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ㆍ話虎】

「如虎添翼」來自諸葛亮 福虎感應善能量

虎虎生風逢凶化吉 虎年的成語與故事
作者:允嘉徽
壬寅虎年,讓福虎迎春來。圖為台灣前輩藝術家林玉山作品《大野雄風》。(梅溪子提供/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9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黃曆壬寅虎年就在眼前!來看看虎虎生風的成語,可知道「如虎添翼」這成語出自諸葛亮!古人怎能讓老虎猛獸絕跡呢?看故事增添正能量,福虎迎春。

老虎是猛獸,因為老虎會吃人,所以也讓人談虎色變,由老虎有關故事而產生的成語,也都是負向的為多。不過在歷史軌跡下也留下一改常態,甚或扭轉乾坤的例子。

虎虎生風的成語

如虎添翼

這個常常聽到的成語,原典出自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軍師諸葛亮。話說凶猛威武的老虎若添上了翅膀,在哪裡都威武無比,用來比喻強者又增添強大力量,更加銳不可當。

諸葛亮在他所撰的兵書《將苑》首篇《兵權》中,談論將領掌握兵權的重要性。兵權,是指統率軍隊的實權。《三國演義》第一○三回有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是將帥握有兵權的實質表現之一。若此統兵馭將,將「如虎添翼」,有如猛虎插上雙翅,上下各方,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能即時靈活因應。反之,將帥遠離朝廷,還要千里請戰,則「如魚龍脫於江湖」,失勢、失力。

《兵權》原文說:「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如虎添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虎嘯風生

此語比喻時機來到,英雄豪傑因時趁勢奮發而起。話說隋朝的壯士張定和,年少時困於貧賤,卻有鴻鵠之志,後來在隋文帝一朝,得以振汙拔泥,在馬上建立軍功,快生平之志。到了隋煬帝朝,歷宜州刺史、河內太守,頗有惠政。謚號壯武。

本語出自《北史‧卷七八‧張定和傳》之論:「虎嘯風生,龍騰雲起,英賢奮發,亦各因時。」

生龍活虎

此語用來比喻人活潑勇猛,生氣勃勃。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有一次教導學生怎樣「定性」。他引用了另一宋代理學家程顥在鄠縣作官時,和當代鴻儒張載討論的「定性」之說。朱熹告訴學生,所謂定性就是定心,學習任何事都要先將心定下來,心若有紛擾,任何方法都無法學得好,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不然的話,人有如像龍虎般的活力,更是難以掌握。

《朱子語類‧卷九五‧程子之書》原文:「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後人只是擷取了片語,展現人精神奕奕的一面。

人中龍虎

此語比喻品格高尚,出類拔萃的人。明雜劇之張鳳翼《紅拂記》第一○齣:「女中丈夫,不枉了女中丈夫;人中龍虎,正好配人中龍虎。」也作「人中龍」、「人中之龍」。

科舉時代發榜的榜單稱「龍虎榜」,《儒林外史》第四九回:「翰林高談龍虎榜,中書冒占鳳凰池。」後來也用龍虎榜表示傑出人才的榮譽榜。

虎嘯龍吟

此語形容聲勢浩大。本語出自《群音類選‧卷一‧北腔類‧連環記‧探子》:「虎嘯龍吟動天表,黑漫漫風雲亂攪。」此語還有一個意思,是指同類之事物相互交感的強烈感應現象。宋代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十六‧金丹部四》云:「物遇相類相從,此龍吟雲起,虎嘯風生,道之交感,非類不可。」此語也作「龍吟虎嘯」。

龍蟠虎踞

此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這成語也是來自諸葛亮的典故。東漢末年,劉備曾經派遣諸葛亮到秣陵(又稱建鄴、金陵,今南京)遊說鎮守當地的東吳與之合作。諸葛亮到了金陵後,看到那裡的地勢,東邊有座像巨龍盤曲的鍾山,西邊的石頭城則像猛虎蹲坐,地勢雄偉險要。諸葛亮稱讚金陵:「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出自晉朝張勃《吳錄》的記載)

奇蹟:老虎猛獸絕跡

老虎的猛力雖然大於人,有大善的能量則能感化它。(Pixabay)

老虎的猛力雖然大於人,而大善之人的能量則能感化它。這是一則發生在南朝人孫謙身上的故事,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借鏡。

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客居歴陽躬耕以飬活弟妹,手足敦睦,傳頌鄉里。在南朝宋時,他出任句容縣(在今江蘇境內)令,謹慎持己,為官極為清廉,清簡不擾民。到了南齊初年,他擔任錢塘縣令,在他的德政之下,百姓受感召,人心向善,惡人絕跡,縣裡的牢獄總是空空如也,不用關押囚犯。

孫謙前後歷任了二縣、五郡的地方官,所到之處無不以廉潔克己、勤政愛民著稱。他總是勸導人民勤於農耕、種桑養蠶,充分發揮土地之利。在他的治地,百姓的收入多比鄰境的郡縣要好。而他自己則非常節儉,穿的是簡陋樸素的布衣,坐臥的是已經粗糙不平的舊席子。即使在他年老體衰時,依然認真任政,讓下屬和百姓都能安心工作、安心生活,卻從未為自己的生活打算過,買房宅、置田地這些事情從來不放在他的心上,也沒為自己家買過房地。所以,他離了職就沒了住所,都是借用人家空置的車廄暫住。

每當孫謙去職的時候,當地老百姓都非常不捨這位清廉勤政的父母官,許多人用車載著絲帛禮物,追趕著他的座車要送給他。然而,不論在職或去職時,孫謙都是同樣堅辭,未曾接受百姓們一絲一毫的饋贈。

孫謙的高風亮節,是一種巨大的善能量,以致連老虎猛獸都感應到了。

在孫謙出任南朝梁的零陵太守時,當地的老百姓發現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是當地的老虎、猛獸等都突然絕跡了。零陵這地方本來常見老虎猛獸出沒擾人,然而在孫謙上任太守之後,老虎猛獸就不見蹤影了。連老虎猛獸都能感受到孫謙的大善能量,紛紛出走。不是嗎?當地人們都發現了,當孫謙去官離開之夜,猛獸就又出現了。(《南史‧卷七十》)

猛獸也好,瘟疫也好,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平衡的力量。有人面臨凶險也安然,有人則可能掉入危難了。2022年的虎年,是很凶險的一年,已經傳播了二年的大疫還沒過去。在當下如何逢凶化吉?發揮大善的能量,當是上上之策。@*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