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住、壞、滅」的歷史觀看文明與藝術的關係(上)

作者:周怡秀
希臘克里特島米諾安古文明出土的精美壁畫。(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3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藝術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著當代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藝術也在感染著世人,影響著社會風氣。

宇宙中,有一個「成、住、壞、滅」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形成到發展成熟、維持、進入衰敗,最終毀滅的過程。

大至整個天體、星系,小至肉體細胞,從生命到物質,包括人類的歷史上每一次帝國的起落、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都在這個規律中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在這些文明的興替中,人類的藝術也歷經無數次的發展和衰敗。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前進,從技術的不成熟到成熟,從粗糙生硬發展到精緻完美;但也隨著文明的衰敗而沒落。

收藏於梵蒂岡望樓(麗景庭)的阿波羅雕像。(公有領域)

遠古文明

誰也不知道,人類的藝術始自何時。但是在我們認為民智未開的遠古時期,卻已經發現許多掌握了技術、具有巧思的文物遺跡。它們形形色色、品質不一,有像是原始工具打造的粗拙的器物,也有追求精緻美感的高度文明遺產;更有形像怪異,甚至接近於現代抽象風格的文物。而這些文物卻沒有年代上必然的邏輯關係。

事實上,許多古代遺跡可能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線索,特別是一些盛極一時,卻又在一夕之間突然消失的文明。

在西方古希臘,克里特島上的米諾安人建立了繁榮興盛的海上強權,尤以最後的米諾斯王朝達到頂點,愛琴海諸國都得向它納貢稱臣。然而,這個霸權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桑托林火山爆發時被完全摧毀了。曾經華麗的王宮廢墟中留下了精美的壁畫和器物,卻也留下了濫殺無辜、以活人祭祀的證據。

繼之而起的邁錫尼人擁有大量的黃金財寶、大批軍隊和武器;許多器物的文飾都以戰爭為題材。然而這個好戰的強權也在西元前十二世紀末突然結束,所有的王宮和城鎮都遭毀棄。自此上古希臘進入了持續數百年的「黑暗時代」。人口驟減,文物貧乏,各項技藝也失傳了。

希臘克里特島米諾安古文明出土的精美壁畫。(Shutterstock)
希臘克里特島上的邁諾安建築遺跡。(Shutterstock)

希臘美學精神是古典藝術的來源

我們熟知的希臘文化,就是從上一期文明的廢墟中發展起來的。初期從陶器上單調的幾何圖形,發展到線條流暢、造形優美生動的彩繪;在建築方面出現了恢弘莊嚴的神殿;而雕塑也從早期的生硬呆板逐漸成熟到逼真完美。

座落在德爾非的阿波羅神殿,牆上昭示著四大準則﹕「至美即至公、遵守分限、毋驕縱、毋過度」。希臘人的審美意識就建立在這個公正均衡、理性節制的基礎上。

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執掌著光明、真理、音樂與藝術;他與繆斯女神們居住在奧林帕斯山,代表著藝術的聖殿與最高典範。希臘藝術中均衡、諧和、高雅、莊重、平和、內斂等盡善盡美的品質盡在其中,也是後世西方藝術所尊奉的「古典精神」。與之相對的是酒神戴奧尼索斯,代表著恍惚、激情、放縱、不規範、破壞一切規則的混亂之神。這種性質在藝術表現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希臘雕塑的「古典精神」大約在西元前五世紀中開始,是希臘藝術進入成熟完美的時期,也是希臘文化、智識發展的高峰,號稱「希臘的黃金時代」。此時作品展現了人體的理想比例、準確的結構、完美的均衡感;而且除了外在的美感,這些雕像更流露出一種平靜、超然,高貴,深邃而雋永的內在精神。

然而,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在古希臘擁有發達文明的同時,人們生活也逐漸奢侈靡爛,道德淪喪。從一些藝術文物中毫不掩飾的淫穢題材可見一斑。

在伯羅奔尼薩戰爭期間,雅典城中突然爆發瘟疫,造成半數以上的居民和四分之一的士兵死亡,連政治領袖伯里克利也難逃一劫。此後雅典社會結構崩潰,盜竊、謀殺和搶劫橫行;雅典文明再難恢復。

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後,進入到希臘化時期 (西元前323—前146年),此時雕像題材逐漸走向現實化、生活化,對人物的七情六慾也開始著墨,作品更具有人性。亞歷山大在東征西討同時,也把希臘藝術傳播到各地,對世界產生了更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藝術中見證羅馬帝國的興衰

西元前146年,羅馬人將希臘納入版圖,並且承襲了希臘藝術;不但模仿希臘作品,並重用希臘藝術家。

在建築上羅馬人成就輝煌,他們一方面改良希臘建築中的元素(如柱式),一方面發展出羅馬特色的拱形結構建築。在帝國盛期,建築多用以宣揚國威、表彰功績等;於是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廣場和神廟都一一出現;公共設施如劇場、競技場與浴場等也逐漸趨於宏大與豪華。

務實的羅馬人原本在雕像方面就具備了逼真寫實的傳統,後來也吸收了希臘藝術的理想化特質,出現了許多真實而動人的傑作。在用於建築裝飾的繪畫上,也自然地運用了透視法和明暗法,一些壁畫甚至具有自然主義及浪漫主義的氣氛。

同樣的,羅馬帝國在建立強權後,驕縱淫逸的風氣也越來越盛。從被火山灰覆蓋摧毀的龐貝城內可見到當時人沉溺酒色的證據,妓院牆上不堪入目的春宮畫隨處可見。競技場上經常上演著血腥的格鬥和廝殺,甚至將手無寸鐵的基督徒趕到場內任由猛獸吞食。這種罪惡,羅馬民眾習以為常,視為刺激的娛樂項目之一。

從西元165年到266年,強盛的羅馬帝國在百年中發生了五次大鼠疫,死者累累,經濟一片蕭條。西元五世紀,野蠻民族入侵羅馬,這輝煌的帝國就在瘟疫和戰亂中結束。即使在東方倖存的東羅馬帝國,也在西元541年到591年期間,發生數次瘟疫,直至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歐洲文明再次進入黑暗時期﹕文物被大量破壞、藝術家凋零,技藝失傳。這是歷史上「成、住、壞、滅」規律的又一次見證。

希臘化時代的勞孔群像──呈現更為人性的情感表達。(shutterstock)

——轉載自《藝談ARTIUM》https://artium.co/zh-hant/node/63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位在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西坡,靠近希臘中部古城斯泰里斯衛城(Acropolis of Steiris)。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可說是十一世紀拜占庭建築的瑰寶,公認是希臘拜占庭藝術第二個黃金時代(或稱中世紀拜占庭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典範。
  • 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Castle ,又譯玫瑰宮)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是為了休憩而建造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這座城堡不但擁有精緻的建築特色,其悠久的歷史長達400年,還一度是丹麥王室的住所。
  • 《歲朝圖》是在新年元日賞玩的圖畫。它契合時節,又喜慶風雅,從宋代開始深受眾家士子喜愛,就此一代一代流行開來。歷代都留下許多精品的「歲朝圖」「歲朝清供圖」。立意清朗,內蘊高雅,為一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年增添無限韻味和祥瑞象徵!
  • 白廳宮(the Whitehall Palace)在1698年不幸遭祝融焚毀,唯一倖免於難的是建築群裡最具藝術與代表性的建築──「國宴廳」(the Whitehall Banqueting House)。國宴廳於1622年完工時,白廳宮作為英格蘭的主要王室住所已近一世紀之久,白廳宮有一千五百多個房間,是英格蘭規模最大的世俗建築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