差別還是存在的。事實上,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唐宋之間有一大變。

下面列出一首非常優秀的宋詞,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請諸君將其與孟浩然《春曉》對比,看看兩者的區別在作者個性不同之外,是否還包含了時代之別?當然,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日翻《全唐詩》,不經意間一行詩句從眼前晃過,「過午醒來雪滿船。」——醉臥孤舟的人一覺醒來,睜開眼睛,大雪紛飛,天地茫茫。寂靜的天光,船篷外如織如幕的飛雪。那一種寂寞和自在,頓時叫人耳目一新。
  • 從太宗開始,唐代帝王大都心胸較為開闊,對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不搞文字獄,也不勉強壓抑人性的自由發展。
  • 法國的奧塞美術館裡,收藏著畫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畫《拾穗者》。它創作於1857年,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描繪了三位農婦在金黃色的麥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畫筆法簡潔生動,色調明快柔和,刻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不過朋友們,您知道嗎,在唐詩中,也有一首詩描繪了一位拾麥穗的婦人,不過她的生活,比那三位農婦艱辛多了。
  • 您知道大詩人李白的「詩仙」名號是怎麼來的嗎?據《本事詩》記載,李白來到京城長安,尚未成名,獨自住在旅店裡。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門拜訪,驚歎於李白飄逸超群的風姿,於是請求欣賞他的作品。老人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多次稱讚,直呼李白為「謫仙」。後來他又讀了《烏棲曲》,又歎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 在詩歌的頂峰時期──唐朝,寫月的名詩名句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仍然是將明月作為傳遞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詩,在歌詠明月的同時,描繪出一幅雄渾幽靜的畫面,在眾多詩歌中脫穎而出,成為千古傳唱的佳作。
  • 唐詩中有一首《留別盧陲》,作者是傳說中的謫仙崔少玄離開人間返回天界時留下的,留給與她有五年緣分的丈夫盧陲。這首詩為神仙故事留下一個人間的註腳。
  • 唐詩中格律詩的對仗句子,巧妙地運用了古漢語詞組的構詞法和平仄讀音,自格律詩在唐代出現後,古人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對句,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及誦讀。
  • 明 仇英《彈箜篌美人圖》(局部),絹本設色。(公有領域)
    生活中,我們常用成語「餘音繞梁」、「天籟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動聽,但若要以具體的語句評價樂曲或講述其意境,難度則非同小可,畢竟音樂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強的想像力。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