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愛發脾氣?小心情緒化言語傷害親子關係

作者: 金芝惠 / 譯者: 丁睿俐

人氣 402

有次我在醫院電梯口看到一對母子,媽媽氣得跳腳,兒子在一旁哭哭啼啼。媽媽說:「都是因為你一直哭,才害醫生和護士阿姨那麼辛苦。唉唷!真丟臉……」那孩子看上去大概小學二年級,他邊跺腳邊跟媽媽哭訴:「嗚嗚嗚……好可怕!我討厭看醫生!」

那位媽媽雙手抱胸盯著孩子,目光相當嚴厲:「到底有什麼好怕的?生病本來就要看醫生啊!你是男生耶!都這麼大了還不敢看醫生?」可能是因為媽媽一直生氣,所以那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了疑惑。雙方僵持了幾分鐘,兒子終於開口問:「媽媽,你討厭我嗎?你是不是不愛我?」

這時媽媽的回覆相當重要,無論再怎麼生氣,面對這類可能從根本上影響彼此關係的問題,一定要明智地回答。不過,怒氣已經讓那位媽媽的理智斷線了,她沉默了一下,繼續用強勢的態度大吼:「你害媽媽這麼辛苦,媽媽當然討厭你啊!」

孩子原本急著想確認媽媽的愛,聽媽媽這麼一說,心都涼了半截。其實只要瞬間說句:「媽媽怎麼會討厭你?媽媽只是一時生氣才會這麼說。」這樣至少能先消除孩子的疑慮,錯過挽救的機會真的太可惜了,情緒化的言語一旦出口,不只沒辦法順利帶孩子去接受治療,還會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人們每個行動的背後都有期盼能達成的目的,沒有例外,當然發脾氣的時候也是一樣。

媽媽們會發脾氣,背後通常都藏著兩種正向的用意,第一種是想糾正孩子犯的錯,讓孩子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當媽媽覺得孩子的問題越嚴重、越急著想改,生氣情緒就會越強,表現的方法也越容易顯得粗暴;而媽媽們會採取強勢的手段,為的是希望可以立刻阻止孩子的錯誤行動。

第二種是為了自我保護。如果個人領域常被別人侵犯,沒辦法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無論是誰都會生氣,就算對方是「自己的孩子」也一樣。

媽媽畢竟也是人,不管再怎麼愛孩子,當最小限度的個人時間和空間無預警被侵犯時,還是會生氣。尤其是在太過疲憊的狀況下,平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也會覺得礙眼,這時為了確保自己的休息和舒適,下意識就會選擇發脾氣。

重點來了,最初的正向用意真的透過發脾氣達成了嗎?我們稍微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最近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形吧!

‧我當時為了什麼事生氣?

‧我希望透過發脾氣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那次對話的結果,孩子接收到什麼訊息?

‧我想傳達的訊息,跟孩子接收到的訊息一樣嗎?

‧假如我的用意沒有傳達給孩子,原因出在哪裡?

可能沒多少人能確實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生氣就會直接發脾氣,很少仔細反思,而生氣情緒如果沒有經過反思,就會一再地出現。

為了能好好表達生氣情緒,發脾氣前一定要先釐清生氣的原因,我把這個動作稱為「復盤」。復盤原本是圍棋術語,意思是下完一盤棋之後,把雙方所下的棋從頭開始再擺一遍,針對整個對弈過程加以探討、研究。

而我說的把生氣情緒「復盤」,是指把當時的生氣情形再重演一次,仔細觀察「在那個狀況中,究竟是什麼刺激了自己的生氣情緒?」、「當下自己心裡發生了什麼事?」,藉由這些問題跟自我產生共鳴,這個過程就是「復盤」。

(台灣廣廈提供)
(台灣廣廈提供)

這個復盤的工程一定要由自己執行,因為每個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都具有非常大的個別性。大家面對同樣的刺激時,產生的情緒不一樣,呈現出來的反應也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面對相同刺激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緒和反應。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在那個狀況下為什麼會生氣?」

比起著重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更要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自己期待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是不是因為太疲憊才生氣的?是不是累積了其他壓力(例如婚姻問題、經濟問題、家族問題、職場問題等),才會連孩子無關緊要的行為都看不順眼?

透過「復盤」的過程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和需求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心情,所以生氣情緒馬上就能減輕一大半。雖然問題還沒解決,但光是負面情緒能被理解,就能讓人輕鬆許多。如果想傳達想法給對方,一定要像這樣先自我整理過再表達,對方才不會淪為我們傾倒情緒垃圾的受害者。

我們把醫院裡那位媽媽的心情「復盤」一下,會發現她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孩子膽小不敢看醫生讓她覺得失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在醫院引起騷動而感到抱歉又丟臉。那位媽媽一定很希望能趕快安靜地看完醫生,然後開心回家、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此外也可以看出來,她心裡一直堅信:「再痛也要忍耐」、「男生應該要勇敢」。

那如果換成下面這個說法來跟孩子溝通,你們覺得結果會怎麼樣呢?「媽媽不想在公共場所打擾到別人,雖然有點不舒服,還是勇敢地看醫生吧!看醫生,你的病才會好起來嘛!」

對孩子失望、生氣時,如果能掌握一下自己真正的心意,就能避免脫口說出單方面發脾氣、指責或挖苦嘲弄的話。

還有,復盤時要注意別陷入自責。如果心裡想著:「我竟然說出那麼重的話,我根本沒資格當媽媽。」這就不是復盤,而是自我折磨。

復盤的重點是要釐清:「當時的我需要什麼?」然後找出答案。「我當時急著想做卻沒做到的究竟是什麼,我才會那麼生氣呢?」關於這個問題,就由我們當自己的辯護律師來回答吧!

找到滿意的答案之後,接下來也試著把對方的心情「復盤」吧!找出對方那個刺激自己生氣的行為中,藏著什麼樣的正向用意。不管是孩子還是先生,他們會做出那些舉動也都是因為他們本身有需求,而不是為了折磨我們,只是那些行為跟我們自己的需求不一樣罷了。

有位媽媽來參加發火指導課程,她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這位媽媽是幼稚園老師,國小三年級的女兒每天一到下午三四點就會打電話給她,讓她很生氣。

因為下午三四點都是她最忙的時間,女兒卻常抓著電話不放。一開始她還可以好聲好氣地跟女兒說:「媽媽現在得去工作了,晚上回家再聊吧∼」不過現在只要電話一響,她就會非常煩躁,而且孩子說的話大多都無關緊要。自己都快忙死了,還要聽孩子講一堆雞毛蒜皮的小事,怎麼可能不生氣呢?

課程中我帶著她找出當下的真實情緒及需求。其實她不是生氣,她主要的情緒是焦躁與著急,腦中充滿了「我得趕快去工作」、「其他老師會討厭我」、「孩子們都在等我」之類的想法,所以女兒說什麼她根本聽不進去。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緒,是因為她非常重視「在職場上要為自己的角色負責」。

在「復盤」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後,她也試著更深入女兒的情緒冰山一探究竟。為什麼女兒會做出那些舉動?是覺得無聊,還是想煩媽媽?這位媽媽把排在桌上的需求卡瀏覽一遍後,拿起了寫著「愛、關心」的卡片。亮出那張卡的同時,她已經熱淚盈眶。她對我說:「我一直嫌煩,但仔細想想,孩子一定是很希望被媽媽關心才會那樣做吧?」

只要先讓自己的心脫離深陷泥濘的狀態,再把對方的心情「復盤」,就能清楚了解雙方真正的期盼。彼此了解再進行對話,跟陷入膠著狀態進行的對話相比,兩者的層次完全不同。

當然不會因為「復盤」,就能馬上知道自己真正的內心;雖然如此,還是建議大家花點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心裡竄出來的怒氣別一下子就發洩出來,就算只是在做出反應前稍微停頓一下,也等於是踏出了守護家人間親密關係的第一步。⊙

<本文摘自《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薩提爾模式×非暴力溝通,第一本教你將怒氣轉為正向教養力的親子對話指南》,台灣廣廈提供>

.為什麼媽媽需要學會整理自己的想法?
.如何避免職家衝突?職業婦女3個因應之道
.孩子不聽話? 臨床心理師授三招管教技巧

責任編輯:曾晏均◇

相關新聞
父母身教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溝通
來自哈佛的親子對話:情緒是同孩子溝通的關鍵
教養的真相:叫不動的孩子 父母先改變溝通術
如何與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