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金秋十月 東瀛覓古

作者:脩實
金秋十月,紅葉之際, 東瀛覓古,多采多姿。(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這秋涼之際,東瀛日本有哪些具有傳統風俗色彩的文化盛事登場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在紛亂世局中依然能秉持傳統信仰,展現古風雅韻,迎來愜意的金秋。

十月更衣  東瀛傳統文化多姿彩

進入10月,日本列島早晚添了些涼意,高寒地區開始呈現紅葉,從高到低、由北至南,妝點著東瀛大地。自然變裝,人也要更衣,從10月1日起,許多人要更衣,日語叫「衣替」。告別了炎熱的夏日,迎來愜意的金秋,人們紛紛收起夏衣,換上秋裝。

自然變裝,人也要更衣,從10月1日起,許多日本人要更換季節性的衣服,日語叫「衣替」。(Shutterstock)

在這天高氣爽、五穀豐登的金秋時節,品嘗美味,外出旅遊,讀書思考,舉辦賽事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爲本月的風物詩。

雖然世界早已進入網絡時代,但在日本,依然保持著書信往來習俗,尤其是年節假日、季節變換、婚喪嫁娶之際,人們多用書信聯繫,以示鄭重與尊重。書信的傳統格式,自然少不了文首的寒暄、問候。而這些寒暄語,自然是應時節的變化而變化,每個月,還要分出上、中、下三個時段,不同的時段會有不同的問候方式。

十月裡,通用的問候語為:「秋涼之際」、「晴秋之際」、「寒露之際」、「紅葉之際」、「菊香時節」、「清秋時節」、「天高馬肥之秋」等等,信尾也一定少不了「秋冷時節、多請自愛」之類的叮囑,讓人既可意識到季節的更替,又能感受到人情之暖意。

除了讀書、旅遊、品嘗美味等個人行爲以外,各種公共活動也陸續登場。

清秋時節,旅遊好時光。(Shutterstock)

每年從10月1日起,「紅羽毛共同募捐」,開始本年度的募捐活動,一直持續到年末。這項募捐,始於昭和22年(1947年),旨在國民互助、促進社會福祉。因此,進入10月後,會看到很多人,尤其是政治家、電視主持人等公衆人物的衣領上,都插著一支紅羽毛,這標誌著此人業已募捐,也象徵著對募捐者的一份謝意。但是,近年來,由於羽毛供應不足,另外也有人指出:使用鷄毛不環保。因此,不能保證所有募捐者都能得到一根紅羽毛,有的給一個帶有紅羽毛標誌的黏貼作爲替代品,也十分溫馨可愛。

10月8日為「寒露」節氣,23日是「霜降」節氣。到了寒露,空氣變得清新,晴天也多了起來。進入霜降,早晚涼意加深,早上可看到山野塗上一層淡淡的霜彩。遠眺群山,會看到紅葉從無到有、由淡變濃,逐日變換著裝顔;近觀人群,會感到衣著更趨多樣,似乎在與群山爭艷。

秋涼之際,是讀書、旅遊、品嘗美味的好時光。 (Pixabay)

1964年10月10日,日本在東京舉辦了首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1966年將10月10日定為法定假日「體育日」,旨在普及體育,培養國民健康的身心。2000年開始,將該日改爲10月的第2個星期一。今年的體育日恰逢10月10日。因此,日本的教育機構,尤其是大學都會利用這個三連休舉辦體育運動會、校園慶典等相關活動。

每年10月14日是「鐵路日」。1872年10月14日,日本鐵路開通。舉行50年紀念慶典之後,日本鐵路省規定:從1922年開始,10月14日為「鐵路日」。這一天,全國鐵路系統要舉辦相關慶典活動,而對鐵路愛好者與旅遊愛好者來説,更是令他們格外愉悅的時節。因爲,這期間利用鐵路出行者,不但可購買一張任意乘坐的廉價通票,還可連用3天。

新米祭神  神嘗祭慶豐收

每年10月17日,為慶豐收,感謝神明的賞賜,要在伊勢神宮舉辦「神嘗祭」,作爲宮中祭祀活動之一。所謂「神嘗祭」,就是將天王陛下親自耕種的初次熟成的稻米奉獻給供奉在伊勢神宮中的天照大神,讓神先品嘗,並感謝神賜予的豐收。另外,在王宮中也要舉行相關儀式,由日本天王親自將新產稻米供奉在王宮內的三殿之一的賢所(另外兩個殿分別是皇靈殿、神殿),並對著伊勢神宮方向(在三重縣伊勢市,位於東京的西方)進行遙拜。與此同時,在伊勢市還要舉辦「神嘗奉祝祭」,全國各地也要舉辦相關祭祀以及傳統藝術表演等,以此分享收穫的喜悅與表達對神賜五穀豐登的感恩。

每年10月17日,在日本慶豐收感謝神明的賞賜,要舉辦「神嘗祭」。 (Pixabay)

10日,東京新宿區的放生寺舉辦了「放生會」,每年都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舉行。放生寺的「放生會」,先做法事,感謝平素享用的具有生命的食物,儀式完畢後象徵性地將魚放生到寺內的池塘裡。

放生會源於佛教戒律的「殺生戒」,本爲佛教的一種宗教儀式,旨在戒殺生。在日本,神道信仰頗受道教、佛教影響,融入了其一部分信仰,並成爲文化習俗。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在前世時就曾放生並講法,古代中國的天臺宗開創了這一宗教儀式,並傳入日本。據《日本書紀》載,天武天王5年(677年),天王曾下詔諸國,要求放生。其實,禁止殺生的風習早就有了,早在敏達天王7年(578年)就曾下令「六齋日」內禁止殺生,推古天王19年(611年)5月5日,聖德太子曾諫天王禁獵。如今,放生會的時間、內容等,每個寺院、神社皆不盡相同,其主旨卻殊途同歸。

神無月  神在月

如中國古代一樣,當今的日本依然保留著月份的雅稱,用於書信等。每個月份都有一個或幾個雅稱,10月的雅稱為「神無月」,意爲無神之月,神不在的月份。那麽,神不在位司職,究竟到何處去了呢?又幹什麽去了呢?

日本島根縣的出雲市一帶,古稱出雲國。在這裡,10月的古稱不叫「神無月」,而叫「神在月」。原來,這個月裡,日本全國各地八百萬神仙,都要匯集到出雲國開會、議事,因此就有了上述兩種稱謂。其實,所謂神無月、神在月,原本指黃曆10月,但日本近代啓用西曆以後,人們就習慣地將神無月與神在月從黃曆十月改爲西曆10月。

諸神議事的地點,是日本聞名遐邇的出雲大社。

日本島根出雲大社。(Shutterstock)

爲何要選擇在此議事?因爲這裡供奉的是「大國主大神」。如果説「天照大神」是上天的象徵,那麽大國主大神則是大地的主宰。並且,管轄各地的衆神,大多為大國主大神的子孫。因此,這些孩子們每年要回來一次,一是匯報各地情況,二來商議明年事宜。

那麽,諸神具體要商議何等事項呢?除了來年的天氣、農作物收成、釀酒等議題外,主要是協商人們的命運、婚姻等事宜。因此,出雲大社就成了「結緣」的發祥地,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全國各地祈求喜結良緣的善男信女們前來祭拜、許願。

這一個月裡,諸神的日程大致如下。10月1日為「送神日」,家家戶戶都要為當地出行的神仙供奉年糕和紅豆飯,以備旅途享用。10月10日,諸神到達出雲,因此,在出雲的「稲佐浜(稻佐濱)」海灘上,要舉行儀式,歡迎從海上到來的諸神,將他們請到出雲大社。10月11日至17日,諸神舉行會議,叫「神議」。其間,出雲大社要在議事的上宮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另外,在出雲大社內諸神下榻的19間廟舍裡,也都要連日舉行相關活動。10月18日,一些神仙開始離開出雲,返回各自國度,因此,要在出雲大社拜堂舉行「神等去出祭」,就是歡送諸神的儀式。10月26日,第二批神仙離開,叫「第二神等去出祭」,出雲大社也要舉辦相關祭祀活動。10月末,各地諸神紛紛歸來,各地叫「迎神」,家家戶戶都要在神龕上供上加有穀物的年糕湯。

出雲大社。(Shutterstock)

除出雲大社外,出雲及松江地區的一些神社也都在「神在月」期間舉行相關祭神活動。那麽,諸神不在位期間,誰來看守地方呢?據説,各地都有看守地方的留守神,最普遍的是惠比須神,還有諸如金毘羅神、竈神、道祖神等等,是他們執行這一任務。

在日本,傳説地震是棲身地下的一個大鮎魚興妖作怪所致。平時,大鮎魚被一塊鎮妖石鎮著,無法作怪,而當守護神出行時,大鮎魚便乘機興風作浪。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地震,都是在神無月裡。如此看來,代管的看守神能力還是有限的。

據《出雲大社》記載,出雲地區的人們在「神在祭」期間,人們都會謹慎齋戒,停止一切歌舞娛樂,悄然行事,連打掃庭院時都盡量不出聲響,以免打攪了諸神。

既然諸神都匯集於出雲商量命運、婚姻等人間大事,那麼在此期間也就不宜説媒相親,佐渡等很多地區至今仍保有這一習俗。而在北九州地區,甚至在諸神去出雲及歸來的當天,未婚男女要閉門不出,以免破了良緣。

以上的傳説、風俗習慣,在史書中可看到零碎、片段的記載,在今著《出雲大社》、《古代出雲事典》、《神道大辭典》等書籍中,有較爲詳細的記載。當然,關於「神無月」一詞的出處與釋義,也有其他多種説法。譬如,平安時代的有關記述稱,十月為國土及諸神之母「伊邪那美命」(伊邪那美神)的供養月,因而舉行祭祀等等。

眼下,實爲多事之秋,整個世界被躁動、恐懼、不確定所籠罩,很多人感到無力、無助、迷惘。然而,人們卻又能從日本文化中,看到幾分恬靜、閑逸,乃至超然。在人類文明日趨變異的當今,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卻依然能秉持傳統信仰,展現古風雅韻,著實令人欣慰。@*#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