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15)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烏切洛油畫《林中狩獵》(Hunt in the Forest),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32
【字號】    

(接前文

在這篇傳記的最後,我應該作些論述,以顯示這位可敬的藝術家曾如何辛勞、刻苦且勤勉地探求藝術,尤望對其他畫家有所助益,使他們能學會避開拉斐爾憑藉智慧與天才得以擺脫的那些羈絆。

我還須補充一點:每個人都應該滿足於做自己天生喜好的工作,而不是為了仿效他人而力圖涉足缺乏天分的領域;否則就會徒勞無功,時常還為之蒙羞,得不償失。

此外,在足夠努力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應僅只是為了超越那些天賦異禀或蒙神恩賜在藝術領域締造奇蹟之人,而太過孜孜以求;因為,不適合做特定事情的人,無論其怎麼努力,也達不到別人水到渠成輕鬆達到的目標。

在前輩藝術家中,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註1)就是一例。他為了提高畫藝而奮力突破自身極限,結果卻只是退步。當今時代,就在不久以前,雅各布‧達‧蓬托莫(Jacopo da Pontormo,註2)也是這樣,許多其他人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就像我前面闡述、後面還將談及的那樣。之所以如此,或許是上天在廣施恩惠之時,要讓每個人都能為得到的那一份感到知足。

烏切洛油畫《林中狩獵》(Hunt in the Forest),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討論這些藝術問題的篇幅或許太長了,言歸正傳,還是談拉斐爾的生平。他與畢別納的紅衣主教貝納爾多‧迪維齊奧(Bernardo Divizio,註3)友情深厚,後者多年來一直懇勸拉斐爾娶妻成家,妻子由他來物色;拉斐爾雖然沒有直接拒絕,還是將此事擱置,稱他想再等三四年。

拉斐爾,《畢別納紅衣主教像》(Portrait of Cardinal Bibbiena),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這個期限在拉斐爾毫無準備之下到來了,紅衣主教提起了他當初的承諾。拉斐爾感到自己身負義務,作為有禮有節之人,他不會違背諾言,於是同意接納紅衣主教的侄女為妻。由於對這樣的糾纏一直心感不悅,他繼續拖延,乃至又過去許多個月,婚事還是沒有辦成。

但他這樣做並非出於不光彩的動機,因為他已經為教廷效力那麼多年,且教宗良十世還欠他一大筆錢;先前有人暗示過他,當他所裝飾的大廳完工後,教宗為犒賞他的辛勞與才幹,打算賜他一頂紅帽子(註4),教宗早先已決定冊封一大批新的紅衣主教,其中一些人的功績並不及拉斐爾。

與此同時,拉斐爾隱祕地追求著愛情,繼續為毫無節制的肉體之歡分心;一次,他碰巧比平時更加無度,回家時發著高燒。醫生們以為他自己發燒起來了,加上沒聽到他承認自己放縱過度,也就輕率地給他放血,致使他更加虛弱,感覺自己在下墜;其實他更需要補品。

於是,他立下遺囑:首先,作為一名好的基督徒,他給情人留下可以體面生活的財產,然後將她送走。接著,他把財產分給弟子:他一直寵愛的朱利奧‧羅曼諾(Giulio Romano),佛羅倫薩人喬凡尼‧弗朗切斯科(Giovanni Francesco,人稱Il Fattore),還有烏爾比諾的一位神父,是他的親眷,我不知其名。

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所作朱利奧‧羅曼諾肖像(Portrait of Giulio Romano)。(公有領域)

隨後他授意用部分財產購買新磚石,用以修復圓殿聖母教堂(S. Maria Ritonda,註5)一座古老的禮拜堂,並在教堂內建造一座祭壇,立一尊大理石雕刻的聖母像,拉斐爾將此教堂選作他的葬身之地。其餘財產全部留給朱利奧和喬凡尼‧弗朗切斯科,他指定當時教宗的聖俸審查官(Datary)巴爾達薩雷‧達‧佩西亞(Baldassarre da Pescia)先生做他的遺囑執行人。

臨終之際,他作了懺悔,在生日這天(註6)——耶穌受難日走完了人生的歷程,享年37歲。我們相信,正如他用才華美化這世界,他的靈魂也為天堂增輝。

他的遺體停放在他生前工作過的大廳,頭頂放置著他為紅衣主教德‧美第奇創作的那幅「變容圖」;活生生的畫作與死屍形成強烈反差,所有人見之都悲痛不已。為紀念拉斐爾的離去,紅衣主教將畫作安放於蒙托里奧聖彼得堂的高祭壇上;畫中人物姿態無不超妙非凡,使之一直倍受景仰。

拉斐爾的遺體得到了榮耀的安葬——那是他高貴的精神所應得,參加葬禮的藝壇同行無不悲傷哭泣,一路跟隨至墓地。他的逝世也為整個教廷帶來巨大的悲慟,首先因為他長期擔任過侍從官(Groom of the Chamber),同時也因他深得教宗厚愛,後者聞知噩耗,為之痛哭流涕。(待續)

譯者註:
【註1】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1475年),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初期意大利畫家,作品融合了晚期哥德式和透視法。
【註2】雅科波‧達‧蓬托莫(Jacopo da Pontormo,1494─1557年),意大利風格主義(Mannerism,亦稱矯飾主義)繪畫先驅。
【註3】亦作Dovizi。
【註4】主教帽,紅衣主教(樞機主教)的帽子,俗稱紅帽子。
【註5】即羅馬萬神廟,建於公元前27年,609年更名「聖母與殉道者教堂」,俗稱聖母圓殿教堂,文藝復興以來安葬了拉斐爾、安尼巴萊‧卡拉奇等名人。
【註6】拉斐爾1520年4月6日逝於羅馬。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可能盡述這位藝術家作品中每一最微小的細節——它們縱然無聲,卻彷彿能開口講話:就說畫作下方的底座,上面繪有教會庇護者和捐助者們的眾多形象,每個人物兩側各有一人,合圍成邊框。一切都彰顯著精神、情感與思想,色彩如此協調,可謂盡善盡美。房間的天頂出自他的老師皮耶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的手筆,出於對藝術啟蒙恩師的回憶與愛戴,拉斐爾不願破壞它。
  • 密友阿戈斯蒂諾‧基吉(Agostino Chigi)委託拉斐爾為府邸的第一敞廊作畫。拉斐爾為這項創作繪製了所有草圖,並親手為壁畫中的許多人物著色。
  • 拉斐爾為紅衣主教科羅納(Colonna)在畫布上畫了一幅聖約翰像,其優美讓主教珍愛備至。但碰巧主教生了一場大病,治癒他的醫生雅科波‧達‧卡皮(Jacopo da Carpi)向他索要此畫作為贈禮;他對雅科波深懷感激,為了滿足其願望而割愛相贈。此畫現歸佛羅倫薩的弗朗西斯科‧貝寧坦迪(Francesco Benintendi)所有。
  • 拉斐爾卻不是這樣,儘管舉步維艱,但為了學習米開朗基羅的畫風,他從頭腦中清除了皮埃特羅的樣式,徹底擺脫了後者的風格,從大師再次變身弟子。已是成年人的他硬著頭皮研習,短短幾個月,就掌握了在學東西最快的稚嫩年紀也要耗費多年才能掌握的東西。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