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旋風中的風箏

作者:青松
風箏高飛並不是快樂的決定因素。無論風箏是否飛高,藍天白雲都在,孩子的笑聲也在。(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 ,

今天天氣不錯,陽光好,有風,我們帶孩子去海邊放風箏。

人的感覺往往不準,我們以為風力剛好,能夠助風箏飛高,但我們沒辦法清晰判斷風向。風箏飛起來之後,方向經常變,我們才意識到是因為風向不穩。風不穩,風箏攀升一小會兒,便往下掉。

我心裏嚮往的畫面是:海風習習,藍天白雲,風箏穩穩高飛,我們只需輕輕把控風箏線,孩子們在旁邊歡笑。現實總與理想不同,今天的風箏好像飛不過十米高就要掉頭回到地上。最後,我們忍不住感歎:難道今天的風是旋風?

話一出口,孩子們哈哈大笑,說難怪風箏在轉圈呢。看著孩子們蹦蹦跳跳地拍手,我也跟著笑。風箏飛得高與不高其實沒關係,原本就是出來玩的,風箏高飛當然更好,但風箏轉圈能讓孩子們那麼快樂,又有什麼不好呢?

風箏仍在一圈一圈地轉,上不了高空。風箏每轉一圈,孩子們的笑聲都和前一次一樣歡暢。我看四周,海水湛藍,層層的波浪彷彿傳遞來無窮的力量。看天上,白雲飄飄,天空澄澈。閉上眼,更能清晰感受和煦的海風拂面。

突然,我意識到,這畫面和我嚮往的其實是一樣的,唯獨風箏沒有高飛而已。我們原本以為風箏高飛才是成功的,但那並不是快樂的決定因素。無論風箏是否飛高,藍天白雲都在,海浪海風都在,孩子的笑聲也在。

或許現實與理想並不是有差距,只是有不同而已。如果放棄自己既定的條條框框,反觀一下四周,或許發現我們早已實現了理想……@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第一部份,又名《心理建設》,寫成於1918年底,次年5月20日出版。當時上海出版社即評價其是「破天荒之學說,救國之良方」。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心是人世間萬事之本源,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情和現象最終都可以歸之於心。他說:「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是吾黨 之建國計劃,即受此心中之打擊者也。」「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
  • 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開始,到唐朝成為官方節日,宋朝極盛,元朝多從本俗,明朝把清明列為「時享」,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著清明祭掃,懷遠追祖的傳統。
  • 張愛玲的成長過程中,成天耳聞目睹的就是大家族裡的親人反目,顯赫的家世背後,子弟的敗落,現實生活中的窘迫。
  • 懂事時,看到壁上那張圖就特別喜歡,上學認了字,父親跟阿公都告訴我那張圖叫《清明上河圖》,是祖先傳下來的,第一次聽見「清明上河圖」幾個字,打心底震了一下
  • 人說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 金聖歎稱之為「六才子書」之一。可知其妙才表現?《水滸》道了哪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金玉奇言呢?
  • 隨著各州取消了一年前實施的緊急限制,我們開始擺脫這種冬眠狀態,恢復「正常」,我們可能需要意識到,對我們自己和家人來說,可能需要一段過渡時期。以下的一些方法可能會對父母有所幫助。
  • 剛畢業出社會工作時最常聽到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然而,朋友相處久了也難免會有一些摩擦,畢竟大家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所思所想可能造成對方誤解。這時候,如何維繫友誼變成了另一個階段要重視的課題。
  • 縱觀歷史,「傳統文化」的概念其實涵蓋了一個巨細龐雜的範圍。不同的民族、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很多文明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從整體上看,在西方各族的傳統文化中,「雙希文化」所流傳的範圍最廣,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因此也有人形容它們是西方傳統文明的兩條腿。
  • 虎將如雲的曹魏大營裡,流傳著一首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眾將士交口稱讚的,乃是形貌高大威武、寸步不離主公身邊的近衛首領——典韋。如果說魏武大帝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保護神,那麼這位典君,便是用生命守護曹操的戰神。
  • 科學家根據追蹤多個社區群組幾十年累積的數據,開發出一套能夠評估每個人大腦認知力年齡的方法。研究者稱,這個評估結果可以對受試者在未來幾年內患上失智症、以及按照認知力下降的趨勢走向死亡的時間點做出有效的預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