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傳」系列之八:張飛篇

【忠義傳】斷橋救主 喝退曹軍的張飛

作者:蘭音
左為劉備像,出自《歷代帝王圖》;右為張飛像。(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467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平元年(184年)的陽春時節,在一個桃花簌簌、漫天飛舞的園林中,三個一見如故的青年俊傑焚香結拜,共同許下「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誓願。從此,三兄弟征塵作伴,攜手打下一片天地。

這場唯美而又莊嚴的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第一個經典畫面。情節雖是小說家創作,而三位主角——劉備、關羽、張飛超越君臣與生死的的情與義,卻是歷史上真實而動人的一幕。劉備作為當世雄主,關張二人彷彿他的左膀右臂。在蜀漢政權從初創到鼎盛的發展中,關、張二人追隨劉備,給予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勵。關羽,自是家喻戶曉的華夏戰神,那麼張飛在這段歷史中又有怎樣傲人的功績呢?

少年投軍 主臣聚義

張飛,字益德,與劉備同為幽州涿郡人。早年,張飛是個二十歲左右的熱血青年,結識了流浪在外的關羽。接觸之後竟發現,關、張二人都懷抱復興漢室、安定天下的遠大理想。於是,他們結伴投身劉備的起義軍中,也走進了臥虎藏龍、風雲變幻的三國傳奇中。

《三國志圖像》之「祭天地桃園結義」(公有領域)

劉、關、張三人,就像是東漢末年的黃金組合,總是一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他們當時的勢力,在各路諸侯中並不是最強大的,但是三個人一同起居、一同作戰,為了天下大義而努力打拚,這份恩義、這份堅持,卻是最讓人欽慕而感動的。劉備是大哥,是三人的主心骨,為了兩個弟弟在黑暗的亂世中點亮一條正道;張飛和關羽,追隨大哥無怨無悔,在外是領兵作戰的將領,平時則一左一右護衛在劉備身邊,承擔起私人保鑣的重任。他們就像是兩尊最強悍的門神,共同撐起劉備的事業和夢想。

儘管我們不能確定劉關張三人是否舉行過結拜的儀式,但史書中明確提到,因關羽年長幾歲,張飛就像對待親哥哥一樣敬愛他。關於三人之間的情義,史家更用「恩若兄弟」形容。三弟張飛,正當青春洋溢、夢想起飛的年紀,幸運地遇到了明主、賢兄,開啟了躍馬橫刀、笑傲沙場的快意人生。

當然,創業時期的道路總是荊棘叢生。起兵後的十幾年間,劉備人才少、兵力弱,經常吃敗仗,也沒有立足之地。張飛跟著劉備軍團出征,對抗袁紹、攻打黃巾軍、對峙袁術,輾轉周旋於眾多梟雄之間,也是出生入死,險象環生。然而,張飛和關羽始終忠心耿耿,不離不棄,保護劉備一次次逃得大難、東山再起。

他們三人也在一次次戰爭中嶄露頭角,甚至是敵營的雄主、名士,都不敢小覷劉備三兄弟的真正實力。劉備投靠曹操時,曹操曾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帳下的謀士程昱也提到,劉備有英名,關、張有萬夫不當之勇。郭嘉更認為,關、張不只是萬人敵,而且誓死忠於劉備,絕不可輕忽。孫劉聯盟期間,周瑜也認定,劉備是梟雄,關、張亦是熊虎之將,將來必不會久居人下。

在《三國志》的張飛本傳中,他早年的戰績記載甚少,然而開篇的第一段,就記錄一件張飛戰神一般的退曹兵事蹟,讓他出場即是閃光時刻。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派出五千虎豹騎精銳追擊劉備,而劉備因攜民渡江,大大減緩行軍速度,僅僅一天一夜就被曹操精騎追至。那時候,名列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衝陣救主,張飛也同樣留下彪炳青史的功勳。

據水斷橋 嚇退曹軍

在那最危急的時刻,劉備來不及帶上妻兒,只帶著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倉促逃亡。逃到當陽長坂坡處,劉備等人繼續行進,趙雲不知何時獨自返回去救幼主,張飛帶著二十騎兵,負責斷後。史書中的描寫簡潔而精采:「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日本浮世繪裡的張飛像(公有領域)

張飛立馬橋頭,與曹軍隔河相望,一夫當關一般把守住過河的唯一通道。他睜圓雙眼,當胸橫矛,厲聲大喝:「我乃張益德也,誰敢來決一死戰?」就是這一聲震天撼地的怒吼,嚇得一眾虎豹精兵,誰也不敢上前,這才保得劉備平安逃離。以二十人嚇退五千人,絕對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大經典戰例了。

提起張飛的形象,很多人脫口而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這固然是由於民間文學的再創作太過深入人心。不過通過張飛怒吼退曹軍的氣勢,我們也很容易想像出他殺氣騰騰、勇猛粗豪的樣子,正如虎豹一樣威嚴、鷹燕一樣迅猛。在傳統武術中,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中有一種叫作「獅吼功」,讓人發出傳及數里外的嘯聲,聽者往往肝膽俱裂、不戰而敗。不知張飛的怒吼,是不是與佛門中的獅子吼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一般來說,張飛總給人「猛」「莽」這樣的印象,但是這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張飛的性格其實粗中有細,武勇中也不乏謀略。他憑藉自己萬人敵的武功,守住要衝,利用河水這一天然地利,和敵軍對峙。他亦知人,在此利用萬人敵的名號,向敵軍下戰書。精湛的武藝通過吼聲傳出,在展示功夫的同時,營造出睥睨群雄的聲勢,起到震攝敵軍的最佳效果。在曹軍眼中,這位壯漢的武功蓋世無雙,單挑的話根本沒有勝算;而他這般士氣高昂,不知身後埋伏多少伏兵?就這樣心存疑慮,未戰先怯,曹軍最終不敢向張飛挑戰。

惜字如金的記載,更給了小說家二度創作的無限空間。《三國演義》中,張飛的這段故事演繹得更為生動。卻說趙雲七進七出救出阿斗,趕到長坂坡時已是人困馬乏,恰好遇到斷後的張飛在橋上接應。趙雲走後不久,曹操大軍頃刻之間追擊而至,為首的皆是曹仁、李典、夏侯惇、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一眾上將。張飛遙望見後軍一青羅傘蓋,料定是曹操親至,有心故布疑陣。

他先是一聲雷鳴般的吼聲:「我乃燕人張翼(益)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也連忙撤去傘蓋。張飛繼而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他如此英雄氣概,便生撤退之心。

緊接著,張飛發出第三聲吼:「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一員部將,已經嚇得肝膽碎裂,落馬而亡。曹軍瞬間鬥志消弭,倉皇逃竄。一時間,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大軍慌亂中彼此踐踏,不免損兵折將。正是:「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義釋嚴顏 大破張郃

據史書記載,長坂坡大戰之後,張飛跟著劉備,經歷了赤壁之戰、爭奪荊州等重大戰役,襄助劉備擁有大半荊州。接下來,劉備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於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圖益州,留下最信任的四人共守荊州,他們就是諸葛亮、關羽、趙雲以及張飛。守荊州時期,東吳曾派人迎回孫夫人,張飛和趙雲一同勒兵截江,在緊要關頭搶回被孫夫人抱走的幼主阿斗。這便是張飛忠義護主的又一功績。

《三國志圖像》之「張翼德義釋嚴顏」(公有領域)

第二年,因劉備和益州牧劉璋反目,隨行的軍師龐統又意外身亡,張飛與諸葛亮、趙雲三人臨危受命,領兵入蜀增援。張飛這一路軍隊,所向披靡,到達江州時,卻遇到了堅守不降的守將嚴顏。小小城池如何攔得住「萬人敵」的張飛,很快就被攻破,嚴顏也被生擒至張飛帳下。

張飛見到拒降的嚴顏,忍不住耿直粗暴的脾氣,一上來就呵斥他:「我們大軍來臨,為何不速速投降,竟敢負隅頑抗?」嚴顏則昂首霸氣地回覆:「是你們侵犯我們州郡在先,我們益州人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一聽,幾乎怒氣沖天,立刻傳下手下人把嚴顏拖出去斬首。嚴顏臨死,面色不變,從容說道:「砍頭便砍頭,為何這般動怒?」

這句話讓張飛冷靜下來。他雖然性子莽撞,但平生最為敬佩大義凜然、無懼生死的大英雄。嚴顏身是敵將,明知自己面對的是猛將張飛,依然死守城池不肯放棄。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孤勇精神,令張飛大為讚歎。於是,張飛撤回命令,奉嚴顏為上賓,以禮相待。

起初,劉璋邀劉備入蜀,嚴顏就拍著胸口惋惜地說:「這就像人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深山裡,放出老虎來保護自己啊!」嚴顏在三國中名氣不大,卻獨具慧眼,看出劉備才是亂世中益州的真正主人。城破之後,他受到張飛的赦免和優待,不禁對劉備軍團從擔憂轉向心悅誠服。因而他也不再堅持,甘願做張飛的幕僚,為其出謀劃策,以一種超然的身分為蜀漢基業效力。

大概是義釋嚴顏的事蹟廣傳蜀中,張飛繼續行軍時,所到之處都順利攻克,最終和劉備在成都會師。待益州平定後,劉備論功行賞,張飛與諸葛亮、法正、關羽三人都是第一等封賞,可見張飛這一路援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打贏益州之戰過程中意義重大。

不久,北方的曹操亦揮師南下,攻取漢中。作為益州北部的屏障,漢中失守,整個蜀地都在曹軍威脅之下了。當時就有人提出:「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因而曹操的進軍震動蜀地百姓,令其一日數十驚。之後,曹操留下大將張郃、夏侯淵等人鎮守漢中,又命張郃伺機進犯巴西郡,遷巴西百姓入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擔任巴西太守的張飛,承擔起守衛地方的責任,立刻率精兵萬人反擊。他進軍至宕渠一帶,與張郃軍隊會戰,兩軍對峙五十多天,互有勝負,陷入膠著狀態。戰事的轉機在於張飛的一擊,也成就了他人生中的輝煌一戰。原來在這幾十天內,張飛一面抵禦張郃,一面暗中勘查地形,尋找狹窄逼仄的山道。

確定最佳路線後,張飛便主動出擊,將張郃大軍引到此處,令其行動困難,首尾不能相救。憑藉以一敵萬的勇猛戰鬥力,張飛很快把張郃的主力部隊打得潰不成軍。到最後,張郃只能丟棄戰馬,僅僅帶著十幾名部下攀山而逃,巴西郡從此安定。巴西一戰,張飛同樣展現出非凡的武功和謀略,萬人敵之名當之無愧;而這一戰的勝利,不僅保全巴西全境,也為後續戰爭的全勝打下基礎。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以劉備軍隊的勝利而結束,劉備進位漢中王,蜀漢政權進入了全盛時期。

一路走來,張飛跟著劉備南征北戰,陪伴他走過最艱難的草創期,也見證了最耀眼的強盛期。他的性情或許並不完美,他的戰功或許也不是最頂尖的,然而他輔佐劉備的忠勇、終生不渝的情義,絕不容半分質疑。劉、關、張三兄弟,締結了三國歷史中最為感人的主臣兼兄弟的緣份,它成就了劉備的鴻圖帝業,也成就了關羽和張飛的千古英名。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點閱【忠義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是三國時期一個頗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十四歲的漢帝劉協,與群臣流亡在外,飽嚐辛酸;四十歲的兗州牧曹操,於定陶大敗呂布,打下第一個領地;三十四歲的徐州牧劉備,蟄居領地,靜待時機。風雲變幻之際,三國之一的東吳政權,尚處於風雨飄搖的草創階段。
  • 虎將如雲的曹魏大營裡,流傳著一首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眾將士交口稱讚的,乃是形貌高大威武、寸步不離主公身邊的近衛首領——典韋。如果說魏武大帝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保護神,那麼這位典君,便是用生命守護曹操的戰神。
  • 風雲變幻,英雄豪傑何在?興平、建安年間,曹魏政權走過艱難的草創期,魏武曹操坐擁兗州、豫州,仍然為紛亂割據的江山而憂勞。某一天,曹營大帳中,一百多名高大魁梧的壯士突然出現曹操面前,請求投入軍中效力。這群人,個個腰懸寶劍,一看就是鐵骨錚錚、義氣凜然的劍客俠士。曹操甚感欣慰,打量為首那人,更是喜出望外。
  • 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專權亂政,天怒人怨,關東諸侯組織討董盟軍,揭竿而起。於是,各方勢力相繼登場,各路英雄紛紛出山,善計謀的運籌帷幄,精武藝的縱橫沙場,懷大略的招賢納士、開疆拓土。
  •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於是,一千多年後的小說《三國演義》,為我們再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過程。趙雲在亂軍肆虐、殺聲震天的戰場四方尋覓,打聽消息,得知劉備兩位夫人抱著阿斗,混在百姓中逃難。他登上長板坡,先救下甘夫人;又在一處燒壞的土牆下,找到抱著阿斗啼哭的麋夫人。敵軍將至,趙雲將馬讓與麋夫人,決定自己步行死戰,保夫人和幼主衝出重圍。但是麋夫人重傷之下,不願拖累旁人,縱身投入枯井而死。
  • 在充斥著權謀與戰火的漢末亂世,親人會反目,盟友會背叛,如能遇到這樣忠義兩全的英雄豪傑,是多麼難能可貴。開談忠義之士,豈能不說與蜀漢第一武將、義薄雲天的關公關羽?他的英雄事蹟早已家喻戶曉,比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義釋曹操等等,無一不是三國迷心中的經典畫面。不過這些故事,有的來自演義小說。在史書記錄中,一個真實的關羽,或許少了幾分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卻給予我們更多恆久的感動。
  • 江東子弟多才俊。他們雖生於溫柔水鄉、富庶之地,卻有一股任俠好義、身先士卒的武人氣概。在三國時期,開基之主攜猛將虎臣,共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連串飽蘸血與火的響亮名字。一對凌氏父子,便赫然出現在這張東吳英雄榜中,留下了一段段慷慨悲壯的戰爭傳奇。
  • 夜寒刺骨,他悠悠醒來,所見卻是囚籠般的帳篷,所聽卻是刀劍般的朔風。披上禦寒的外袍,為熟睡的妻子掖好被子,他便悄悄踱步到帳外。出帳之前,他還不忘小心翼翼地捧著,角落裡那三尺來長、懸垂著三重赤色牦尾的符節。
  • 任迪簡二話不說,一下把那壺醋當成酒全喝完了。原來,任迪簡擔心治軍嚴厲的李景略,會因這個失誤處死小兵,於是為小兵遮掩過錯,
  • 名列凌煙閣功臣的尉遲敬德武勇超凡,進出敵陣重圍,往返自如。他為何對秦王李世民忠心不貳?他是怎樣的明辨大是大非之人?面對皇上的賜婚,他如何表現對糟糠之妻不離不棄的恩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