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感受與世界的距離 親近大自然好處多

作者: 卡士柏.特奎勒 原文作者: Casper ter Kuile 譯者: 黃怡雪

人氣 1910

當我們跟大自然連結的時候,能深化對於「我是誰」、「我屬於哪裡」的意識。被大自然包圍時,往往能讓我們記起真正重要事物。高峰體驗會帶來一種壓倒性的敬畏感,以及瞬間產生人生意義的體會。

我們經常在大自然裡感受到深刻的感動,感覺跟自己周圍的一切相連。置身在大自然裡,能夠重新聚焦我們的優先順序,遠離自我涉入、苦悶和絕望,並打開新的可能,以及更強大的同理能力。

對那些掙扎於嚴重憂鬱症的人來說,大自然甚至能做為復原的核心支柱。本章會探討如何加深我們與自然之間已存在的連結,好讓我們可以在世界上真正感覺怡然自在。我們會探討三種古老儀式:朝聖、慶祝四季,以及重新感受跟世界的距離。我們比想像中更急迫需要這些儀式。

隨著我們越來越把生活移到室內,連工作和娛樂都在螢幕前,科學家發出警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時代。由理查.洛夫(Richard Louv)提出的「大自然缺失症」,描述了人類疏離自然得付出的代價,當中包含五官的使用變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更高的罹患身心疾病機率。

這其實是相當奇怪的。我們的祖先建構生活和意義的系統,基本上是由周圍的自然世界形塑而成。他們崇拜的神靈,深受所居住環境的影響。他們的儀式會以容易取得的動植物為主,而他們所許的願望也都跟有益的天氣、健壯的畜群或是良好的收成有關。

由於日常生活和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如此緊密的交織,很難想像有一個分離的「自然」概念。即使在都市文明化與工業化後,人類仍然會慶祝季節的變換,他們對神聖天堂的想像宛如走進語言的花園,仰望夜空尋求占星術的指引。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汲取這些傳統來豐富自己的連結體驗,走向更充實的靈性生活。

並非只有傳統宗教對我們與大自然的連結感興趣。科學家們也得出結論,身處大自然與身心健康習習相關。

根據一篇二○一七年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論文,小溪輕柔的潺潺聲或者樹上的風聲都會讓你的神經系統進入放鬆的狀態,數據也顯示,定期親近大自然的人較少服用抗憂鬱藥物。更常親近大自然的準媽媽,會生下更健康的寶寶,而且植物甚至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二○一五年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與那些在都市裡走路的人們相比,在自然中散步九十分鐘的人,大腦中與精神疾病相關領域的神經活動相對不活躍。其他研究則顯示「森林浴」,也就是在森林裡度過一段時光,對引發人類的幸福感有著多重正面效應。

由於城市居民如此渴望能親近大自然,以致於像田納西州「黑莓農場」(Blackberry Farm)這樣的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該農場受到日本森林浴的啟發,推出一項森林深度療癒計畫。還有像「逃離」(Getaway)這樣的新創公司也一直在成長,該公司提供位在自然環境裡的迷你木屋(房裡還有可以把手機鎖起來的密碼箱)。他們的目標在於提供一種「回歸自然,沉浸在森林的魔力中,並促使我們反思關於無聊、獨處及無特定規劃時間的有趣之處」的體驗。

事實證明,這項服務特別受到年輕的都市人歡迎,他們很願意用金錢換取美麗的自然環境。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都市青年想找到去戶外活動的理由。

森林是我緩解壓力的避難所。我在英國東南部的亞士頓森林(Ashdown Forest)長大,我們的花園座落在一條通往林地的小徑盡頭。在我八、九歲的時候,我會在蕨菜和散落的樹枝上搭建小屋。小時候,有一次我極為憤怒,因此打包了一小瓶牛奶、一條麵包,還有我的小提琴(我打算靠小提琴賣藝維生),跑進森林裡,打算永遠不再回來。不意外地,森林很快地讓我平靜下來,一個小時內我就回家了。

親近森林很好,但即使是一棵樹也能感動我們。⊙

<本文摘自《個人儀式的力量:用微小而深刻的奇蹟習慣,在混亂中安頓身心》,采實文化提供>

.六種室內植物 淨化空氣又紓壓
.別再埋沒人生 兩個練習找到自己的天賦
.做園藝對身心健康的益處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感恩節啟示:心懷感恩和感謝有益身心健康
手作蠟燭香氛 為自己留一段紓壓療癒時光
後疫情時代 身心健康誰來守護
在浴室唱歌原來這麼好 對身心健康有3大益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