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詠月藏玄機 你看出來了嗎?

文/昇華、李蓮
詩仙李白(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70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千百年來,月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有多少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令人嚮往,有多少關於月亮的詩、詞、歌、賦讓人傳頌,詠月佳句,意象豐富,內涵深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盡的韻味。

在眾多的詠月詩作中,創作最多的非詩仙李白莫屬。對於明月的寄懷與歌詠,貫穿了詩人的一生。

據統計,李白詠月的詩篇有三百四十首,在其全部詩作中所占比例約為三分之一。

《靜夜思》― 望月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二月二十八日,從小飽讀詩書,博古通今,李白父親曾把他送到眉州象耳山讀書。到公元718年,即開元六年,李白開始修習縱橫術並遊歷蜀中。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時年約二十五歲的李白,在遊歷蜀中後開始仗劍遠遊。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舊曆九月十五日,李白行至揚州,在旅舍之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靜夜思》。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從字面上,表達了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深深懷念之情;用平淡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信手拈來,沒有任何造作之痕,無怪後人讚為「妙絕古今」。

然而,李白思故鄉,回家鄉便無煩惱而即得幸福?

詩人在另一首詩中寫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間名、利、情,何處是歸宿?一輪明月,從古到今,一日不離,當空臨照,永恆的皎潔、純淨,那豈不就是詩人寄懷的美好境界嗎?

李白被稱為詩仙、謫仙,其之所以先「舉頭望明月」然後「低頭思故鄉」,即是聖潔的上天才是其心靈、精神的故鄉,舉頭望之,低頭思之。千古以來,多少世人吟誦此詩,當內心深處返本歸真之本性被觸動,雖不能了然悟道,卻無名欣悅,這或許是《靜夜思》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真正原因。

《把酒問月》― 問月

從公元725年,至742年之間,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江夏、洛陽、太原等地。後又遊歷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訪仙問道,留下了眾多美好的詩篇。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人開篇即提出一個人類永恆的疑問,「青天有月來幾時」?天上的月亮是什麼時候有的?人世間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對於遙遠的星辰朗月,又有多少人會靜心遙望,求索宇宙時空的奧祕?

人生短暫,但明月長存,古往今來,人事易逝,而月宮中玉兔、嫦娥等神仙依然還在。把酒吟詩,詩人與明月長相共守。

月亮自古以來即代表聖潔、理想、精神和仙界,無論人世如何滄桑變化,興衰起伏,掛在天邊的明月,卻不曾私照任何一個角落,不曾對古人、今人有任何分別。

《把酒問月》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與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相互輝映,照亮永恆,啟迪世人嚮往崇高、蕩盡世俗污穢、最終返本歸真。

李白《把酒問月》(小玉/大紀元)

《月下獨酌》― 舞月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詔進宮,唐玄宗為詩仙超凡入勝的才華打動,任命李白為翰林供奉。公元744年,李白在長安城寫下了《月下獨酌》,這是李白詠月的另一千古名篇。

月下獨酌四首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李白以月影為伴,酣飲歌舞。詩人以明月為可對談、可相伴的朋友,儘管月不解飲、影徒隨身,然而詩人卻視明月為知已,表達超然物外的神思。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如此——生來相聚,死而別離。

李白在《擬古十二首 其九》中寫到,「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人生就像一場旅行,生命的終結不過是新的開始,在天地之間有的人來有的去,不過是一場輪迴而已。詩人借明月抒懷,揭示出生命永恆的大道真義:「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從《靜夜思》到《把酒問月》,至《月下獨酌》,詩人從遠望、問月,到與月相舞,展現了精神境界的昇華過程。

——轉自《明慧之窗 https://window.minghui.org/li-bai-yong-yue-cang-xuan-ji-ni-kan-chu-lai-liao-ma/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不光與佛家淵源極深,他還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對待煉丹服食,他亦非常嚴肅認真。他漫遊山水,尋仙訪道,刻苦修煉。他超然不羈之性格,飄逸灑脫之氣質,皆來源於這些,所以被稱為「謫仙人」。
  • 東晉以後,山水遊記體詩文開始受到關注,從唐朝開始,遊山水已擴大到對臺閣名勝、邊塞以及繁華名都大邑之遊歷。所以在唐詩中有很多優秀山水詩、邊塞詩。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長期遊歷經歷。這種遊歷除了遊賞名山大川、增聞廣見之需要,還有出於對佛、道之信仰而尋仙訪道的目的。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云:「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是遊歷詩人的典型代表。
  • 在《古風》其七中李白寫出其與名道「千歲翁」安期公相見場景。《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則描述李白在嶗山東海親嚐安期公所贈之棗。近千年前,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琅邪之中,在嶗山曾經召見過這位比彭祖還壽長200年的安期公,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公師從河上公。當年,安期公離開時,給秦始皇留書並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但千年以後,卻是李白親嚐安期公所贈之棗,並和安期公一同暢遊天庭。莫非歷史深邃的時空中藏有更深的謎底?
  • 聚焦盛唐詩壇,以「驚風雨」、「泣鬼神」的筆觸放射出萬丈光焰的李白也留下了幾多愁绪、愤懑和忧思。不過,在李白笔下,縱使是愁,也揮灑得率真靈動,卓爾不群。
  • 江山秀麗,古剎巍巍;流年似水,法鼓蒼茫。李白遊佛寺,述佛理,提醒眾人:紅塵慾海,切勿迷失;黃金之軀難得,眾人皆當自勉。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真之氣,飄溢於太白詩中,成就了全方位的輝煌:音韻、句式、物象、意境、內涵,縱橫開闔,異彩紛呈。復古中有創新,恢弘中見深情。
  • 「謫仙」的冠號,把李白的前世、今生和此生修道返本歸真的心路歷程都涵蓋進去了。在李白的許多詩歌中也一再顯現他尋仙境、返本歸真的生命追尋。李白一生經歷哪些修煉的考驗呢?
  • 朋友,在傳統文化中被列為「五倫」之一,今天人們也常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難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樂。如果能夠結識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樂乎!在一些節日或者重要場合,我們都喜歡給朋友贈送禮物表達祝福;重情重義的古人,也會互相贈送禮物。而且,他們的禮物新穎別緻,甚至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 唐朝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的興盛,是由於聖君治世的開明政策、民間各行各業的欣欣向榮,更是由於儒釋道三家思想在文學作品中達到了空前的融合。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