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窗外的喜鵲

作者:青松
不管一時間如何名譽受損或外人如何冷言冷語,但只要內心坦蕩,那便是最大的喜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52
【字號】    
   標籤: tags: , ,

小時候盼著長大,覺得大人獨當一面,能從容解決各種難題。長大了,才意識到自己永遠在路上,很多時候即便表現出從容,內心是一樣的焦慮。

畢業後工作這麼多年,還算順利。我以為往後的路會越來越好走,因為經驗越積累越多。但現實並不如此,因為遇到的問題會越來越棘手。單純解決問題倒也好說,很多時候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評判與誤解,那是最難說清的。

前段時間,一直在處理一個這樣的問題。說是飛來橫禍並不為過,我所在的課題組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同行公開攻擊。他們片面地指出一些事實,足以混淆視聽,讓人誤以為我們課題組不遵循行業道德。

一連幾天,那些惡毒的言辭一直在我耳邊迴響。在起草回應時,我幾度委屈地掉眼淚。關於事實真相,可以辯駁,而有些屈辱,只能忍受。以前可從未想過,明明過得光明磊落,也會被人潑髒水潑得無話可說。

正在忙碌時,窗外飛來一隻喜鵲,落在窗臺上。都說喜鵲到來,會有好運。我看著自己的狼狽,只能搖頭苦笑:磨難中,何喜之有?我低頭工作,但忍不住又抬頭看看,或許那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喜鵲恬靜地停留了一會兒,啄啄羽毛,稍事休憩,便飛走了。我繼續埋頭工作,雖然要應對的難題讓人頭疼,但這些磨難恰恰是最珍貴的財富:「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不管一時間如何名譽受損或外人如何冷言冷語,但只要內心坦蕩,那便是最大的喜事。要這樣想,窗外這只喜鵲來得很是時候。

這段時間,所有的喧囂已經慢慢過去。是非對錯,對於心中明瞭的人來說從來不是問題。即便一時迷霧重重,時間終將會亮出最真實的答案。走過最難走的路,回頭看當時最暗無天日的煎熬,忍不住再次想起那隻窗外的喜鵲,感恩上天的照顧從來都在身邊……@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喜鵲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吉祥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
  • 古人認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將安康和快樂帶到哪裏,好比是帶來喜訊的喜鵲,所以,古人把那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稱作「扁鵲」。上古黃帝時期,有一名神醫被稱為「扁鵲」,戰國時,則又出了一位「扁鵲」,居古代五大醫學家之首。因其醫術出眾,其真名反倒沒有人記得了。
  • 古代皇帝好佛好道者不在少數,南朝梁武帝就是其中之一。史載,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年)四月初八,梁武帝在建康(今南京)華光殿受菩薩戒。當天,僧俗雲集,人數高達十萬多人,但見香花伎樂,佛事盛況空前。
  • 歷史上真有「三十六策」嗎?又為何出「三十六策」而不是它數?你知道它和中國哲學《易經》思想有關嗎?諺語「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源於怎樣的歷史背景呢?你知道它和劉宋名將檀道濟「唱籌量沙」有關嗎?
  • 那麽身在凡間的德里鐵柱是怎樣做到能與神器金箍棒相媲美的呢?雖然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說法,認為鐵柱可能含有其他成分,阻隔了鐵的氧化過程,不過至今誰也沒能按照他們的理論,複製出同等質地的鐵塊出來。所以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純度極高所致,而不是添加了什麼防腐劑。至於工藝上是怎麼做到的,目前還是個謎。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學者認為鐵柱可能來自於史前文明。柱子上一段古老的銘文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銘文共有三段。描述了一位君王的偉大功績,以及他最後離去時的場景。這位國王姓錢德勒(Chandra)。
  •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朝代,大到文化藝術,小到風俗服飾,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哪怕是女子穿戴的首飾,在每個朝代也有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唐朝代表富麗堂皇的蓬勃生機,宋朝代表低調典雅的婉約氣質,那麼關於明代首飾的關鍵詞,應是精細、齊整與端豔。
  • 我們人類經常用笑來表達情緒,開心時「呵呵」笑,厭惡時「哼哼」冷笑。最近,科學家們對動物們遊戲時發出的聲音進行了研究,發現65種動物在玩耍時也會發出人在社交活動中才有的聲音。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聲音類似於人的笑聲。
  • 教育家和古典學者伊迪絲·漢密爾頓(1867-1963)曾說:「人們討厭被逼著去思考。」思維的惰性確實很容易找到,今天比她那個時代更是如此。這種思維的惰性出現在乏味的社交媒體帖子、輕率的政治言論、膚淺的媒體報導、下意識但道貌岸然的觀點以及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技能中,它無處不在。
  • 風雲變幻,英雄豪傑何在?興平、建安年間,曹魏政權走過艱難的草創期,魏武曹操坐擁兗州、豫州,仍然為紛亂割據的江山而憂勞。某一天,曹營大帳中,一百多名高大魁梧的壯士突然出現曹操面前,請求投入軍中效力。這群人,個個腰懸寶劍,一看就是鐵骨錚錚、義氣凜然的劍客俠士。曹操甚感欣慰,打量為首那人,更是喜出望外。
  • 從中世紀到當代,浮士德的傳說從未消失過。它向人們娓娓道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為什麼呢?可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面臨同樣的選擇:是為了俗世的獎勵而活,比如金錢、享樂、名譽?還是致力於更高的、無私的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