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癌症治療「第二意見」很重要 要注意哪些事?

諮詢專家/李岡遠(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 文/趙敏

癌症治療前諮詢「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很重要。(Shutterstock)
人氣: 9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我該開刀嗎?」「繼續服用標靶藥物,還是嘗試免疫療法好呢?」罹癌不像小感冒,攸關病人還能存活多久,必須審慎思考治療方式,因此,諮詢「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愈來愈普遍。然而,何時適合尋求第二意見?詢問時,又有哪些面向需要注意?

多聽多整合 尋求更好的醫療品質

第二意見不一定是數字上的「第二」,可以泛指「聽聽其他醫師的意見」。有些病人可能覺得,向原本的主治醫師表明想諮詢第二意見會不好意思,但病人有「知」的權利,畢竟醫學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多徵詢意見,能讓病人對於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更有信心、更瞭解病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反而應該要想,如何讓病人更有效地諮詢第二意見?

醫學是客觀的,但也有模糊地帶,也許前一位醫師診療後,病人還想多聽其他意見再下決定,這時就可考慮諮詢第二意見。

對於諮詢第二意見,病人與醫師都應敞開心胸,正向看待。像我本身是許多病人諮詢第一意見的醫師,也是病人詢問第二意見的對象,我並不介意病人諮詢第二意見,或許別的醫師提出的研究和證據可以說服我,幫助病人選擇最好的治療。

現在諮詢第二意見的管道愈來愈多元,如親戚朋友的推薦,或是病人自行上網搜尋。同一家醫院因為治療方針大致相同,在尋找第二意見時,病人可考慮其他的醫院;如果病人和原本的主治醫師熟悉,也可以請他幫忙推薦人選。

諮詢第二意見 需準備的資料與必問題

諮詢第二意見時,可以請教醫師:「除了這樣的處置之外,有沒有其他建議或治療選項?」其中一定要問清楚的資訊,包含病理診斷、分子診斷、腫瘤期別、大小、質地均不均勻、腫瘤位置、良性還是惡性、有無侵犯到淋巴結,以及有無遠端轉移或復發等。

理想的醫病互動關係,應該是病人與原本的主治醫師充分討論,第一意見的醫師協助病人準備足夠的資料,如病歷資料、病理報告、基因檢測報告、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正子攝影(PET)等,讓病人在徵詢第二意見時,有充分的資料可供另一位醫師判斷。當然,病人也可選擇諮詢完第二意見,再回來與第一位醫師討論,最後得出共識,按照規劃好的療程治療。

倘若病人真的難以在診間啟齒,擔心索取病歷資料去問第二意見會冒犯原本的醫師,也可以直接向醫院申請病歷。我們鼓勵良性互動,希望醫病之間都有經過充分的討論。

遇到不同意見 以實證和病人自身條件做抉擇

因此,在病人諮詢第二意見的過程,當遇到兩位醫師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時,該如何是好?

舉個例子,某位病人被診斷罹患早期肺癌,通常都是以手術治療,但可能醫師評估病人的體力和肺功能後,認為手術會讓病人不堪負荷,術後生活品質也可能受影響,與醫療團隊討論,最終建議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

上述情況,如果身為第一意見的醫師沒有向病人說明清楚,病人到另外一家醫院諮詢第二意見,醫師跟他說以手術治療即可,何必用放射線治療?病人可能就會產生誤解,以為當時的醫師不想幫他動手術。

另一種情形,醫師是要依照國際標準給予治療,還是依照病人的生活而有不同考量?比如說,病人在國外工作,平常就醫不便,不一定能每三個月回院追蹤、照CT,下次再見到就是兩、三年後了。這時,醫師可能會建議病人先以手術治療,現在的微創手術技術好、傷害小,趕緊把這件事解決,病人在國外就不用夜長夢多。

況且,時機點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經驗和證據產生,有些東西可能逐漸出現定論;在形成定論之前,每位醫師看法見仁見智,也沒有一定的對或錯。

找有公信力的醫院和醫師 切勿道聽塗說

當兩位醫師建議的治療方式不一樣,醫師需協助病人瞭解兩方的依據為何。在釐清的過程中,理解到醫學是變動的、有時沒有絕對的定論,最後則必須協助病人整合客觀的證據,並考量個人的條件,選擇適合的療程。

至於病人在諮詢第二意見時,建議應找有公信力的醫療機構和醫師。醫師說話必須有實證數據支持,病人本身也可以先搜集相關資料;如果像無頭蒼蠅到處詢問,又沒有問到對的人,就算繼續諮詢第三、第四意見,反而只會愈問愈模糊,徒增醫療資源的浪費。

癌症病人逐漸增加,每位病人不一定每次看診都能被分配到較多的諮詢時間。但大多數醫師都會願意想辦法提供給病人足夠的諮詢,建議在前面的階段就詢問清楚。醫病之間建立良好信任關係,該做的檢查也都完備,後續追蹤自然就輕鬆順利。⊙

本文摘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博思智庫提供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抗癌12年身體變更好 北醫教授分享4個秘訣 

· 月經正常、異常1圖判斷!揪出癌症等各種疾病

· 他罹癌剩9月命 卻活102歲 擊退癌症的生活法 

責任編輯:李清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