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唐詩】

【愛讀唐詩】唐詩排行第一名作 詩仙讚歎因它斂手

作者:踏雪飛鴻
愛讀唐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出自哪一首詩呢?為何能高居唐詩排行榜首?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9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從古至今一千多年來,持續得到讀者愛賞的唐詩作品中,高居排行榜首的是哪一首呢?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詩仙也非詩聖,不過倒是得到詩仙高度的推崇。本詩古意出自天真,氣勢來自超然;創意來自詩人生命境界的感悟,一變七律之法度,獨步千古一絕唱。

唐詩排行榜第一名

宋末元初的詩詞評論家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事實上,崔顥(約公元704年~754年)《黃鶴樓》不僅是唐人七律第一,同時也是唐詩中最受古今讀者青睞的一首,高居排行榜的第一名。[1] 一起來品賞: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白雲千載空悠悠。 (Pixabay)

白話詩吟:
得道成仙的古人,已經乘著黃鶴飛走了,此地只剩黃鶴樓矗立在長江邊上。
黃鶴一去不再回,白雲悠悠來去千載,等不回乘鶴西去的仙人。
從黃鶴樓隔江俯瞰對面漢水邊,晴空映照下,川邊的漢陽樹歷歷分明,川心的鸚鵡洲上芳草萋萋。
長日就要西下,暮色就要來臨,放眼瞭望,故鄉何在?江上煙波起霧靄,迷了津渡讓人更犯愁。

崔顥與絕代佳作《黃鶴樓》

元代夏永 黃鶴樓圖(公有領域)

崔顥是唐朝開元十一年進士,汴州人,開元、天寶年間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人都以詩名聞世。他雖有文才但仕途坎坷,開元年中在朝任尚書司勛員外郎,開元後期入河東軍幕府,一窺塞垣,邊塞詩慷慨豪邁。天寶十三年卒,卒年約五十歲。按《唐才子傳》,崔顥「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敘述崔顥的詩,從少壯到老壯經歷脫胎換骨的轉變。他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深切,留下《黃鶴樓》七言律詩,成了絕代佳作。

李白遊黃鶴樓時,看到了崔顥題詩,氣度磅薄,慨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斂手而去。旁邊有一遊僧目睹此一情景,詠「酒逢知己,藝壓當行」(《升庵詩話》 ),一讚一嘆,真是貼切道出真情時境。之後李白遊金陵(南京)鳳凰臺(西元747年),得機會題詩《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詩遙相呼應,成了流傳千年的詩話。

《黃鶴樓》千載獨步的境界

昔人已乘黃鶴去。 (Pixabay)

崔顥《黃鶴樓》絕唱把黃鶴樓的江山絕景推上高峰。開篇一句「昔人已乘黃鶴去」,仙蹤渺渺,脫俗絕塵;尾聯「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綰繫亙古的生命鄉愁,引得來者代代追仰,低迴千年!

《黃鶴樓》的前三句,一連道了三次「黃鶴樓」,重複詞語,本當是作詩敗筆,更何況同一詞三連環,豈不是大敗筆?然而,崔顥轉敗筆為奇句,「氣格高迥,渾若天成」(《唐詩鏡》),「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印象深刻讀者心海。

本詩是「律法之最變者」(《唐七律選》),也就是七言律詩最出奇的變體,前四句沒有對仗,信筆抒寫「雄渾傲岸,全以氣勝」(《增訂唐詩摘鈔》)。詩人將昔人在黃鶴樓得道成仙的典故拈來,宛若古詩的敘事,娓娓道來,妙在一氣渾然,格調高遠,意境超然,「氣格音調,千載獨步」(《批點唐詩正聲》)。

古意出自天真,氣勢來自超然;創意來自詩人生命境界的感悟,自然泉湧汩汩而出。

直率的格調、超然的感悟使得《黃鶴樓》一詩飄然不群:「七律能一氣旋轉者,五律已難,七律尤難,大曆以後,能手無多。崔詩飄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處在格高而意超也。」(《詩境淺說》)

此詩神氣縱逸,結語二句蒼然渾重,蘊含無窮的天機,綰結全詩旨意。生命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此生只是剎那的逗留,天地僅是生命的旅店,如何才能回到生命之初最純真的故鄉?這是億萬年來,人們共同的追尋。崔顥《黃鶴樓》萬古繫一心,歷代之人讚賞此詩為「千秋第一絕唱」誠不過譽。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Pixabay)

黃鶴樓追跡

長江一水東流通海,由北岸的夏口對望,由西向東群山羅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山山蜿蜒連成一線,山水交會,宛然似一巨龍臥波的形貌。黃鶴樓恰恰座落在巨龍的腰部。那氣勢有如仙鶴騎龍欲飛的絕景!

黃鶴樓最初興建於三國時期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逐鹿時代,漢水下游入長江的夏口(也叫魯口,漢水下游古稱夏水),控接湘川兩地,是個兵家必爭的水陸攻防要地,也是劍指東吳的關鍵要害。黃武二年,孫權在夏口對岸的江夏城屯兵鎮守,城西臨長江,他就在西南角的黃鵠磯上建造瞭望戍守樓,名喚黃鶴樓(在今之武昌城西南)。

黃鶴樓建在城臺上,綠蔭相襯,中央主樓翼角嶙峋,氣勢雄渾,下層為配樓,主樓、配樓錯落有致,有穿廊連通。從黃鶴樓上遠眺,雲氣蒸騰,煙波浩渺;長江左岸、漢水的右岸的漢陽一帶,盡入眼簾。

古代的黃鶴樓是建在城臺上的三層建築,高九丈二尺,加銅頂七尺,成九九之數。「九」是中國哲學中的極數,九九隱喻「久久」、至尊的意義,加冠黃鶴樓「江山第一樓」的精神內涵。黃鶴樓的文化精神層次,領先天下名樓,而崔顥在此樓留下氣勢雄渾、意境悠遠的《黃鶴樓》詩,與「天下絕景」相得益彰,博得「千古絕唱」之名,係巧合呢?亦或是渾然天成呢?

此為《黃鶴樓圖》,元代夏永繪。(公有領域)

黃鶴樓仙蹤

黃鶴樓是個仙蹟勝地,古來留下著名的修道成仙的傳說。唐代詩人,譜出熱切尋求返本歸真之道的生命群像,崔顥的《黃鶴樓》詩也直點其中玄機。「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一開篇就展打開古人修道成仙的神傳文化。

黃鶴樓連結的修道成仙之歷史典故非常豐富。陸游《入蜀記》記載,傳說蜀漢的大將軍費禕在黃鶴樓升天。《南齊書‧志第七 州郡下》記載,修道成仙的子安曾經乘黃鶴經過樓的上方。傳說中國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在黃鶴樓傳道、修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說呂洞賓「登黃鶴樓,以五月二十日午刻昇天而去」。《報應錄》中也記載了一則仙人駕黃鶴升天的傳奇故事。這些傳說讓黃鶴樓博得成仙聖地的盛名。

呂洞賓可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仙人。圖:明 顧繡八仙慶壽掛屏 呂洞賓 軸。(公有領域)

小語

崔顥《黃鶴樓》詩,映帶歷代種種修道成仙的傳奇,散發超然出塵的輝光。中華文化中的修道精神傳統悠悠長長,在歷史詩篇中沈澱,溶入化入中華兒女的血脈靈魂中。《黃鶴樓》一詩求索回歸生命真鄉之道,情真意切,讓代代人千百年來吟詠不絕,古今默會,千古永續,心意相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註釋[1]《黃鶴樓》是收入古今選本、受到歷代評點、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網路連結等的總合次數最多的一首詩。排行參見《必讀唐詩100大》(王兆鵬等著,臺北:聯經,2014年版)。
@*#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