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人際疏離感 「一起吃飯」助開啟新友誼

作者: 卡士柏.特奎勒 原文作者: Casper ter Kuile 譯者: 黃怡雪

人氣 116

溫暖的關係需要用心照料。正如你我所見,科技往往是阻礙我們的凶手。發展行為兒科醫生馬克.伯丁(Mark Bertin)為加州大學的《大好》(Greater Good)雜誌撰稿時,表示社群媒體「會減弱我們的自尊,增加我們的焦慮和沮喪,而且更弔詭的是,會讓我們感覺更為孤單。」因此,我們需要其他方法來與他人建立交流。

有許多人為此感到掙扎:正如我在前言當中提到,越來越多以孤單和歸屬感危機為題的書籍和文章。二○一八年一項針對兩萬名美國人進行的研究顯示,有二十七%的人很少或從來不覺得有人能真正了解他們,而其中只有大約一半的人,能夠每天進行一段具有意義的、面對面的互動,比如和某個朋友進行漫長的對話,或是跟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

然而有許多人已經找到有意義,且能建立與他人連結的方法,這些連結累積起來就是威丁格所謂的「理想生活」。在《我們如何聚在一起》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兩個社群趨勢:人們喜歡聚在一起吃東西,以及聚在一起運動。

一起吃飯是一種個人儀式

列儂.弗勞爾(Lennon Flowers)高三那年,她的母親被診斷出得了癌症。四年後,她去世了,那年列儂即將大學畢業。出生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列儂,最後搬到了洛杉磯,卻發現她依然難以開口談論母親和她的一生、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母親的缺席又如何讓家族的狀況變得更複雜。

「我不知道該如何在聊天時提起這件事,卻不會嚇跑新朋友。」列儂表示。如果有人問起她要怎麼過母親節或感恩節,對話總是以尷尬的方式收場。「這件事根本就是對話殺手。」

列儂渴望能跟了解她經歷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二○一○年底,列儂跟她的朋友卡拉.費南德斯(Carla Fernandez,最後成了「晚餐派對」的共同創辦人)在她們合住的房子後院舉辦了一場晚宴。

整場晚宴上,這些受邀者很可能只認識邀請他來的人,但不妨礙這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們在彼此身上發現他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足以見證一段強烈、重要經驗的人。圍著這張桌子、跟這些人一起,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做為敲門磚,踏進更加豐富、更誠實,而且也更敞開心胸的生活。

這就是「晚餐派對」(Dinner Party)的緣起,在進行《我們如何聚在一起》的研究時,這是我最喜歡的社群之一。這群朋友開始每個月聚在一起,很快的,五個人變成六個人,不久之後,連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都想要加入。新的餐桌主人開始在舊金山、華盛頓和紐約市裡把人們聚在一起。直到今天,全世界九十五個城市裡已經有兩百七十張定期聚會的餐桌,而且所有人都在晚餐時刻相聚。

通常每個客人會帶來自製的餐點或是一道菜來,那道菜往往能讓他們想起自己失去的所愛。也因為在團體裡的每個人都有著失落的經歷,所以在餐桌上不會脫離這個主題。

他們可以坦誠討論所感受到的悲傷,一如他們表達自己的憤怒和解脫一樣。隨著時間過去,當下讓他們崩潰的悲傷會融入生活,悲傷與快樂並存。工作上的掙扎、升遷、開啟新的關係、家庭中的挑戰,這些都是在餐桌上歡迎談論的話題。

這世上再也沒有比一起吃飯更容易建立關係的方法了。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都會共享食物。一開始他們會分享採集和打獵得來的食物,是出於生存上的需要,之後則是做為一種展現友善的方式。透過一起吃同一碗食物,本來可能是仇敵的人可以向彼此證明,沒有人會下毒害另外一個人。傳說故事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吃飯前乾杯的原因。如果我們的玻璃杯或酒杯碰在一起,裡面的液體會流動,彼此都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一起吃飯一直都是我們建立社群的方式,透過一個固定的空間和時間,讓我們聚在一起。吃飯這個行為,還可以做為一種讓對話變得生動的有機媒介,或是幫助緩和尷尬的時刻。我最愛的電影《電子情書》的導演諾拉.伊佛朗(Nora Ephron),曾經寫過很有名的一句話:「家人,就是晚餐吃著同樣食物的一群人。」

透過坐在一起這個方式,暗示了我們需要彼此。東正教神學家亞歷山大.施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曾寫道:「吃飯這件事絕對不只是為了維持身體機能,人們或許無法明白『不只』以外還有什麼,但他們仍然渴望參與慶祝的饗宴。」施梅曼讓我們明白,人們會創造自己的神聖吃飯儀式:他認為當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會發生一些可敬的事情。這聽起來可能很抽象,但是他對此論點提出的理由還滿有道理的。

一起吃飯能夠讓你有更深刻的連結體驗。「我們總是知道如何圍繞在一張餐桌旁,」列儂在電話中向我解釋道,「走進一間為了促進交流而將椅子圍成一圈的房間,跟坐下來一起吃晚餐,把沙拉傳給你隔壁的人,兩者給我們的感覺,前者總是比後者來得更拘謹。吃晚餐時,你可以開心的跟你隔壁的人聊天,如果你不想說話,也可以一直吃東西就好。」

對像列儂一樣因為癌症失去所愛的人們來說,一起吃飯還有額外的共鳴。「我想起在化療期間沒胃口的母親,生病對她來說不只是身體上的痛苦,心理上也帶給她極大的失落感,因為她不能跟她的朋友一起用餐。」一起吃飯確定了一個相當簡單的事實:自己確實活著。

這種共享的做法改變了列儂對「晚餐派對」這個社群本身的理解。沒錯,它是個圍繞著悲傷經驗而建立的社群,但那其實並不是它真正的目的。悲傷這種經驗會讓人們失去與彼此的連結,而「晚餐派對」則像是一種現代儀式,能夠克服這樣的疏離、幫助人們重新連結。

晚餐派對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小型、在洛杉磯定期舉辦的聚會:它已經是世界性的社群,讓一般人都能與彼此一起創造有意義的連結。參加者可以加入餐桌或是成為定期的主辦人,而這種有機的建立社群方式已經創造出一種強大的空間,讓人們聚在一起彼此療癒。⊙

<本文摘自《個人儀式的力量:用微小而深刻的奇蹟習慣,在混亂中安頓身心》,采實文化提供>

.沒錯!一起吃飯聊天讓人更親近
.回家吃飯!傳奇私廚的菜譜人生
.「再忙也要陪你吃飯」雙芋燉雞給長輩暖胃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研究:婚姻關係持久的要訣在於理解對方
都會男女會客室:人際關係大瓶頸
婚戀關係牢不可破的八種跡象
來去黃春明家吃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