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漫談】宰相襟懷

作者:薛馳
明 盛茂燁〈唐詩山水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感遇(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憫農(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代的文學就是唐詩。下至販夫走卒,上到天子,皆喜詩,官員們更是一個主要的創作群體。《唐詩三百首》開卷之作,就是開元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673年-740年)的《感遇》。

中國政治傳統中,皇帝與大臣之間,強調的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張九齡對唐玄宗,直言進諫,器宇軒昂。《感遇》一詩,張自比蘭桂,這是詩騷傳統,自潔自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自高自立,這可不僅僅是張的傲骨,而是為臣之本分。即以九齡與玄宗為例:九齡與玄宗政見多不和,又讒人在側,去職被貶;但玄宗對他念念不忘,每次任命宰相都會來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安史之亂起,玄宗倉皇幸蜀,思及九齡曾論斷安祿山是叛臣賊子,特遣使至曲江祭張,痛悔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也曾焚稿慰虞世南忠魂。虞世南(558年-638年)為太宗朝重臣,剛烈敢諫。太宗說:「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舊唐書》記載,虞世南去世,「未幾,太宗為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之此詩,將何以示?』令起居郎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冀世南神識感悟。」

虞世南有詩《蟬》名世,亦可見當時大臣之胸懷,詩曰: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有人統計,唐朝289年的時間,歷21帝,共產生了522位宰相(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多朝任相)。最有名的宰相詩,可能是李紳(772年-846年)的這首《憫農》,幾乎人人都能背誦。李紳出身於官宦之家,但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日子大概非常艱辛,這或許是其能夠寫出《憫農》的基礎吧。可惜,李紳仕途飛黃騰達後,逐漸蛻變成一個花天酒地、濫施淫威的腐官酷吏。但不因人廢言,《憫農》故能千年流傳。

類似李紳,李嶠(645-714年)官聲不佳,亦有詩流傳,如《風》,詩曰: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全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這四樣,來表現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最適合兒童誦讀。尤其,「解落三秋葉」中的「解」字用得別致,不是常言中的「秋風掃落葉」的「掃」, 「解」字可以理解為是細心、用心、專心,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葉落歸根。

當然,唐朝宰相中也有很多人敢於任事,例如武元衡(758年-815年)。武元衡少時天資聰穎,狀元詩人。思鄉是唐詩主題之一,元衡詩《春興》頗為別致,詩曰: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春風似乎特別多情和善解人意,為鄉夢作伴引路;而無形的鄉夢,也似乎變成了楊花柳絮一般被春風吹送,一直吹到故鄉洛陽。鄉思漫漫。

元衡才具幹練,唐德宗曾指示左右曰「真宰相器也」。唐憲宗素知元衡清廉正直,讚其為忠厚長輩,兩度拜相。當時,藩鎮割據,威脅中央,元衡力主平叛,竟因此被刺殺。遇刺前夜,武元衡寫了首《夏夜作》,被認作詩讖,詩曰:

夜久喧暫息,池台惟月明。
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

冥冥之中,武元衡似有預感。噫,人之有命矣!不過,國運亦有定數。元衡雖被刺,但憲宗及代元衡為相的裴度皆不為動,繼續用兵,遂有「李愬雪夜入蔡州」故事。憲宗朝於史有「中興」之稱。

鑒於宰相的重要性,宰相人選是很嚴格的,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作宰相呢?詩如其人,可以詩論。

且就唐玄宗與楊玉環事,看看後人的幾首詠史詩。其一,李商隱(813年-約858年)的《龍池》,詩曰: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龍池在唐玄宗的興慶宮裡面,歌舞昇平之中,薛王無所顧忌喝得酩酊大醉,可憐的壽王(楊玉環前夫)卻無比清醒。這首諷刺詩,有話不說破,被評為「詞微而顯,得風人之旨」。

其二,清代袁枚的《馬嵬》,寫得深刻、深沉,詩曰: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這兩首詩都是書生之論。我們再來看鄭畋(825年-887年)的這首《馬嵬坡》,詩曰: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詩用了一個典故:南朝陳後主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可是,唐玄宗為何與陳後主命運就不同呢?玄宗畢竟「終是聖明天子事」。

鄭畋此詩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立論厚道,可謂得中正之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鄭畋在鳳翔隴右節度使任上寫下此詩。此詩一出,鄭畋被譽為「宰輔之器」。果然,鄭畋後成為唐季的一位賢相。@*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語天然萬古新」,得渾成自然之趣,非雕琢、苦吟可比。這兩首詩的妙處,要靠自身的經驗、體悟,不易解說。
  • 元 夏永〈黃鶴樓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公有領域)
    崔顥《黃鶴樓》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詩仙」李白也心悅誠服。其實李白詩也有寫及黃鶴樓的名篇,但崔詩一出,時人和後人就難以比擬了。崔詩獨步千古,為何?
  • 隋末大亂,太宗年雖少,然「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勸父起兵,拯救天下黎民;且其為「天策上將」,披堅執銳、攻堅克難,乃有大唐。24歲時所寫的《還陝述懷》一詩…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 宋‧梅堯臣《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一詩,作者以淡泊的心態,用詩的語言描繪出了紅塵中的幾處場景;而尾聯的言外之意,表達的是作者身在其中,心不在俗世的修行感悟。換一種方式說,如果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紅塵百態,那麼作者就是靜觀紅塵的畫外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