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古人最常用的化妝品是什麼?

中華化妝文化
作者:容乃加
粉黛這些化妝品用來修容美容,在中華文化中起源得很早。圖為顧愷之《女史箴圖》之修容。(局部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代白居易有兩句詩,都提到「粉黛」:「宴餘添粉黛,坐久換衣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前一句「宴餘添粉黛」,是說宴席後要補補妝了,後一句以「粉黛」代指後宮佳麗,都點出了「粉黛」在古代女子化妝品中的份量之重。

粉黛

粉黛是兩種常見的化妝品,「粉」指傅臉的白粉,「黛」是畫眉的黛墨。粉黛可以讓人看起來更青春,改變容貌效果極為顯著。因此,「粉黛」也成了美女的代稱,也成了歷代最基礎的基礎化妝品了。

中華文化的化妝粉

化妝美容的文化,起源於很久遠的年代。《楚辭·大招》說「粉白黛黑」。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不管是畫眉也好,傅粉也好,都是人們精雕細琢妝點容貌的焦點了。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也和古人說的「粉白黛黑」對應,一脈相繫。

先來看化妝粉,這主要是美白用的,後來走向改變膚色。

東漢《說文·米部》解釋「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就說粉是搽在臉上的化妝品,是把米細細研磨後分成散狀而成。「粉」可能起源於商朝紂王時,後來在粉中添加鉛的成分的叫「胡粉」(《廣韻》)。東漢時已經流行在胡粉中添加油脂,用來塗臉。(《釋名》)這有什麼好處?就是不容易掉妝,這就像是現代用的粉底了。加油脂的粉也稱「脂澤」,因為胡粉含鉛,因而粉黛又稱為「鉛黛」。

華夏古人發現,在化妝粉中添加鉛(鉛華)這種顏料,可以使臉色白皙透亮、不易脫粧(當然,重用也有副作用──重金屬中毒之虞),代代深愛之。曹植《洛神賦》中提到了「鉛華」,南北朝蕭綱的詩句「石墨聊書賦,鉛華試作妝」,更把文雅和美趣連對,讓人感受到深幽之美。

《楚辭·大招》說「粉白黛黑」,化妝粉起到了美白、增亮的關鍵作用,畫眉黛墨澤表現了個性美。圖為唐 周昉《簪花仕女圖》。(公有領域)

古人的化妝粉有了增白提亮效果之後,漸漸又往潤澤臉色的方向推展,將白色的米粉「染之爲紅粉」(《韻會》),就是在化妝白粉中加上了潤澤膚色的顏料。這種粉中加色的粉有個專名叫做「粉澤」(《正韻》),與戰國時代粉中加脂的「脂澤」形成對映。「紅粉佳人」自此產生了,「紅粉春妝寶鏡催」,就是這般的寫照(孟浩然詩《春情》)。

此外,還有一種「撲粉」,一般多用在身體上,很像是現在的「爽身香粉」。唐韓偓《晝寢》詩句「撲粉更添香體滑」;陸游詞「紅綿撲粉玉肌涼」,透露了撲粉的爽身、香滑的功用。

中華文化的畫眉黛墨

「黛」這個字在古早就是指畫眉的黑墨,也有「畫眉」的意思,本字是「黱」,「黛」、「黱」在《說文》中都是「畫眉」之意;《釋名》解釋「黛」,含有「代」的意思,就是說化妝時先把眉毛剃去,用黛墨掃畫出理想的眉形。哎!原來古人早掌握了眉毛的精采處,看到了眉毛表現個性美、反應心境的效用,從而對畫眉已經非常著重了。

黛墨之外還有一種「黛螺」,是青綠色螺形的黛墨,可以用來作畫也可以畫眉,所以也常見「黛綠」的說法,「粉白黛黑」也稱「粉白黛綠」。沒有「黛」可用,古人也有變通方法,就燒煙畫眉,古人有個專字,稱「䰓」(音:眠《玉篇》),顯示了人們對畫眉的重視。像是柳條這種隨手可得的東西,粗細大小也很適合眉形, 傳說常被用來燒煙畫眉。

「黛」的材料變化相對於「粉」來說是比較少,而在畫眉形狀、深淺上就很講究,而且形成時尚的標誌。唐代朱慶餘作《閨意》詩一篇:「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壻,畫眉深淺入時無。」

他將這詩獻給張籍郎中,張籍和了一詩,朱公才學因而名流於海內。(《雲溪友議》)可見,強調「 畫眉」不僅引領美容時尚,也能為文名開路呀!

「畫眉深淺入時無」引領時尚僅是有唐一代的表現嗎?來看一下歷代的表現,其實,唐人是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

畫眉黛墨這種化妝品很能表現個性美。《楚辭·大招》說「粉白黛黑」,顯示了粉黛在化妝品中的重要地位。圖為《對鏡仕女圖》局部。(清朱本繪,公有領域)

魏晉時代大文學家左思說他的嬌女「黛眉掃跡」(《嬌女詩》),是少女的淡妝。晚唐溫庭筠有「粉心黃蘂花靨,黛眉山兩點」的山形黛眉出現了。在宋詞中有更多以眉表現的情境,如歐陽修的「紅妝淺黛眉」、柳永的「天際遙山小,黛眉淺」,晏幾道的「欲歌先倚黛眉長」,宋徽宗《宮詞》形容宮女「淺拂臙脂輕傅粉,彎彎纖細黛眉長」,呈現粉妝玉琢的美顏。到了清朝黛眉仍然是焦點,黃之雋有「黛眉輕蹙逺山微」的詞句,眉情萬種一脈相乘。(古人畫眉形有各種專詞,這裡按下不表。)

千古以來人們對粉黛的愛尚一直不歇,畢竟青春易老,「鉛黛凝春態」成了許多人們凍住時光的共同心願!@*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