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情緒智商的重要性

什麼是情緒智商?為什麼情緒智商很重要?
作者:雪莉‧喬漢 譯者: 謝明珊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減輕父母的教養壓力,喚醒內在愛的直覺(圖/大樹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40
【字號】    
   標籤: tags: , , ,

1990年代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推廣情緒智商(EQ)的概念,從此以後,有更多研究發現EQ的潛在好處。EQ是能夠依照當下的情況,適度的覺察、理解和管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

EQ高低會在孩子往後的人生,影響他如何去回應挑戰、難題和人際關係。以職場來說,我們都知道IQ攸關許多專業和工作的成敗,但其實只有一部分的影響力。一旦IQ有達到標準,通常仍要靠EQ勝任領導職務和重責大任。在現今的世界,EQ迅速成為重要的差異化能力和寶貴資產,畢竟大家必須跟世界各地的同事溝通合作,共同商議越來越複雜的課題。

現在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孩子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兩者皆為EQ)決定往後人生的幸福。我舉個例子,有一分為期30年的大規模研究,調查1,000多位孩子,結果發現自我控制力(亦即控制衝動的能力)、延遲享樂和專注達成目標,可以為往後的人生帶來財富和社會地位,比個人的IQ或父母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更重要。你聽了可能很驚訝,尤其是EQ對財富的影響。千萬別以為EQ「可有可無」,EQ對孩子的人生可是有具體的幫助。如果你在乎廣義的人生勝利,絕對不要低估這些能力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幸福和成就的基礎。

EQ主要包括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和同理心(empathy),這些素質對教養的影響都很大。當孩子缺乏這些素質,活在現代社會就形同蒙眼參加障礙賽,別奢望他會贏。我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有高EQ,有很多聰明人EQ不高,仍做了偉大的事情。然而,讓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同時有能力理解別人的情緒,這對於人與人互動幾乎都是加分。

自我覺察──EQ的基本元素

基本上,自我覺察是能夠即時覺知和觀察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讓你跟自己保持一點點距離,彷彿你正在觀賞自己主演的電影。

自我覺察的能力很重要,唯有知道自己的感受和作為,才能自由做選擇或掌控自我。小孩有很長一段時間缺乏自我覺察,甚至有些人成年了也沒有足夠的自我覺察力,像我就遇過很多組織領導人不知道如何跟別人互動,一直跟同輩或下屬處不來。一個不懂得自我覺察的人,無法辨識或感受自己的情緒,當然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或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他們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不夠努力,但就是辦不到,好比你沒讀過哲學,突然要你回答笛卡兒的問題,你怎樣也答不出來。

我們來思考一下,自我覺察力對於孩子在家的表現有什麼影響呢?如果你希望孩子吃東西不說話,前提是孩子必須意識到自己有這種行為,然後自我克制,這對於腦部尚未發育完全,仍未有自我覺察力的孩子來說,實在很困難。小孩缺乏自我覺察能力,根本無法即時觀察自己的行為。

我們經常期待孩子去控制強烈的情緒,例如失望或沮喪,但這需要更強大的自我主宰力(self-mastery),不僅要自我覺察,還要懂得控制衝動和調節情緒,就連大人也不是永遠做得到,大家想必都曾經亂發脾氣,然後後悔莫及。小孩的腦部發展不成熟,在某些年紀確實難以控制脾氣,但是只要教養方法對了,仍有機會加強控制力,減少發脾氣的機率。

*  *  *

大家本來就知道,父母的言行和態度攸關子女的人格和情緒模式 。教養對子女的影響勝過一切,無論你給予孩子多豐厚的物質,教他們成為人生勝利組,或者為他們創造各種機會,都比不上成功的教養!科學證據顯示,父母和子女的連結,以及父母如何理解和關懷子女的內在心智和情緒,確實會影響子女腦部的神經迴路發育,因此,我希望大家重視這些情緒素質,這些素質對教養有什麼好處呢?值得你好好思考一下。

─ ─摘自:《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視訊提供: 大樹林出版社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0月7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七日電)香港一項調查指出,本地零至六歲幼兒的「情緒智商」(EQ)不高,尤以零至三歲的嬰兒為甚。據稱,本地零至三歲「情緒智商」特別低落的嬰兒,容易發脾氣。例如他們看電視時,如果家人轉台,近八成受訪幼兒會發脾氣、哭鬧;又有七成多嬰兒不肯獨自睡覺,必須由媽媽抱著或者跟媽媽一起睡。
  • 【大紀元10月28日報導】(中央社紐約27日路透電)根據1項新研究,衡量員工的情緒智商有助公司經營,其中包括理解身體語言的能力和控制挫折感。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