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記憶的大山

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微笑著發現美好,那便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 ,

重陽節那天,原本想登高望遠,但因工作耽擱,沒時間出去。最後,只能透過窗戶,望了一會兒遠山。

這裡的山上全是高高大大的樹,與故鄉的風景不同。故鄉的山上沒有這麽高大的樹,多是些矮樹叢。上山下山沒有遮蔭的地方,經常熱得出一身汗。但我依然酷愛爬山,因為在山上經常會有驚喜。採到平時不多見的小花,摘到可口的野果,碰見可愛的小動物,對小孩子來說都是最美好的時刻。

有了小時候爬山的經歷,後來再爬山,總會下意識地與記憶中的大山比較。腳下的山與記憶中的山有哪些地方是一樣的,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每次發現相似之處,都會一陣興奮,好像那才是理想的大山該有的樣子。

有時候想,如果小時候最先見到的大山是另外的樣子,我對大山的判斷標準可能是另一套了。人的思維總是有先入為主的習慣,在孩童時期深深植入的印象,成了後來我們餘生中判斷一切所見所聞的基礎。這也許就是每個人都有偏見的緣由,我們很難完全放下心裡種下的掛念,不帶判斷地去接納新事物。

這次遙望遠山,對故鄉的思念格外重。適逢重陽這樣特殊的日子,心裡的感受不同尋常。已經多年沒有回到家鄉,電話裡聽說那裡的種種變化,我知道時過境遷,一切都不再是記憶中的畫面。即使真的回到記憶中的山上,風景肯定已經不同了。想到這裡,竟然微微感傷。

我隨而自問,明明眼前的風景絕好,我為什麽不用心欣賞?這裡的山高大威武,山上的樹木蔥蔥鬱鬱,小溪流水,鳥語花香。上天安排我在這麽美的地方工作生活,我應該感恩。

懷鄉、念舊,源自我們內心最初種下的印象。不知不覺中,那些印象成了塑造我們視角的觀念。如果我們放下記憶中的印象,以全新的眼光迎接一切,也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感悟。記憶中的大山自有獨特之處,但別處的大山也一樣。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微笑著發現美好,那便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了吧……@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開始,到唐朝成為官方節日,宋朝極盛,元朝多從本俗,明朝把清明列為「時享」,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著清明祭掃,懷遠追祖的傳統。
  • 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飛入王庭,因此派遣使者西行訪求神佛。東漢使者在大月氏遇到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取得佛像經卷,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用白馬馱回洛陽,漢明帝建白馬寺,由此佛法傳入中國。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後,佛陀的名號已被中原大眾所熟知。
  • 九九重陽節俗在中國起源非常早。為何登高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都成了重陽節俗?古典籍《西京雜記》載東漢…《續齊諧記》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曹丕獻菊、陶淵明東籬賞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陽故事。屈原〈遠遊〉探太虛重陽境不死之鄉,生命如何宜長宜久
  • 二十四節氣霜降由來有何民俗和俗諺?霜降內含中華文化,生命面對霜寒時情有什麼省悟?「風卷清雲盡,空天萬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罇酒,能使百秋亡。」唐元稹〈詠廿四氣詩 霜降…〉,上下看遍霜降時情:天空萬里霜降寒、風落疏林木歸山、鴻雁南渡思故鄉、豺狼獵獸藏冬糧、重陽賞菊酒一嶟。
  • 秋天到了,您在做甚麼?還在懷戀夏夜星空下的篝火晚會,還是在天氣漸涼的傍晚獨自「貼秋膘」?一年四時,天地自有四時好景予人。秋天可以清淡高遠,也可以紅黃紫綠,喜悅芬芳。翰墨瀟灑的名士詠之愛之,您也莫辜負了這秋景宜人。秋意漸濃,喚上親朋好友,去品賞那秋色萬般吧。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 田間小路的花開了,你可遲些歸來。表達了丈夫對妻子含蓄深沉的愛。語出蘇軾《陌上花‧序》。
  • 歡迎來到馨香雅句,我是雅蘭,今天和大家分享這一句詩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本來出自一位女子之口,而蘇軾卻為這句話專門填了一首詞,這背後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 二郎神的妹妹三聖母在凡間遇到書生,並結為夫婦。因為此舉違反天條,憤怒的二郎神將三聖母壓在了山下。三聖母的兒子寶蓮燈為解救母親,入山學道。藝成後用師父賜予的大斧劈開大山,救出了母親。
  • 仙山樓閣圖
    「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此詩是因九九「重陽節」而作的。黃曆九月九日從漢到魏晉已有重九登高的風俗。九九重陽為何被稱頌為嘉節?又為何有登高避疫的風俗?歷代又有哪些重陽節的風俗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