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大盂鼎銘文

一一有行有列之平正布局 肥厚筆畫之偉岸雄姿
文/劉錫銅
大盂鼎銘文拓片,圖片來自《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font print 人氣: 9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大盂鼎》,被列為「四大國寶」之一。此鼎非但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其內側鑄有銘文,且字數多、書法藝術精彩絕倫,堪稱一流的寶鼎。《大盂鼎》銘文不僅具有史料價值,其書法更是進入西周早期金文的成熟期,成為了後世書法藝術章法之美的模範。

一、大盂鼎概述

《大盂鼎》,鑄造於周康王二十三年(約前1003年),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圓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頸及足上部飾獸面紋。此鼎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字,內容是關於康王時的大臣「盂」,為頌揚周康王的冊封、賞賜、訓誥和偉績,鑄鼎以銘記。專家、學者、書法家稱之為青銅器銘文中不可多得的書法上品。而《大盂鼎》又稱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為了區別於《小盂鼎》。兩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僅存銘文拓本。

《大盂鼎》素來被譽為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歧山縣,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二、德政人和,大盂鼎書法成於太平之世

《大盂鼎》銘文記載:文王、武王奠定穩實的立國根本,主要原因是諸侯臣屬從不酗酒,每逢祭祀、都是恭敬、感恩,查驗自己的不足。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由此告誡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以貴族統治者上下群體酗酒亡國為教訓,並舉周代忌酒興國作為榜樣,以道德為準敬承文王的德政。

該鼎銘文記載了周康王對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相傳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天下統一,社會安定,加上周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上古時代文化藝術均受到當時社會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大盂鼎》成於此時,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乃具有雄渾壯美的早期金文頂尖之作,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最高。

三、擺脫商代影響,建立西周早期金文的風格特點

西周早期由於周人對禮制的大力提倡,鑄刻書史的長篇銘文急劇增加,青銅器銘文有很大發展,到了《大盂鼎》鑄造時期,銘文書法便開始進入黃金時代。銘文的書寫和鑄刻十分嚴謹,風格雄強凝重,形如刀或蝌蚪(筆畫多頭大尾小),捺筆多有波磔,字形結構多縱勢修長,線條肥美,筆畫粗豪,堅毅、淳樸的西周書風之特性已經形成。

金文線條鋒芒鋭利,《大盂鼎》銘文質樸圓渾的筆畫井然有序而又神氣活現,在逐漸完成古岩刻符、彩繪紋飾到商代晚期甲骨文特徵的同時,建立了自身的獨特形式和相對統一的規範,《大盂鼎》銘文成為西周早期極具藝術特性的書法典範,被後世奉為圭臬。

四、排布整齊,創立有行有列的書風格式

此一時期,經過一場牧野之戰攻克殷商,政治權力移轉,整個國家運轉已進入周朝的繁榮發展期。正值康昭之世,天下大定,文化形態轉換。《大盂鼎》銘文在繼承商代遺風的基礎上,文字的書寫系統、風格以及鑄造產業等,均開啓了西周早期書法藝術的秩序建構。

在章法上,一改行無列變為有行有列,一字一格,左顧右盼,縱橫有序。字形結構縱向流動,字體大小、位置相對穩定,在點畫之間平添了一種含蓄樸厚、自然天成的美感。充分運用避就、挪讓、疏密、收放等方法,開創了西周青銅器審美的情操。《大盂鼎》體制宏大,以鴻篇巨制顯示出泱泱大國的氣度。此後,此鼎所創立的有行有列的書寫格式在神州大地世代相傳。

大盂鼎集聯:召命保四方有德乃大,臣庶正千古無不唯天。(劉錫銅 提供)

五、傳統而內斂,大盂鼎銘文筆法分析

(1)中鋒運筆,是本銘文筆法的特性,即毛筆的主鋒始終保持在字的中間運行。如「」字,由上下三部分組成,我們可以先寫上橫,再寫中間「雨」字,最後寫下部「于」字,均為中鋒行筆。

(2)方筆刀切,指起筆處成方形稜角,如「夕」字,由一個大的左彎弧形曲線組成,起筆、收筆均用中鋒裹鋒,最後接筆由上向下搭接而成。再如「四」字,切筆方筆並用,四個筆畫上下排疊,雖說排列整齊,但四筆形質有明顯的變化,各自成態。

(3)圓筆逆入平出,是此器金文中常見的一種用筆方法。它圓筆較多,線條圓潤,字形趨於工整。如「無」字,篆書由一個大字架起,左右兩邊各協一個「呆」字。寫法上藏鋒入筆,先寫中間,再寫左右,中鋒收筆。還有像「匿」字、「今」字等也多以圓轉起、行、收筆緩慢而成。

釋文:有四方。正百辟。大服余。今我隹(唯)。二三正。敏朝夕。大盂鼎銘文拓片截圖。(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4)裹鋒中實側虛,指筆鋒保持自然向中央筆畫聚攏,用力拖毫前行,筆管前傾,寫出的點畫立挺飽滿,圓勁得勢。如「辟」字,金文作左右結構,左邊的「」象人字形狀,寫法以裹鋒順勢而成。後寫右邊的「辛」。此「辟」字形態基本上下平衡,左右逢源,形體漂亮又可愛。

釋文:受天。受民。殷邊。匿匍。無敢。大盂鼎銘文拓片截圖。(公有領域/維基百科)

(5)捺腳生動凝重,許多字的主筆或末筆,鋪毫戮力而成,如「有、又、敏、受、民、殷」等字的捺腳,以中鋒運行完成後,形態各異,有的似刀鋸立挺,也有的尖入尖出,中間肥厚。

(6)、肥筆沉實,闊筆自然豐富。此器金文普遍肥厚,有些字的筆畫又特別肥大。像「正」的第一筆,以塊墨代替一橫。「王」字的最後一筆,須從中間向兩邊拖筆才能完成。「上」字的首筆需要露鋒鋪毫尖出,最後補筆而成。還有「古」字、「天」字、「才」字的首筆等,也都是主筆肥粗而重收。

六、最後,關於肥筆的一點體會

從《大盂鼎》筆法來分析:還有以下幾種不經意之處可以把握。例如:從全篇銘文看,整體肥厚程度高於一般青銅重器,那麼古人是怎樣寫出來的呢?就像墨汁兌水多少,關乎線條粗細一樣,墨枯寫出的線條則細,墨潤會使線條在演化中加粗。還有毛筆的粗細、軟硬、大小,其寫出的筆畫肥厚也不同。也有是由於古人性格特點,追求其雄強一路的優勢,寫出了《大盂鼎》銘文字形的偉岸雄姿,產生出一種篤實壯美、氣勢如虹的高境效果。我們可以任選此鼎銘文的一頁,都能直觀其用筆的肥厚、方折、結字的開張及黑白相間的藝術美感。當然,鑄造澆灌熔液可能也起作用。@*

選臨(也稱意臨)大盂鼎銘文。(劉錫銅 提供)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董其昌專精繪畫,擅長山水,其繪畫理論於後世畫壇影響甚著。
  • 書法家對線條特質、墨色、空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在自然的書寫中「黑」「白」自成呼應,形成空間完美的畫面。
  • (shown)黃道周工書善畫,學貫古今,詩文、理學、天文、曆數無所不通,他的好友徐霞客稱讚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 吳門兩位領袖人物祝枝山與文徵明,離開人世多年後在天上重逢。兩人是多年好友,在人世時就常相聚切磋書藝,這一回不期而遇,話題自然也不離書法。書法的「放鬆」與「放縱」到底介線在哪裡?文徵明和祝枝山的對話道究竟。
  •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和世界藝術殿堂裡的奇葩,在書寫藝術中無與倫比。
  • 甲骨文是商至周初之際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三千多年前漢代文字發展成熟的體現,是遠古盛世文明的時代象徵,藴含著中華文明的基因。
  • 自晚清翰林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許多學者、名人參與甲骨文研究,其中一些人進行臨摹與書法創作,遂使甲骨文書法藝術再生…
  • 金文,通常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與甲骨文有關聯,盛行於周。在挖掘出土的商周銅器上,銘文字數不等,從一個字到幾個字、幾十字、上百字。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少。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是特定禮器,高貴華典、古意盎然,與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四大國寶。
  • 散氏盤是西周厲王時期的經典之作,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