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表明 近親繁殖數百代的小種群也能存活

一名研究人員與一隻鴞鸚鵡。(Credit: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1年09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淇晴新西蘭編譯報導)據Stuff新聞網報道,最近一個頂尖級開放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新西蘭的極度瀕危鳥兒——鴞鸚鵡(第一個字讀音為「xiāo」,kākāpō)的種群雖然近親繁殖了上萬年,但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沒有科學家最初預計的那麼糟。

研究發現,鴞鸚鵡的基因健康狀況良好,這種不會飛的大型鸚鵡產生有害突變的風險正在降低。

鴞鸚鵡是新西蘭獨有的物種,這種鸚鵡體型較大卻不會飛。雖然此前其種群數量可能有數十萬隻,但自人類把貓等哺乳動物帶到新西蘭以來,它們的物種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到1995年,據統計,新西蘭只還剩下50隻左右了,全被隔離在了斯圖爾特島。如今,這種鸚鵡的數量有所回升,共有超過200隻了,還都生活在斯圖爾特島上。

研究人員對這種鸚鵡進行了首次的基因組測序,發現儘管這種鸚鵡已經在與外界隔離的島嶼上近親繁殖了 10,000 年,但該物種的有害突變似乎都消失了,而不是隨著物種延續越積越多。

古遺傳學中心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員尼古拉斯·杜塞克斯(Nicolas Dussex)博士說:「儘管鴞鸚鵡是世界上近交和瀕臨滅絕的鳥類之一,但它的有害突變比預期的要少得多。」

他說:「我們的數據顯示,斯圖爾特島上倖存的鴞鸚鵡種群已被隔離了約1萬年。在此期間,自然選擇在一個稱為『清除』的過程中消除了有害突變,而這一過程可能正是近親繁殖促成的。」

另一位學者,古遺傳學中心和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洛夫·達倫(Love Dalen)表示,在小群體中,有害的突變可能會導致一些遺傳疾病。

「因此,我們發現有害突變數量減少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意味著現代種群的近親繁殖可能沒有我們最初認為的那麼嚴重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會利用這個發現,選擇對後代最有幫助的育種個體,對斯圖爾特島剩餘的鴞鸚鵡提供更好的保護。

奧塔哥大學動物學系教授布魯斯·羅伯遜 (Bruce Robertson) 指出,這是一個很好的發現,且也可以用於其它瀕危種群和小種群的研究與保護,因為這個發現意味著,「即使孤立遺傳了數百代,小種群也有可能存活下來」。

研究人員計劃繼續對其它極端近交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也進行類似的研究。

註:該分析研究由瑞典和新西蘭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已發表於《細胞基因組學》(Cell Genomics)期刊上。

這個期刊是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推出的全新頂尖金色開放獲取和開放科學期刊,旨在發表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的前沿成果。

鴞鸚鵡是新西蘭唯一兩次摘得「年度鳥兒」桂冠的極度瀕危鳥類。

責任編輯:藍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