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9.26】美法官阻止紐約教育局疫苗令

人氣 1550

【大紀元2021年09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戴芙若、顏抒綜合報導)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截至美東夏令時週日(9月26日)清晨4:21,全球的中共病毒(武漢肺炎、COVID-19)病例總數超過2.31億(231,583,892)例,死亡人數超過473萬(4,744,017)人。

以下是9月25日(週六)部分國家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部分數據參考worldometers)

美國86,687例確診,662人死亡;
加拿大1,045例確診,13人死亡;
澳洲1,752例確診,11人死亡;
英國29,976例確診,129人死亡;
法國5,370例確診,10人死亡;
德國6,423例確診,28人死亡;
印度28,326例確診,260人死亡;
巴西15,688例確診,537人死亡;
俄羅斯21,583例確診,806人死亡;
馬來西亞13,899例確診,228人死亡;
泰國11,975確診,127人死亡;
越南9,706例確診,180人死亡;
印尼2,137例確診,123人死亡;
日本2,703例確診,33人死亡;
韓國2,770例確診,9人死亡;
台灣5例確診,0人死亡。

以下是有關中共病毒疫情的實時更新:

美聯邦法官阻止紐約市教育局強制疫苗令

週五(9月24日)一名美國聯邦上訴法官阻止了紐約市的COVID-19疫苗強制令,紐約市對教師和其他教育部工作人員的COVID-19疫苗令暫停。

原告是一群教師,他們要求一項臨時禁令,等待美國第二巡迴上訴法院三名法官小組的審查。目前尚不清楚三名法官小組何時會做出決定。

美國上訴法院法官約瑟夫·比安科(Joseph Bianco)在一頁命令中批准了該請求。

雷切爾·馬尼斯卡科(Rachel Maniscalco)和另外三名紐約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就這項原定於9月27日開始的疫苗令提起訴訟。

他們說,該命令要求所有工人出示他們至少接種過一劑COVID-19疫苗的證明,這是政府的過度干預,違反了美國的規定。憲法的正當程序條款。該條款部分規定,任何州都不得「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

訴訟稱,從事職業的權利是一種自由利益,而這項行政令可能會導致不遵守的工人付出代價。

據報導,週一結束前尚未接種第一劑疫苗的紐約教育局員工可能會被無薪離職或停職。

紐約教育局針對此裁決發表了以下聲明:「我們相信,一旦所有事實都被提出,我們的疫苗令將繼續得到維護,因為這是我們學生和教職員工應得的保護。目前我們的疫苗接種–或測試指令仍然有效,我們正在尋求下週巡迴法院的快速解決方案。超過82%的紐約教育局員工已接種疫苗,我們繼續敦促所有員工在9月27日之前接種疫苗。」

根據紐約教育局的數據,約150,000名員工中有82%接種了疫苗,其中包括88%的教師和95%的校長。

紐約市教師聯合會還表示,大約95%的成員接種了疫苗。

工會敦促該市推遲或重組任務,聲稱這將導致教師短缺。

巴西日增近8,670人染疫、逾240人死亡

巴西衛生部週日(26日)表示,該國錄得8,668例新增確診病例和243例死亡病例。

迄今,巴西染疫身亡人數已達594,443人。

美國土安全部長:未受檢測 逾1.2萬海地人獲釋入境

美國國土安全部長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週日(26日)承認,在德州德爾里奧(Del Rio)附近一座橋下露營的12,000多名海地移民已被釋放進入美國,並表示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

2021年9月24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馬約卡斯在白宮新聞簡報會上發言。(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許多被釋放進入美國的移民可能已感染中共病毒,因為拜登政府並未要求他們在非法進入美國後接受檢測或接種疫苗。

馬約卡斯還表示,在將海地移民釋放入境之前,美國並沒有對他們進行中共病毒檢測。

多次掃瞄顯示中共病毒損傷內臟器官

英國研究人員一直在檢視核磁共振(MRI)掃瞄,以確定中共病毒(Covid-19)如何對人的內臟造成長期損害。

這項名為Coverscan的研究由醫療創新公司Perspectum進行。該公司檢視了550名患者,他們在感染中共病毒之前,沒有任何已存在的疾病。

研究發現,與一個含100名健康人的群體相比,70%的患者至少有一個器官受損。三分之一的人至少有兩個器官受損,17%的人被發現心臟受損。

敘利亞病例激增 一些地區醫院已達飽和

一名敘利亞衛生官員表示,由於染疫住院人數不斷增加,首都大馬士革和沿海省份拉塔基亞(Latakia)的醫院已經達到飽和。

敘利亞官方電視臺援引衛生官員陶菲克.哈薩巴(Tawfiq Hasaba)的話說:「我們已開始將Covid-19患者從大馬士革省轉移到(中部的)霍姆斯省(Homs),從拉塔基亞轉移到塔爾圖斯省(Tartus)。」

他補充說,「這些地區的醫院因冠狀病毒病例激增而達到飽和」,隨後他們就採取了上述行動。

哈薩巴說,「這是單日病例數首次達到400」,並補充說大馬士革、阿勒頗(Aleppo)和拉塔基亞的新增感染人數最高。

2021年9月23日,在敘利亞北部城市拉卡(Raqqa),學生們戴著口罩,穿過受損的建築去上學。(DELIL SOULEIMAN/AFP via Getty Images)

前一天,敘利亞政府控制區新增442例感染病例,創下單日新記錄。迄今為止,政府控制區已有32,580人確診、2,198人死亡。

地方當局說,過去幾週,在敘利亞反抗軍控制的北部地區伊德利卜(Idlib),病例數也出現了驚人的上升。

意大利日增近3,100例確診 死亡再添44人

意大利衛生部表示,該國週日(26日)報告了44例與中共病毒相關的死亡病例,而前一天為50例;單日新增感染人數也從3,525人降至3,099人。

2021年9月13日,意大利都靈市(Turin)一所小學外,孩童們戴著防護口罩。(Stefano Guidi/Getty Images)

自去年2月疫情爆發以來,意大利已登記了130,697例與中共病毒(COVID-19) 相關的死亡病例,為歐洲第二高,僅次於英國。 迄今為止,意大利共報告了466萬例確診病例。

因感染中共病毒而住院的患者(不包括重症監護患者),週日達到3,435人,低於一天前的3,497人。

週日新增22人入住重症監護病房,低於週六的26人。 重症監護患者總人數從之前的481人增加到483人。

衛生部表示,過去一天進行了大約276,221項中共病毒檢測,而此前一天進行了357,491項。

俄日增近22,500人染疫 死亡再添800餘人

由於和Delta變種相關的病例激增以及疫苗接種乏善可陳,俄羅斯單日死亡人數再次創下新高。

2021年9月24日,俄羅斯民眾戴著口罩離開莫斯科一地鐵站。(YURI KADOBNOV/AFP via Getty Images)

政府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內新增805人死亡和22,498人染疫。

新的數據使俄羅斯死亡總人數達到203,900人,為歐洲最高。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新病例激增 創單日次高紀錄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週日報告了779例新的COVID感染病例,2人死亡。

維多利亞週六記錄了847例病例,創下目前的最高紀錄。

與此同時,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Daniel Andrews)宣布從當地時間9月28日星期二晚上11點59分開始「適度放寬」限制。

他說,維多利亞州有望在那時實現80%的第一劑疫苗接種目標。

在墨爾本大都市和處於封鎖狀態的偏遠地區,居民將能夠離家15公里內的距離進行鍛煉身體和購物,而此前是10公里。

只要每個人都接種了疫苗,就可以進行「非接觸式」戶外休閒活動——例如划船、網球或高爾夫——以及最多五人的個人訓練。

遊樂場限制將被取消,並適用正常的聚會限制。可以摘下口罩進食或飲水。

維多利亞州偏遠地區的餐館和咖啡館的戶外人數上限將從20人提高到30人,如果需要進行面部護理或修剪鬍鬚,美髮和美容院的顧客將可以摘下口罩。

英國16萬人死亡證明書上提到COVID-19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英國登記的160,000人的死亡證明上提到了COVID-19。

英國政府表示,截至週日上午9點,英國有32,417例實驗室確診的 Covid-19 病例,英國的確診病例累計達到7,664,230例。

政府數據顯示,週日又有58人COVID-19檢測呈陽性後的28天內死亡,使英國的死亡總人數達到了136,168人。

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另一份數據顯示,英國現在已有160,000人的死亡證明上提到了COVID-19。

日本擬9月底解除緊急事態 備戰入冬下波疫情

日本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今天說,9月底應該可以如期解除「緊急事態宣言」,但還不能安心,必須為時序入冬可能發生的下波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做好準備。

中央社報導,日本政府從疫情爆發以來第4度針對東京都發布的「緊急事態宣言」7月12日上路,中間歷經幾次擴大適用地區與延長,目前總計在19都道府縣實施,很可能在9月30日解除。

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田村今天在電視節目上表示,由於新增確診病例數持續減少,「9月底包括解除緊急事態宣言在內,應該可以實現」;但19都道府縣是否全數解除還要再做最後判斷。

不過,田村對時序接近入冬可能造成另一波疫情擴大感到憂慮說,「還不能安心,希望大家都能持續避免染疫高風險的行動」。

談到「緊急事態宣言」解除後的行動限制是否放寬,田村說,沒辦法馬上完全放寬、恢復過去正常生活,「不得不分階段進行」。

他說,就算接種疫苗仍有一定風險,必須在進行相關實證實驗的同時,逐步放寬相關限制。

田村還強調,為冬天做好準備,打造確保病床數的臨時醫療設施、分配醫療人員,及在家醫療體制等很重要,「必須為冬天的疫情做好所有體制的準備」。

台灣6天4度本土零確診 27日公布放寬措施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週日表示,台灣社區傳播已經控制到一定情況,6天內4天「零本土」是好現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台灣COVID-19本土疫情逐漸受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指出,國內6天4度零本土,預計明天將再進一步公布境內部分防疫措施放寬標準,但口罩政策暫時還是要持續。

中央社報導,今天無新增COVID-19本土個案,陳時中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台灣社區傳播已經控制到一定情況,中秋連續假期各地景點雖然湧現人潮,觀察至本週國內疫情仍穩定,6天內4天「零本土」是好現象。

韓國在中秋節後疫情就有升溫趨勢,雖然韓國境內本有社區傳播鏈存在,但經過連假人群大規模移動,確實也是疫情再起主因。陳時中提醒,人潮大量流動的中秋假期對國內疫情影響至少要觀察2週,若一直控制良好,國內部分防疫禁令就有望再進一步放寬。

各項防疫限制中,口罩政策鬆綁可能性受關注,國內有感染科醫師提醒,即使2劑疫苗覆蓋率8成,仍需要確保疫苗持續對變種病毒有效,才有可能解除口罩策略。陳時中也以葡萄牙為例,當地接種率達84%,但昨天單日確診人數仍達700多人,一週累積5000多名病例,所以戴口罩仍有其必要。

陳時中表示,全面不戴口罩不是一個中肯的講法,國際疫苗覆蓋率持續升高,但不少國家疫情卻並未因此穩定,由此可知除了接種疫苗以外的防疫措施還是非常重要,台灣必須謹慎以對。

陳時中認為,初步規劃是未來國內疫情控制到一定程度,可先逐步開放戶外活動口罩解禁,但前提仍是民眾可保持社交距離,才不用戴口罩;而室內密閉空間,尤其可能接觸不特定對象的地點,口罩政策不可能鬆綁。

陳時中重申,跟病毒共存是心理建設,但中央及地方衛生單位還是會繼續以清零為目標,執行圍堵疫情任務,確診者皆需採取隔離治療,且透過精準疫調,匡列確診者身邊所有具高感染風險的接觸者,進行隔離及採檢。

台灣今本土零確診無死亡 增8境外移入病例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診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其中以緬甸6例最多;另外,國內無新增本土個案,也無添加死亡個案。

中央社報導,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今天新增8例COVID-19境外移入個案,為2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40多歲,分別自緬甸(案16292至案16295、案16298、案16299)、印尼(案16296)、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案16297)入境,入境日介於今年9月2日至24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台灣累計16,189例確診,分別為1556例境外移入,14,57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4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9例本土,另12例為境外移入。

疫苗接種後出現副作用 中醫師:中毒反應

台灣啟動疫苗施打至今已6個月,累計接種達1千多萬劑,人口涵蓋率近5成,但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死亡情形層出不窮。中醫師直指,疫苗接種後出現副作用,其實就是「中毒反應」,並提到,病毒「防不勝防」,從嘴巴、鼻子、皮膚,及毛髮都可能進入身體,只有「身體好才能主動免疫」,建議吃「季節性食物」或「氣功」都是不錯方式,防範病毒入侵。

今年3月22日起啟動疫苗接種計畫,截至9月21日為止累計接種1340萬5,357劑,共接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7493件,其中有3983件屬於「非嚴重不良事件」通報,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皮膚癢,及嘔吐等。

另有3510件屬於「嚴重不良事件」通報,其中有789件死亡通報案件。上述通報案件中,包含疑似過敏性反應(anaphylaxis)、心律不整、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炎/心包膜炎、腦血管中風等症狀。疾管署表示,綜合目前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之評估結果,尚未觀察到須立即採取相關措施的安全疑慮。

《大紀元》進一步探詢中醫師對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的看法。一名不願具名的中醫師表示,自己不認同打疫苗,從中醫角度來看,藥品須了解各自的「性味、歸經」,每種東西都存在「寒、熱、溫、良」,吃進或打進人體內後,若感覺溫熱,其性屬於溫熱;反之感覺寒冷,則該物性屬寒。

至於,「味」就是味道;「經」則代表臟腑,即為東西會對身體哪些內臟器官產生影響。中醫師表示,傳統醫學講究每個人有不同體質,未必每個人都適合打疫苗,還存在副作用的問題,政府採用歐美國家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施打疫苗,陸續有慢性病族群打疫苗出現問題後,才建議該族群不要接種疫苗。

對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中醫師指出,出現不良反應,其實就是身體裡出現「中毒反應」,另外,根據毒性強弱,還分作劇毒、大毒、中毒、小毒,及微毒等不同層次。

中醫師表示,診間也接觸過「非常多」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病人,進一步解釋,像是出現「發燒」症狀,意味著出現「熱」反應,也有人出現「關節痛」,此為「濕」反應,也就是水分代謝不好等。

荷蘭海牙抗議遊行 反對COVID證書

2021年9月25日,荷蘭海牙發生抗議活動,民眾反對政府實施COVID-19健康通行證。民主黨論壇領導人蒂埃裡·鮑德(Thierry Baudet)發表講話。(KOEN VAN WEEL/ANP/AFP via Getty Images)

週六,荷蘭海牙發生了抗議遊行,民眾反對在荷蘭引入「COVID證書」,因為進入酒吧、餐館、劇院和其它場所必須出示COVID-19疫苗接種證明。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荷蘭政府所在地海牙,遊行穿過了市中心。

在要求出示COVID證書或最近的檢測呈陰性的要求生效數小時後,總理馬克·魯特(Mark Rutte)的政府解僱了一位公開質疑該措施的內閣部長。

呂特的辦公室表示,副經濟事務部長莫娜·凱澤(Mona Keijzer)已被免職,因為她的評論違反了內閣在「如此重要和重要」的問題上的政策。

在接受Telegraaf報紙採訪時,凱澤質疑該要求是否合理。 「如果我們最終進入一個必須互相害怕除非我們能拿出證據的社會,那麼你真的必須撓頭問自己:這是我們想要走的方向嗎?」

荷蘭目前已經取消了幾乎所有的社交疏離措施,該國72%的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

儘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仍強制要求戴口罩,但學生和教師在學校將不再需要戴口罩,並且在公共場所保持1.5米距離的規定也已取消。

COVID證書的推出招致了酒店業的批評。

荷蘭酒店業協會Koninklijke Horeca Nederland援引對其成員的調查稱,超過40%的酒吧和餐館老闆不打算向客戶索要疫苗接種證書。

它說,許多企業將這一要求視為旨在提高疫苗接種率的「政治工具」。

該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補充說:「這不僅不可能強制執行,而且會對一個剛剛開始復甦的行業造成經濟損失。」

武漢病毒研究計劃曝光 佐證「實驗室泄露說」

2020年5月13日拍到的湖北省武漢市武漢病毒研究所園區內的P4實驗室。(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

英國《電訊報》9月21日披露,一份2018年向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申請撥款的研究計劃顯示,武漢科學家曾計劃將經過強化、可由空氣傳播的冠狀病毒釋放到蝙蝠洞穴中。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這份泄密文件顯示,在新冠大流行之前,中方研究人員就提交了一份計劃,要將一種納米顆粒釋放到雲南的蝙蝠洞穴中。這種顆粒內含蝙蝠冠狀病毒的新型嵌合刺突蛋白,可以刺透皮膚。

計劃書的提交人是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動物學家彼得‧達薩克(Dr Peter Daszak)。團隊成員包括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等人,還有來自美國北卡大學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國家野生動物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員。

《電訊報》披露說,上述研究計劃還打算創造一種嵌合病毒,使人類更容易被感染,並向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Darpa)申請1400萬美元經費資助。該計劃提出將人類特異性切割位點(human-specific cleavage sites)加入蝙蝠冠狀病毒中。

當新冠病毒的基因測序公布時,科學家們就曾對該病毒刺突蛋白的切割位點如何演化出人類特有的適應性感到困惑,這也是新冠病毒為什麼可以具有高傳染性。

這份文件來自於一個由世界各地科學家組成的新冠溯源調查小組Drastic,經過川普政府前成員驗證為真實信息。

美國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博士後研究員艾琳娜‧陳(Alina Chan)對美國媒體The Intercept表示,科學家把新型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嵌入到蝙蝠冠狀病毒中去,從前只是一種推測,現在也許有了證據:「從大局來看,一種包含新型切割位點的新冠病毒在武漢出現。現在我們得到證據顯示,2018年,他們的確爭取在實驗室中將新型切割位點嵌入到SARS相關的新型病毒中去。對我來說,這是舉足輕重的爆料,相信對很多科學家都是的。」

斯洛伐克加碼贈16萬劑疫苗 台灣感謝

斯洛伐克原本宣布捐贈台灣1萬劑疫苗,9月24日宣布提高捐贈數量至16萬劑疫苗。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再次誠摯感謝斯洛伐克的真摯友誼。

斯洛伐克經濟部24日發布新聞稿,宣布決定提高捐贈台灣疫苗數量為16萬劑AZ疫苗,且已安排在25日啟運送往台灣。經濟部次長佳雷克(Karol Galek)感謝衛生部及外交部在捐贈台灣疫苗上的合作,「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比原本計劃增加數倍的疫苗捐贈數量」。

佳雷克相信捐贈這批疫苗將幫助台灣及台灣人民度過疫情的關鍵時期。除了贈台16萬劑AZ疫苗,台灣還將收到斯洛伐克Fibrochem公司捐贈的一批手術防護衣。他強調,斯洛伐克樂願在台灣需要疫苗的時候回饋,台灣過去就曾援贈70萬片口罩給斯洛伐克。

張惇涵表示,總統府再次誠摯感謝斯洛伐克的真摯友誼,國際民主夥伴對台灣的支持,以及團結抗疫的互助行動,相信台灣人民備受感動。

他說,斯洛伐克對台灣的援助,對於提升台灣整體疫苗覆蓋率,有及時且正面助益。從原先的1萬劑至現在的16萬劑,再次展現台灣與斯洛伐克的堅定友誼,也再次印證民主夥伴共同抗疫的「善的循環」。

張惇涵說,基於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台灣也會與斯洛伐克持續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增進兩國人民福祉,也為國際社會持續貢獻良善力量。

韓國單日確診病例首破三千 政府料疫情嚴峻

韓國市民排著長隊在仁川市富平地鐵站廣場等待進行檢測。(全景林/大紀元)

受中秋假期影響,韓國每日感染Covid-19(中共病毒)新增確診人數自9月24日達到2,434人的最高紀錄後,25日更驟增至3,273人,這是自疫情開始以來首次突破3千大關。而韓國防疫當局預測,確診者增加的趨勢將持續到下週。

韓國疾病管理廳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透露,截至25日0時,確診患者比前一天增加3,273人,總人數達到298,402人。

25日新增的病例中,其中境內確診3,245例,海外流入28例。引起關注的是,包括首爾、仁川、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地區共確診2,512人,占境內全部確診人數的77.4%。而首爾共確診1,217人,打破此前最高808人的最高紀錄。而地方城市的確診人數也首次超過700人,達到733名。

首爾市市民健康局表示,民眾在中秋假期的出行、親友之間的聚會、前往市場等都對確診人數增加產生了影響。

另據稱,由於假期過後,人們紛紛進行檢測,檢測人數比最近兩週的平均值增加了近兩倍,因此,確診者與檢測者的比例並未發生太大變化。

首爾市防疫相關人士表示,為應對假期後的確診者暴增情況,將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工作上的空白,提高疫苗接種率,並提倡民眾「儘量減少外出聚會,遵守防疫守則。」

「將在傳統市場、建設工地等防疫措施較弱的地區設立檢測站,並運營訪問接種小組。」

中央防疫對策本部流行病學調查組組長朴永俊(音)24日下午在說明會上,被問及今後確診病例的趨勢時回答說,「由於中秋節之前就出現出行量增加的趨勢,預計到下週初,確診病例還將繼續增加。」

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第一控制官李基一(音)表示,中秋假期之後,感染規模正從首都地區向全國擴散。

美聯航6員工提告 請求法院暫禁公司疫苗令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的6名員工提起訴訟,請求聯邦法院阻止該公司執行一項於下週一(9月27日)生效的命令,強制所有員工在此之前接種COVID-19疫苗。 (Photo by 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的6名員工本週提起訴訟,請求聯邦法院阻止該公司執行一項於下週一(9月27日)生效的命令,即強制所有員工在此之前接種COVID-19疫苗。

據《國會山報》(The Hill)報導,這項週二向德州一個聯邦法院提交的投訴指控,美國聯合航空(簡稱美聯航)歧視出於醫療或宗教原因申請免於接種COVID-19疫苗的員工。

原告請求法官對美聯航的命令發布臨時限制令或初步禁令,然後再發布永久禁令。

美聯航8月初宣布,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完全批准使用COVID-19疫苗5週後,或10月25日(以先到者為準),向公司出示疫苗接種證明。除出於醫療或宗教原因獲得豁免的員工外,該公司的6.7萬名員工都須遵循這項要求。

8月23日,FDA全面批准了輝瑞-生物新技術疫苗(Pfizer-BioNTech,簡稱輝瑞疫苗)的使用授權。美聯航已要求所有員工,必須在下週一之前接種疫苗,或者申請豁免。

本月早些時候,美聯航首席執行官斯科特‧柯比(Scott Kirby)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新的一天》(New Day)節目採訪時表示,將給接受醫療或宗教豁免的員工重新安排不與乘客互動的工作,或讓他們繼續無薪休假。

投訴狀中指控,美聯航對員工申請豁免提出了不同要求:申請醫療豁免的人,有的需要提供附加信息,有的不必;申請宗教豁免的,有的人必須提交一封其牧師所寫的信,而有的人不用提供。

訴狀還指控,美聯航要求員工必須在8月31日之前就提交豁免申請,而且當要求提供附加信息時,公司的在線服務系統沒有提醒員工,導致他們錯過了提交信息的截止日期。

6名原告稱,像他們這種情況的美聯航員工超過2000名。他們請求法院暫時禁止該公司對申請豁免的員工執行疫苗令。訴訟書稱,美聯航要求員工在9月27日之前至少接受第一劑疫苗,否則將面臨解僱。

原告們指控,美聯航違反了禁止因宗教和殘疾原因而歧視員工的聯邦法律。

疫情下 加州非法飆車活動激增

在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加州的街頭飆車活動激增。週五(9月24日),加州高速公路巡警局(CHP)官員與南加州汽車俱樂部(AAA)以及受害者家屬聯手,呼籲打擊這種危險的非法活動。

南加州汽車俱樂部表示,在疫情期間,危險的駕駛活動,包括街頭賽車、飆車表演、漂移等都出現了明顯增長。2020年,加州公路巡警在全州範圍內回應了超過2.5萬個涉及非法街頭飆車的投訴電話,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3,500多個電話。

今年6月,一名男子被指控在一場明顯的街頭飆車競賽中,錯誤地在丘拉維斯塔市(Chula Vista)道路上逆向行駛,引發車禍,致使一名57歲婦女死亡,她的兩個孫子受傷;早在3月份,警方表示,一名17歲的男孩和一名21歲的聖地亞哥大學學生,在一場高速迎面撞車的車禍中死亡。

近期,美國汽車協會交通安全基金會(AAA Foundation for Traffic Safety)的一項研究,發現車輛發生碰撞時,如果車速稍快,都會大大增加重傷和死亡的機率、抵消車輛安全功能(如安全氣囊)的作用。

南加州汽車俱樂部表示,非法的街頭飆車是超速行駛,致使發生了很多本該避免的悲劇。

「我答應過她,我們會保留她的記憶。」非法街頭飆車活動受害者家屬阿古梅多 (Lori Argumedo)說,2019年,她23歲的侄女貝瑟尼(Bethany)死於一場非法飆車車禍。根據家庭監控錄像顯示,事發時,兩輛汽車以每小時超過80英里的速度在住宅區內疾馳,當時汽車衝過了一個路口的停車標誌,撞上了貝瑟尼,導致她身亡。

另一位受害者家屬特魯吉洛-帕吉特(Lili Trujillo Puckett),在2013年的一場街頭飆車事故中失去了16歲的女兒後,成立了一個名為「Street Racing Kills」的組織。

目前,這兩位女性正與加州高速公路巡警局與南加州汽車俱樂部合作,讓年輕司機了解街頭飆車所帶來的危險後果和傷害。她們表示,很多令人心碎的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

官員與受害者家屬們也呼籲父母多關注孩子的行為和動向,如果發現孩子開始購買渦輪或改裝汽車的排氣管時,要提高警惕,並提醒孩子街頭飆車是非法的行為。

南加州汽車俱樂部還希望州長簽署已經擺在他桌上的一項提案,該提案將打擊街頭飆車,並宣布與執法部門和交通安全組織建立新的夥伴關係,來打擊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挪威取消所有防疫措施 視Covid-19如同流感

2020年5月7日,挪威首相埃爾娜·索爾貝格(Erna Solberg)在政府關於重新開放社會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FREDRIK HAGEN/NTB Scanpix/AFP via Getty Images)

挪威政府宣布,從週六(9月25日)開始,挪威已經取消了所有與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加入到越來越多的已取消疫情防控措施國家和地區的行列中。

挪威首相埃爾娜‧索爾貝格(Erna Solberg)週五(9月2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從我們在挪威採取了和平時期的、最嚴厲的防疫措施以來,已經過去了561天……現在是回歸正常生活的時候了。」

據當地媒體報道,挪威公共衛生研究院(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助理院長蓋爾‧布克霍爾姆(Geir Bukholm)對此表示,這種病毒現在可以被認為,是幾種季節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他說,在挪威,COVID-19(中共病毒)已被列為是一種一般危險的疾病,官方分類可能很快會改變。

布克霍爾姆告訴新聞媒體VG:「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新的階段,需要將這種冠狀病毒(中共病毒)視為幾種季節性呼吸道疾病之一。」

布克霍爾姆說:「這是因為絕大多數高危人群已受到保護。」他指的是該國的疫苗接種運動。

挪威總理辦公室表示,挪威將不再要求商家和企業實施社交距離等措施,並將允許體育、文化場所和餐館充分利用其容量。根據新的指導方針,夜總會也可以重新開張。

挪威司法和緊急事務管理部部長莫妮卡‧梅蘭德(Monica Mæland)在政府網站上的一份聲明中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採取嚴格的邊境措施,這對於防治輸入性感染非常重要。當我們現在進入正常的日常生活時,政府建議逐步減少入境限制,這將在密切監督下進行。」

該國還將允許歐盟國家、所謂的「紫色名單國家」(Purple list countries)和英國等一些國家的遊客自由旅行。

索爾貝格從去年3月開始實施了旨在最終解除社會和經濟限制措施的「四步走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實施了前三個階段。但由於對感染率的擔憂,最後一步被數次推遲。

索爾貝格說:「簡而言之,我們現在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了。」

【疫情9.24】點擊這裡

責任編輯:李玲

相關新聞
【疫情9.24】美CDC支持高危人群施打加強劑
航班延誤或取消 美航空公司需自動退現金
【時事金掃描】台灣小天才 一年半推出地震速報
Gucci中國銷量跌 奢侈品牌在華前景蒙陰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