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勉行—徐明義畫集8—情深(彩墨)

作者:徐明義
困知勉行—徐明義畫集8—情深(彩墨)。(局部)。(圖片來源:徐明義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情深(彩墨)

在爬鶯歌山步道途中,有一處供人休憩的場所,那兒古木參天,茂密的相思林遮蔽了天空,互相交叉重疊,不留絲毫空隙。鶯歌區公所在密林下安排許多長條鐵椅,供遊人休息。

現在,長椅上坐著一對母女,手挽著手,小聲交談著,情深款款。

這張圖,咱們把畫面染黑,只在局部設色。母女的前面透出微光,那兒是一處斜坡高坎,崁下就是大漢溪的溪谷了。

困知勉行—徐明義畫集8—情深(彩墨)。70×70cm。(圖片來源:徐明義提供)

Deep love/ink and color painting

On the way to climb Ying ge Mountain, there is a rest spot for people taking a rest, there are old towering tress around, the dense Taiwan acacia sheltered the sky, overlapping each other closely without leaving a slice gap. Ying ge District Office put many long iron chairs around the Taiwan acacia for tourists to take a rest.

Now, on the long iron chairs sitting a mother and daughter, holding hands each other, whispering, showing a deep love scene.

This painting, let’s dye black and only color in part. A glimmer of light revealed in front of mother and daughter, there is a ramp and below is the valley of Da Han river.@

點閱【徐明義畫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昌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喜愛美術的徐明義,師範學校畢業服務期滿後,在報考大學時,因擔心學美術無法過活而填中文系,畢業後教了一輩子國文。爾後,進修考取文大藝術研究所甲組碩士,因緣際會,在退休前轉為美術老師。如今,出版個人畫集7冊、散文集1冊;徐明義善彩墨畫,用色濃烈瑰麗,允為個人特殊之畫風,擅長山水、花鳥;偶亦展布流沙畫,以黑沙流淌於紙上而成,為極特殊之畫風畫法。
  • 一群勤勉的家庭主婦和少數上班族,利用空餘閒暇時抽空畫畫,浸潤在彩墨的唯美境界中,樂此不疲,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8月20日到9月10日將在桃園圖書館平鎮分館 1樓文化館的「徐明義師生聯展」中,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公諸於世,期盼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與讚許。
  • 「瀞」的元素,不外乎潔淨、寧謐與安詳,一塵不染,摒除世俗的喧囂和煩擾,純化自己的心靈。在這裡,我們以「藍色系」來呈現畫面的乾爽、純潔與安靜——一處純然無垢的淨土。
  • 以前台北有一位知名的畫家,他一輩子都在畫張大千的畫。畫出來的畫和張大千幾乎沒有兩樣,他也以身為張氏門生自豪。於是就有人說了:「看這人的畫還不如直接看張大千的畫。」這就是囿於前人、困於師承,不去創新的結果,只能以「不長進」來形容。
  • 這幅圖裡的墨和色都是一遍一遍染上去的,所以看起來不單薄,層次豐富厚重。
  • 梅是四君子之一,很多老師教畫,率多由四君子開始教起,是進入花鳥畫的起手式。
  • 宋‧楊萬里有一對詩句:「溪邊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遲出。」詩人知道那晚一定會有月亮,他痴等月兒出來,哪知月兒好像知人意似的,偏偏遲遲不出來——月亮出來或不出來,都可以寫成詩喔。
  • 困知勉行—徐明義畫集8—櫻花季(彩墨)
    四十年前曾經去武陵農場旅遊,但見眾多老榮民在農場上種植高冷蔬菜,空氣中充滿雞屎、豬糞的味道,蒼蠅滿天飛。後二十年再去,已然人去山空,老榮民的房舍也被拆光了,杳無去處。原種高麗菜的斜坡改種櫻花,因為植株尚小,稀稀疏疏的,殊乏看頭。
  • 我常一邊畫畫一邊聽音樂。久了,有一些感觸: 天然的美景——渾然天成的景色,有的。 天然的音樂——自成篇章的旋律,沒有。
  • 自古以來畫畫的人都有一身硬骨頭,不隨便向世俗權貴低頭。縱使他已經貧無立錐之地,也不會向權貴求一個官位做做;達官貴人向他求畫,他也不一定肯賣,寧願貧苦一生。這種「傲骨」有時會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