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漫談】離別時的豪爽

作者:薛馳
王維的離別詩也寫得高遠明快,《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氣象闊大,神韻俊邁。圖為 唐 王維《千岩萬壑》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楊山人歸嵩山(李白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中國傳統文化重別離,自有驪歌,其中不乏感傷。南朝江淹名篇《別賦》,開端即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不過,唐詩中的離情別緒,格調大有不同,充分表現了唐文化「精細而又大氣」的特點。本篇專談唐別離詩中的豪爽之氣。

「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應是唐別離詩中最早的名篇。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寓送別情意於舉目千里之間,氣象闊大;次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暗示身在仕途,離別是常,何須縈懷,期望有所作為;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名句,高遠志向、胸懷曠達;尾聯順承上句並收結,情調開朗、情意深厚。王勃此詩一掃送別詩中的悲愴之氣和悲苦之態,其《送盧主簿》有「東岩富松竹,歲暮幸同歸」句,與《白下驛》有「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句,兩詩皆類此,首開風氣。

同為「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也呼應著王詩的這個基調。其詩《於易水送人》曰:「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真是豪氣干雲,不怪乎其能寫出「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樣大氣磅礴的句子。駱賓王之所以自雄,乃在於其有一顆「高潔」之心(《在獄詠蟬》)。他《別李嶠得勝字》最後兩句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被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所化用、推向雲端,王詩曰: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江天之中的孤山與置於玉壺的冰心,形成一種意境,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有了這顆「冰心」, 環境再惡劣都能坦然面對,一個人走到哪裡都不會孤獨(《論語‧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就有了高適的《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如果說高適是邊塞詩人,別離詩有豪氣不足為奇;那麼,在後入心目中雲淡風輕的孟浩然,其《送朱大入秦》詩卻也豪逸,詩曰:「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與孟浩然相知相和的王維,多有離別詩,意蘊悠長,而其《送梓州李使君》詩也寫得高遠明快,詩曰: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大意:萬壑古樹高聳雲天,千山深處杜鵑啼囀。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樹叢梢頭流淌百泉。漢女辛勞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這首詩寫送別,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卻有對於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構思別開生面、思想境界高遠、讀後令人振奮。「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清代詩人王士禛擊節稱讚前四句詩,「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

再看與王維有唱和的李頎(690年—751年)《送陳章甫》一詩。陳章甫很有才學,曾應制科及第,但因沒有登記戶籍,吏部不予錄用。他上書力爭,吏部辯駁不了,特為請示執政,破例錄用。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讚美,使他名揚天下。然陳仕途並不通達,也無心官場。《送陳章甫》大約作於陳章甫罷官後登程返鄉之際,詩曰: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沽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此詩筆調輕鬆,風格豪爽,不為失意作苦語,不因離別寫愁思,情懷豁達,無兒女沾巾之態。

圖為元 盛懋繪《坐看雲起圖》局部。 (公有領域)

以上詩都出於初、盛唐,那麼晚唐的別離詩呢?晚唐國勢傾危、政治昏暗、民怨沸騰,但是,仍有「大氣」底色。例如,請看陸龜蒙(?—約881年)的《別離》: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這裡「功名」兩字,宜作「兼濟天下」解。此詩以議論為詩, 「帶情韻以行」,寫得生動、鮮明、激昂、雄奇。

又如,生活於晚唐之僖宗、昭宗年代的李咸用。他屢試不第,一生淪落,工於詩。「晨鐘暮鼓」一詞即本其《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而警語「男兒當自強」出自其《送人》詩,詩曰:「一軸煙花滿口香,諸侯相見肯相忘。未聞珪璧為人棄,莫倦江山去路長。盈耳暮蟬催別騎,數杯浮蟻咽離腸。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其《別李將軍》可與此詩相參,詩曰:「一拜虬髭便受恩,宮門細柳五搖春。男兒自古多離別,懶對英雄淚滿巾。

為什麼唐別離詩中有一股豪爽之氣呢?筆者以為與三個因素有關。

其一,唐人進取。唐之稱為「盛」,或許主要在此。例如,邊塞詩在唐為全盛,歷代未有。邊塞詩人岑參,其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三首別離詩名篇——《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結構嚴謹,激越豪壯,別具一格,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正是盛唐氣象的寫照。

其二,唐人達觀。進取不一定得償所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怎麼辦呢?好像「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唐人非常灑脫。「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樣的詩大概只有唐人才能寫。又如,中唐詩人李益(748年—829年),愛情悲劇痛徹心扉,但仍能將這種疼痛埋在心裡,而不是溺於情不可自拔,請看其詩《古別離》:「雙劍欲別風悽然,雌沉水底雄上天。江回漢轉兩不見,雲交雨合知何年。古來萬事皆由命,何用臨岐苦涕漣。」

其三,唐人信仰。有唐一代,儒釋道三教齊興(短暫的會昌期間滅佛除外),信仰大興,社會心理和文化藝術受到深刻影響,使唐人的達觀有了終極關懷的支撐,並得到昇華,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自有一股超然之風、豪爽之氣。這以李白詩仙最為典型。例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此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而是憂憤中顯現出豪邁雄放的氣概。全詩斷續無跡,韻味深長,既豪放又自然,故明人評曰「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

不僅如此,李白的別離詩還極奇特、神奇,令人眼界大開,《夢遊天姥吟留別》與《遠別離》都是這類名篇。文首所列《送楊山人歸嵩山》詩,亦頗不凡,該詩大意:

我有萬古不壞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陽的玉女峰。那掛在東溪松間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楊先生您又要去那裡採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年底時我或到嵩山之陽拜訪您,您可能在青天上乘著白龍來相迎。

全詩亦真亦幻,「情與景偕,思與境共」,情深義厚而又超奇曠達。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青且無際」(《唐詩紀事》)八個字評價李白的詩,此詩亦足以當之。

千載之後,唐別離詩中的豪爽之氣,也令人心動。@*#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 夏永〈黃鶴樓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公有領域)
    崔顥《黃鶴樓》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詩仙」李白也心悅誠服。其實李白詩也有寫及黃鶴樓的名篇,但崔詩一出,時人和後人就難以比擬了。崔詩獨步千古,為何?
  • 隋末大亂,太宗年雖少,然「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勸父起兵,拯救天下黎民;且其為「天策上將」,披堅執銳、攻堅克難,乃有大唐。24歲時所寫的《還陝述懷》一詩…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代的文學就是唐詩。下至販夫走卒,上到天子,皆喜詩,官員們更是一個主要的創作群體。《唐詩三百首》開卷之作,就是開元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的《感遇》。
  • 唐詩極盛,連其中的反詩都無有比肩者(清人編《全唐詩》錄黃巢詩三首)。歷史上,陶淵明以愛菊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但在黃巢眼裡…
  • 俠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有產物,貫穿始終。至今海內外華人,「俠」意識、武俠小說、武俠電影仍廣為流行。為什麼呢?中國人講「仁義禮智信」,尤重「義」
  • 駱賓王、李泌分別是初唐、盛唐的兩位神童,人生各有傳奇,但殊途同歸,俱入修煉之門。蓋韻姿天縱之才,或多世事磨練,結緣了願,而於本性覺悟,並留下一篇傳奇,讓世人琢磨人生之真義。
  • 唐詩中,於桃花流傳最廣的一首詩,當屬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以為是個神話。不過,八仙之中的張果老可是正史有錄,如《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全唐詩》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謾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