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故事:得到和失去

文/杜若
孫叔敖無論施行國政,還是治理軍隊,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勛。楚莊王要好好地封賞他,然而孫叔敖婉言謝絕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孔子晚年時對《易經》產生濃厚的興趣,翻閱《易經》,經常是愛不釋手。孔子所處的時代,造紙術、印刷術還沒有出現,還沒有現代化的紙張,字符是刻在竹簡上,再用牛皮筋穿連起來。孔子常年翻閱,以致牛皮筋都斷了多次。這就是「韋編三絕」的由來。他將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和人文理念彙編成冊,撰寫了《易傳》,也就是《十翼》。

他認為《易經》是上古之遺言,需要後人來傳承。這裡的言指的是道德和教化。他認為閱讀《易經》可以觀其德而求其德。後來他撰寫的《易傳》內容,其中包括:慎言行、同心之利、慎謙、戒亢、慎密、履信思順、善可益,惡不可積、居安思危、度德量力等等,均是修身養德之道。

《淮南子》記載了一則故事,說是有一年孔子閱讀《易經》後發表了一則感嘆文。有一回,他讀到損卦和益卦時,喟然嘆息道:「懂得益和損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王者要做的事吧!」

對於某件事物,有時想要得到它,結果卻是失去了它;有時看似失去了,結果卻是得到了。為此《淮南子》還講了幾個例子。

以前,楚莊王在河雍之間的邲地戰勝了晉國,楚軍凱旋而歸。當時的楚國令尹是孫叔敖,無論是施行國政,還是治理軍隊,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勛。楚莊王要好好地封賞他,然而孫叔敖婉言謝絕了。

後來,孫叔敖得了癰疽(毒瘡),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說:「如果我死了,楚王一定會封賞你。你一定要推辭掉那些肥沃富饒的地方,只接受貧瘠的沙石土地。在楚、荊之間有個地方叫寢丘,那兒的土地貧瘠,地名也很難聽很不吉利。當地的荊人和越人信奉鬼神,沒人喜歡那裡。」不久之後,孫叔敖就去世了。

果然,楚莊王要把肥沃的土地封賞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之子遵從其父遺言,謝絕了楚王的美意,只要求賞封寢丘之地。按照楚國的國俗,功臣的爵祿傳到第二代,君主就要收回先前賞賜的封祿,唯獨孫叔敖一家保存了下來。

君主賜予勛貴大臣封地,多是土壤肥沃之地,以示國君恩寵臣子,功臣也會選擇土質較好的封地,以獲得較多的收成。孫叔敖叮囑兒子謝絕肥沃的土地,只要求賞封別人眼中認為不好的,到處是亂石沙礫的貧瘠之地,結果卻能代代相傳。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有時看似失去了,結果卻是得到了。

那麼,什麼是看似得到,結果卻是失去了呢?

從前晉厲公往四方派兵,南伐楚國、東伐齊國、西伐秦國、北伐燕國。晉國大軍縱橫天下,威震四方,沒有遇到阻礙,也沒有遭到挫折。

晉厲公在嘉陵會合諸侯時,氣橫志驕、淫侈無度,並且暴虐地殘害百姓。那時的晉國國內沒有輔佐規諫的大臣,國外也沒有諸侯的援助。厲公殺戮忠臣,親近小人。就在他會合諸侯的第二年,厲公出遊寵臣匠驪氏的封地時,被欒書、中行偃劫持,囚禁起來。然而,諸侯中沒有一個派兵援救他,百姓中也沒有一個人憐憫他。厲公被囚禁了三個月後就一命嗚呼了。

每戰必勝,每攻必克,不斷地擴張土地,提高顯赫的聲望,這是天下每個人都樂於得到的。然而,晉厲公卻因為得到了這些,最終落得被囚身死的局面。得到的東西,看似對他有利,結果全部都失去了,而且也害了他自己。@*#

事據《淮南子》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