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七五三童年禮儀 畢生教化

作者:脩實
女孩到了7歲,要舉行穿與大人相同和服的儀式,通過這一儀式,承認孩子已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爲能力的人。(Shutterstock)
女孩到了7歲,要舉行穿與大人相同和服的儀式,通過這一儀式,承認孩子已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48
【字號】    
   標籤: tags: , ,

日本是個重視傳統、崇禮尚儀的國度,人們常用「冠婚葬祭」來説明人生中的四件大事:成人禮、婚禮、葬禮、祭祀先祖之禮。「冠婚葬祭」是大多數日本人一生中所必須經歷的儀式,人人都要循規守禮。除此之外,日本還有許多其它傳統風俗禮儀,也都要恪守,譬如「七五三」禮。

「七五三」起源

依照傳統習俗,日本男孩虛歲3歲和5歲,女孩虛歲3歲和7歲時,要去參拜神社,感謝神保祐自己健康成長,祈求未來幸福長壽。這是日本人一生所要經歷的第一個儀式,也是幼兒成長期最為重要的禮儀。因為是在孩童3、5、7歲時舉行,故簡稱「七五三」。

「七五三」的正日,本為11月15日,但如今已不限於當日,進入11月後,就會看到很多父母帶著身著和服的孩子,前去神社參拜。「七五三」原本為黃曆11月15日舉行,明治曆法改革後,也就沿用了舊習,轉為西曆11月15日。

日本進入11月後,就會看到很多父母帶著身著和服的孩子,前去神社參拜,行「七五三」之禮。(Shutterstock)

昔日,之所以定為該日,是因為黃曆15日為二十八宿的鬼宿日,鬼不出沒,萬事大吉。并且,11月為秋後謝神之月,乘著15日的滿月,一則感謝天賜豐收,二則藉此感謝並祈求神明加護孩子健康成長。

關於該習俗的起源,衆説不一,但一般認為始於平安時代。當時,該儀式只在王宮中和公家等貴族階層中舉行,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習俗漸次擴大至武士階層。江戶時代以後,隨著庶民階層地位的提高,又擴大至社會各個階層。至大正年間,隨著文化的普及,開始在全國各階層普及開來,並漸次成為日本全體國民共同而固定的文化習俗。

「七五三」禮之三儀

傳統的「七五三」禮儀中,有三個重要儀式:「蓄髮之儀」、「著和服之儀」、「繫腰帶之儀」。

平安時代,孩子出生後至3歲期間,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剃光頭。而舉行過「七五三」儀式後,孩子們就開始留頭髮,故稱「蓄髮之儀」。儀式内容是:把棉製的白髮放在孩子頭上,再往頭頂撒上白粉,並用梳子向左右梳理,寓意直到白髮之年依然健康長壽。

男孩到了5歲,要舉行穿和服褲裙的儀式,這就是「著和服之儀」。11月15日當天,給孩子穿上褲裙,並讓其站在圍棋盤上,面向吉利方向,寓意統攬天下、萬事吉祥。

女孩到了7歲,要舉行穿與大人相同和服的儀式,這就是「繫腰帶之儀」(也稱解帶之儀)。所謂「解帶」,就是將昔日衣服上的繫帶解開,穿上正式和服,與成人一樣繫上寬大腰帶。按傳統習俗,給女孩穿上由姥姥家製作的和服後,再讓孩子自己繫腰帶。通過這一儀式,承認孩子已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

日本女孩到了7歲,要穿上和服,舉行「繫腰帶之儀」,表示女孩具有獨立行為能力了。(Shutterstock)

舉行「七五三」儀式時,男孩的正式裝束為上穿印有家徽的短褂和服,下穿裙褲。3歲的女孩穿不束帶的和服,7歲女孩則要穿與成人相同的和服,繫上腰帶。

如上所述,「七五三」相關的儀式,男孩是3歲和5歲,女孩則是3歲和7歲。過去,一般是在虛歲時舉行,但現在大多以周歲為準。舉行「七五三」儀式時,一般要邀請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並設宴款待,舉家慶賀。

吃千歳糖 祈千歲壽

「千歳飴」,是「七五三」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孩子們當日心怡之事,一般是在參拜寺院、神社登記或儀式過後,由寺院、神社贈予。

「千歳飴」為棒形,長者近1米,粗14毫米左右,紅白兩色,或是一體兩色相間。千歳糖,寄托著對孩子美好未來的祝願,希望孩子長壽、堅韌。因此,千歳糖都做得較粘而長。在日本文化中,紅與白被視為吉祥色,故用此二色。由於糖很長,一般是掰開後一家人分享。在掰糖時,全家人要發願祝孩子健康長壽。

當然,糖的包裝袋上也要印上吉祥物和吉祥字。如鶴、龜、壽、松、竹、梅等。鶴與龜是長壽的象徵,壽字代表長壽、福祿、慶賀,松竹梅則象徵長生、多子多孫、旺盛的生命力與高潔的品格等。

另外,「千歳飴」還是冬季的季語(俳句等詩歌及書信中用來描述季節的詞語),如石塚友二(1906~1986年)那首有名的俳句「千歲糖,長又長,賽過和服袖。」則從一個側面有趣而簡潔地描述了這一文化特徵。

舉行「七五三」儀式時,男孩穿印有家徽的短褂和服,下穿裙褲,7歲女孩穿上和服,繫上腰帶。(Shutterstock)

今日,慶祝「七五三」的大致内容為:舉行相關儀式;大人、孩子都穿上漂亮而莊重的和服前去寺院、神社參拜、祈禱;照一張全家福留念;設宴招待祖父母等親屬。祝賀孩子「七五三」時,祖父母等親戚會給孩子紅包,一般親屬為5千至1萬日元,祖父母為1萬至3萬日元。

為何要在7、5、3歲時舉行相關儀式呢?通常的説法是:這三個數字皆被視為吉利的陽數,會帶來幸福、吉祥、長壽。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或許與中國的「洛書」(九宮圖)有關。即:「洛書」中段的數字排列從西至東為7、5、3,皆為陽數,其和為15。

古時,日本有「七歲之前為神童」的説法,即7歲之前的孩子,是神的孩子。這該有兩層含義:一是7歲前的孩子神魂尚不安定,且易早亡;二是7歲前的孩子天真、單純,帶有較多先天神性。舉行完「七五三」禮後,孩子將從神子轉為人兒,從幼兒過渡為少年少女。昔日,在寺院、神社舉行完「入族」儀式後,便正式承認為人之子,家庭之一員。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七五三」是日本人經歷的第一道禮儀,也是第一次具社會性的規約與教化。通過這一儀式,讓孩子懂得何為禮,並尊禮從制,依禮做人、處世。

在日本,進入11月,人們會看到身著傳統和服的孩子陡然增多。看他們的姿容與神態,大有隔世之感,仿佛瞬間回到了民風淳樸的古代。而大多中國人看到此情景時,臉上會自然流露出一絲微笑與欣羡,或許還會想到:如果中國的傳統文化沒被劫持、沒被破壞的話,中國人也一定會這樣重視傳統、遵守禮制規範的。@*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