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古人怎麼潔牙護齒?牙刷是怎麼來的?

作者:容乃加
古人潔牙護齒和柳枝有關?牙刷得來也和柳枝有關?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6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國最早的醫書已經有齲齒診治的方法了。我們的古人對潔牙護齒很注重,中醫發明了漱口水、揩齒粉,平日裡能保健,也有治療用的,從《史記》記載倉公淳于意治療齲齒的醫案可得以證驗。「牙刷」在潔牙護齒的歷史中出現得比較晚,不過,刷牙用具很早就有了,前後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在《黃帝內經·靈樞經》中已經談到齲齒痛的診斷問題,可以想見,保護牙齒、潔牙固齒的健康之道,是中華文化中很早很早就注意到的一環。

古人怎樣潔牙護齒呢?怎麼做的牙刷?

司馬遷《史記》的《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倉公淳于意(約生於公元前216─206年)治療蛀牙(齲齒)的一個醫案。倉公為齊國中大夫診治齲齒病,倉公灸他的左手陽明經的穴位,並給他煎苦參湯嗽口,讓他每天嗽三升苦參湯,大約五六天病就好了。倉公說中大夫齲齒病的起因是吃了東西不嗽口,張開嘴巴睡覺又外受風邪所致。

從上面這個醫案來看,漱口就是古人潔牙固齒最常用的方法。看一下周代《禮記·內則》中記載,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盥漱」:「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盥是盥洗,「漱」就是漱口、盪口。

鹽水等天然漱口水能預防蛀牙、牙周病。(Shutterstock)
漱口是古人潔牙護齒最常用的方法。(Shutterstock)

漱口潔牙護齒的保養功夫,歷代都有傳承,明代徐春甫編纂的《古今醫統大全》中也提到:「每日飯後必漱,及晨晚通有五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只要吃了東西,食物殘餚就會塞積在牙縫,所以每食後必漱口,這是中華古人實踐證明有效的潔牙護齒保健法。

若光是用水漱口力道不夠時,古人就加用漱口藥水,上面提到,淳于意給齊國中大夫開出的「苦參湯」,就是一種漱口藥水,也是效力很強的一種。

揩齒法

除了漱口,古人還有配合的保健法就是揩齒,即擦拭牙齒。歷代中醫發明許多種揩齒粉,也有類似牙膏功效的東西,也在各種醫書上保留下來了,鹽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現代都用。

唐代時王燾《外臺祕要》記載每天早上以鹽揩齒百遍,可使得牙齒牢密:「每旦以鹽一捻納口中,以暖水含,和鹽揩齒百遍,可長為之,口齒牢密。」在《紅樓夢》中,就可以看到賈寶玉在晨起時,「忙要青鹽擦了牙,漱了口」的描寫,擦牙就是古人說的揩齒。

除了鹽之外,還有許多揩齒粉的配方,都是根據中醫的研究,從根本上強腎來保健牙齒的,不僅治標而且固本。中醫學講牙齒是「骨之所終」,而骨骼生長與強壯是歸腎管的,頭髮也是。所以用我們古人的揩齒粉來保護牙齒,同時也在養腎,連帶也能黑髮鬚。這其中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洪深的妙處。

揩齒方

歷代留下記載的揩齒方不少。

唐代的《外臺祕要》記載「升麻揩齒方」:升麻(半兩)白芷 藁本 細辛 沉香(各三分) 寒水石(六分研末)。將六味搗篩為散,每日清晨,用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還有一方:石膏 貝齒各三分,麝香一分。

北宋王袞《博濟方》記載了幾種揩齒方,可以牢牙益齒,有的可以牢牙同時治療牙疾,同時讓髭鬢烏黑,如:揩齒七聖散、黑散子、黑金散、揩牙烏髭地黃散……等等。

牙刷登場

那麼「牙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刷牙工具與時俱進,古人先用手指揩齒,再用柳枝,宋代出現了刷牙子。南宋人周守中的《養生類纂》:「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宋代的牙刷是採用馬尾毛做成刷毛,很硬,不細心的話會損壞牙齦,反而讓牙齒容易搖動。

風土誌《夢粱錄》描述,南宋時的杭州大街獅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鋪」,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鋪」,顯現南宋時刷牙用具已經有了專售店。

在元代有「牙刷」這東西了,元代將軍詩人郭鈺詩《郭恆惠牙刷得雪字》出現了「牙刷」的字眼,詩中記述牙刷的形貌:「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騣密」,那牙刷握把是輕巧的一把短簪形狀,刷毛是銀白色的密密馬鬃,由琴弦絲固定。當時這牙刷還不普及,郭鈺說「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這牙刷能讓人去膩滌煩,珍貴值一金呀!

中華古早的牙刷和馬尾、馬鬃緊密相繫。 (pixabay)

再回頭說說在牙刷出現之前使用「楊枝」當牙刷,又是怎麼個用法?

楊枝是用來刷牙的「齒木」,一般折取楊柳的小枝,長度在二三十公分之間(長度在十二指到八指之間,以大拇指上節為一指),粗細大如小指。將枝頭一端咬破成細條,用來刷牙,所以稱為楊枝。《毘尼日用切要》說:「一切木皆可梳齒,皆名齒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獨謂柳木一種。」樹木的枝條,只要是端直不粗不細如小指、有苦味的,都可以拿來當刷牙的用具。

楊枝是梵語「齒木」的翻譯,傳自域外,與釋迦牟尼有關,晉代法顯《佛國記》有這樣一段記載:「出沙祇城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佛經中說佛陀告訴諸比丘,施捨人楊枝有五種功德,其中之一就是「口中不臭」。(《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佛經中也記載,早飯後嚼楊枝,有去齒垢、增口香的功效。(《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隋書·南蠻傳》記載真臘這地方信佛,其國人「每旦澡洗,以楊枝淨齒,讀誦經咒。……食罷還用楊枝凈齒,又讀經咒。」從佛陀傳法時期以來,用楊枝潔牙淨齒成了佛教徒誦經前的禮儀了。如唐代有支敦煌曲子《出家贊文十首 其四》所頌贊的:「舍利佛國難為。吾本出家之時,捨卻胭脂胡粉,惟有澡豆(*沐浴用品)楊枝。」

因為佛教廣傳,楊枝潔牙淨齒從佛教徒身上,廣傳民間,成了一般人刷牙的好方法。本文上方提到的「升麻揩齒方」,建議人每日清晨,用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使得齒香而光潔,從中看到唐人使用楊枝揩齒的作法應該是很普遍了。受唐文化影響深廣的日本文化中有「楊枝」(發音:YOUJI)一詞,現代也普遍使用,就是指潔牙的用具——牙籤,正是齒木的小變身。@*#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