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斤地瓜——冬之記憶

作者:昶昶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8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地瓜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而在1960年,地瓜卻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那年秋天開始,農村的饑荒蔓延到城市,糧食定量一減再減,細糧越來越少,副食品減得更多,每人每月2兩豬肉,2兩花生油。按票證供應的東西根本不夠吃。飢餓逼得人們到處找吃的,海裡的海菜,山上的野菜,凡能想到的都吃光了,甚至人行道旁的槐樹葉都被擼光了。(槐樹葉用水焯過,可以做菜蛋或是摻上麵粉做粘粥喝,不過槐樹葉有毒,吃了腫臉。)

那個時代同現在對比全都顛倒來看:割肉要肥的;吃糧要細的;用不著計劃生育,婦女大都不生孩子;減肥?笑話,人人符合三圍標準,只少不多,「胖子」也有,不過那是缺乏營養造成的浮腫。

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三十來塊錢,黑市賣的糧票要五六塊錢一斤。我兄妹五人,我是老大,正在上高中。父親雖然沒給黨提意見,卻也被劃成不說話的右派,工資減到21元,他下放到濰坊種豬場勞動,捎回來的工資寥寥無幾。母親沒有工作,家裡的生活可想而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家裡能賣的全賣了,但是也換不來多少吃的。

我當時在青島九中上學,每天餓肚子,體育課停了,課間操沒人去做。包括我在內有一半多同學得了浮腫,腿上一按一個大窩子。

教三角的安老師瘦瘦的,有些弱不禁風的樣子,他從來都是很敬業的,這天講了半節課,有氣無力地說:「同學們自己看書吧!」然後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等著下課。教化學的劉老師在課堂上伸著雞皮樣瘦長的脖子說:「同學們,記住羰基,倒過來就是雞湯!」許多年過去了,羰基的分子式早忘光了,劉老師也做古,但是這雞湯真正是難忘。

那時已經有了自由市場,雖然時不時還要被取締,或許法不治眾,市場還是蓬勃發展了。我每天上學都要路過市場三路自由市場:市場上有人手拿著雪白大饅頭叫賣:「1塊錢一個!」;還有人賣槓子頭火燒:「一塊五,便宜了!」;有人賣花生米:1塊錢8粒;有人賣曬乾了的地瓜葉:4塊錢一斤;還有人賣農村人吃剩的地瓜皮,好像是5塊錢一斤。

路頭一個穿著乾淨的老太太,她端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擺著一個老式的食盒,透過食盒玻璃蓋,可以看到裡面有醬好的兔子腿和兔子頭,似乎肉的香氣會透過玻璃散發出來,讓我垂涎欲滴。每每走到這裡總是多看幾眼,在這個食盒前面幾乎「流連忘返」。

有一次我鼓起勇氣,怯怯地問老太太:「兔子頭多少錢?」兔子腿肯定很貴,我連問的奢望都沒有。

老太太沒有嫌棄我這個孩子買不起,她操上海口音的青島話,和顏悅色地回答我:「1塊錢1隻,我自己醬的,很好吃呀!」

「嗷,我回家問問!」我知道買不起,紅著臉趕快走開了!

自由市場還有一個殘酷血腥的景象,那就是乞丐。不清楚這些乞丐從哪裡來,不但瘦弱,衣不遮體,而總是鮮血淋漓,滿臉滿身傷痕累累,污穢不堪,已經是人鬼難分的模樣了!那時人人都餓肚子,沒人去救濟乞丐。這些乞丐只能抽空在別人不防備時去搶吃的,尤其是市場上賣熟食的,常常受到乞丐的襲擊。乞丐搶到吃的,立即受到凶狠的拳打腳踢,被打到滿是灰塵的地面,只是把搶到的食物拚命往嘴裡填,很快就把搶到的「消滅」了,那些打人凶漢無可奈何,罵罵咧咧只能再踹上幾腳。那時我年小,只是感覺這些乞丐既可憐又令人恐怖,而對那些打人的商販很不以為然:「搶就搶了吧,他也是餓得沒辦法,打這些死亡線邊緣上的人是非常殘酷的事!」現在想起來,這些可憐的乞丐已經被飢餓折磨到了只剩下生物本能的地步了!

其實我比那些乞丐也好不了多少,每天24小時無時無刻不被飢餓纏繞。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有個「寶葫蘆」或是「阿拉丁」神燈之類的寶物,第一願望就是要吃一頓飽飯。

父親的朋友高大爺在濰坊,聽說那裡可以捯(方言)地瓜,所謂捯地瓜,是在收完地瓜的地裡挖農民漏刨的地瓜。我曠了一週課和弟弟去濰坊捯地瓜。我們每天清晨扛著鐵杴,讓房東的孩子帶領我們去捯地瓜。捯地瓜的人很多,有農民也有城裡人。地開始上凍,挖起來很費勁,其實真正漏刨的地瓜並不多,大部分挖到是小姆指粗的地瓜根,偶爾有也是小地瓜。中午餓了找大一點的地瓜往身上蹭一蹭,也不管髒不髒、有沒有土,生啃了就是午飯。晚上我和弟弟回去,高大爺幫著把地瓜根切成片煮熟,這是我和弟弟的晚飯。然後在人家放東西的小倉庫睡一夜,第二天再去捯地瓜。一週下來成績不小,給家裡省了飯,又刨了一麵布袋小地瓜帶回青島。當時父親在濰坊種豬場下放勞動,臨走我倆去看父親。父親從食堂打了拾斤熟地瓜,我們倆風捲殘雲,直吃得彎不下腰。拾斤地瓜全部吃光了,這真正是現實生活中的寶葫蘆、阿拉丁神燈。父親看我們吃這麼多吃了一驚,其實父親也吃不飽,這是從他肚子裡省出來的。

事隔半個多世紀,父親也已做古,直到今天每次吃地瓜就想起那拾斤地瓜,這是我一生中地瓜吃得最多的一次,也是永誌不忘的一次,我想這些經歷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理解的,聽說大陸又要大辦供銷社了,惟願當年這些殘酷的現實不要重演!願老父的在天之靈安息吧!@#◇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 什麼是四聯體格式(tetractys)呢?「四聯體格式」是現代英國詩人雷‧斯特賓(Ray Stebbing)發明的一種詩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個音節組成。
  • 這是我父親日記裡的文字 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 多年以後 我看著淚流不止 我的父親已經老得 像一個影子
  • 剛開始,經常是在半路上,新一就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口水都會流出來。慢慢等他大一點,他會拉著我的手,自己走幾步。再大起來,他就喊著廣告詞,變換著起步、正步、踏步,有力地甩著胳膊,走在我的前面。 我們欣賞龍山路華燈初上的夜景,路人也欣賞著我們這一對母子。
  • 朔風吹。1968年底,一輛「躍進」卡車把我們一批知青載到了南匯東海農場老九隊的海邊。 中港一帶的護塘東堤腳泥灘上,已經紮起了兩排蘆席為牆,稻草復頂的草棚,一排十間, 每間五張上下舖的雙人鐵床,住八個人,另一空床,上鋪堆放箱子行李,下舖放些面盆之類。
  • 兒時就經常老人們念叨: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時光已到了三九,北方的冬天也到了最冷的季節。兒時的記憶裡這季節是滴水成冰,是我和小夥伴們穿著厚厚的棉衣到冰湖上快樂的去滑冰的季節。而現在的天氣卻出奇的暖和,反常的令人驚奇、咋舌。
  • 我的媽媽有10個兄姐,她是老么,從小備受外婆與姐姐(4個姐姐)的疼愛。她的個性跟其他老太太不同,她本性是機靈古怪的,喜愛捉弄別人的小朋友,她最喜歡kitty貓,喜歡狗狗小動物。她早年從事美髮業,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薰陶,所以她對美感有著特殊的見解,服裝打扮都走一點可愛風,又不失體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