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良心——隆美爾元帥

作者:仰岳
1942年的隆美爾。(德國聯邦檔案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8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隆美爾元帥,是二戰時期德軍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也是極少數受到同盟國陣營尊敬的將領。他雖然效忠希特勒,但卻從未加入納粹黨,並且多次抗命,拒絕執行希特勒的屠殺令。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評價隆美爾:「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一次大戰 大展軍事長才

艾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於1891年11月15日出生在德國南部,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他自幼在簡樸、務實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年輕時的隆美爾原想當一名工程師,但在父親的鼓勵下,他選擇了從軍之途。1910年7月,隆美爾加入符騰堡(Württemberg)步兵第124團,在基層任職。

1915年9月,阿貢涅森林內準備向法軍壕溝突擊而壓低身體前進的德軍步兵。(德國聯邦檔案館/公有領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擔任連長職位,隨部隊開赴法國及東線作戰,因其英勇的表現,獲頒鐵十字勛章。之後調任符騰堡山地營任職,於馬塔傑爾山(Matajur)戰役中,僅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就將近萬名意大利士兵俘虜,他因功獲得德意志帝國軍隊最高榮譽的大藍徽十字勛章。

1934年9月30日,在訪問戈斯拉爾的收穫季期間,希特勒對隆美爾麾下的營進行閱兵,照片中間左邊戴頭盔者即隆美爾,此時是兩人首次的見面。(德國聯邦檔案館/公有領域)

戰後他在國防軍擔任警衛連長、陸軍學院教官及步兵營長。1937年,隆美爾以自己在一次大戰的陸軍戰術經驗完成著作《步兵攻擊》一書,以此聲名大噪,並高昇為元首警衛營司令。

橫掃法國 揚威北非沙漠

1940年,隆美爾升任德國第7裝甲師師長,同年5月10日,德國發動對西歐國家的軍事突襲,在法國戰役中,他率領第7裝甲師橫掃法國,攻占法國最重要的深水港——瑟堡(Cherbourg),其攻擊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無人能出其右。

此次閃電戰役中,第7裝甲師共損失42輛戰車,陣亡682人,而俘虜盟軍人數超過德軍戰亡人數一百多倍,達9萬7千餘人,獲得戰車及裝甲車485輛,火砲數百門。輝煌的戰績,使隆美爾在戰鬥結束後被納粹德國政府譽為「戰神」。

1940年5月,與部下共同研究地圖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少將。(德國聯邦檔案館/公有領域)

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統率德、意聯軍。隆美爾到達北非後,採取了大膽的進攻行動痛擊英軍,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扭轉了北非戰局,在北非沙漠颳起一陣「隆美爾旋風」,他率領德軍占領了托卜魯克(Tobruk)、昔蘭尼加(Cyrenaica)。英軍對其極為敬畏,稱他為「沙漠之狐」。

人道性格 背向納粹屠夫

1942年6月,51歲的隆美爾被擢升為德國陸軍元帥。然而就在這位「納粹戰神」達到了一生中最輝煌頂點的同時,他的內心卻開始發生變化。

在這期間德軍俘獲了許多德國逃出去的政治犯,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將這些人就地槍決,但是隆美爾卻拒絕執行希特勒下達的處決令。

1942年春季,於北非的隆美爾大將。(德國聯邦檔案館/公有領域)

此外,作為一名將領,即使在困頓時期,隆美爾仍堅守著人道主義精神和騎士風範,在北非戰場,他配給盟軍俘虜的食品、水、醫療待遇和德國士兵是一樣的,甚至對希特勒大屠殺的對象——猶太俘虜,也是同樣平等的對待。

戰局逐漸演變,在美軍加入戰局後,盟軍實力大為增強,隆美爾很清楚自己所面臨的不利形勢,因此他主張要將非洲軍團撤回德國,以保存實力。然而希特勒卻下令堅決抵抗,要德軍「不是勝利,就是死亡」,隆美爾只得繼續奮戰,結果傷亡慘重。

直到1942年11月,希特勒才在咒罵中答應了他的要求,開始撤退德軍,但為時已晚。隔年3月,隆美爾奉召返國,同時被希特勒解除職務。不久後,在北非的德軍全數遭盟軍殲滅。

主張休戰 應對共產蘇聯

1944年初,德軍戰事吃緊,希特勒再次命令隆美爾出任陸軍「B」集團軍司令,在法國組織防禦。這時隆美爾已預料在當前的情勢發展下德軍必將戰敗,因此多次上書希特勒建議與盟軍談判妥協,以應對即將來犯的蘇俄紅軍,但這些建議最後都石沉大海。

期間隆美爾祕密加入了反抗組織,但他反對刺殺希特勒,而建議將其逮捕審判。1944年6月6日,盟軍成功在諾曼地登陸,幾天的作戰後,雙方都損失慘重。在此情勢下,隆美爾下令讓軍醫可救治無作戰能力的盟軍傷員,展現其人道精神。同時準備開放西線與盟軍談判,藉英美聯軍之力抵抗共產蘇聯的入侵。

6月17日,隆美爾在作戰會議上向希特勒建議與盟軍談判,但隨即遭趕出門。會後隆美爾向反抗組織告知要儘快採取行動。到了7月20日,史陶芬柏格(Stauffenberg)上校發動720密謀案企圖刺殺希特勒,但遭遇失敗。事變前三天,隆美爾的座車因遭到盟軍飛機攻擊而身受重傷,於是趁著密謀案發起和談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德國良心 形象熠熠發光

在720密謀案結束不久後,隆美爾加入反抗組織一事遭希特勒得知。考量若將隆美爾反叛一事公開,勢必對德軍士氣帶來毀滅式的打擊,因此希特勒密令隆美爾服毒自殺,事後仍替他舉行國葬。

1944年10月18日,隆美爾的國葬儀式。(德國聯邦檔案館/公有領域)

在隆美爾死後半年,盟軍攻入柏林,納粹德國以敗亡告終,不久後日本也接著投降,二次大戰結束。緊接而來的是紐倫堡大審,當年跟隨希特勒及所屬納粹黨的「功臣」們紛紛淪為階下囚,當年的戰功反而成了直接的罪證,背負著納粹黨在戰爭中所造下的一切血債,數百萬黨員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至數年不等的徒刑。

隆美爾雖然在軍隊任職,官居元帥高位,卻未加入納粹黨,也未參與希特勒的種族滅絕計劃及對平民的屠殺,並儘可能地和黨衛軍拉開距離。他忠心愛國,服從領導,但在人性與良知的關鍵問題上,他與納粹劃清了界限,作出正確的選擇,因而被稱為「德國的良心」。如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所言:「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記述隆美爾自殺真相的紀念碑(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隆美爾去世後不久,納粹倒台,其妻兒失去撫卹金,生活頗為困難,但因隆美爾生前優異的名聲而受到尊敬。多年後,其子曼弗雷德‧隆美爾完成政治學博士學位,在斯圖加特當了22年市長,亦任《德國城市報》總裁多年,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官及作家。@*

參考資料:

1. 《帝國騎士:27位騎士十字勛章得主》作者:(德國)君特‧弗拉施卡;譯者:程嘉文、施孝瑋等。麥田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2. 《隆美爾》作者:(英國)戴維‧歐文;譯者:卜珍偉等。解放軍出版社,1982年出版。
3. 《西洋全史(六)第二次世界大戰》鈕先鐘著,黎東方校訂。燕京文化,1977年出版。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橫嶼之戰後,戚繼光又陸續在平海、仙遊等地取得大捷。戚家軍緊緊追擊倭寇餘黨,直接將他們逼到了海上。倭寇殘部無處可逃,只得搶了漁船出海逃竄。
  • 戚家軍名聞天下,行動迅猛,猶如電掣雷霆,令倭寇聞風喪膽。鴛鴦陣、狼筅在蕩平倭寇中,大顯奇效。戚繼光創下九戰九捷、連克六十大營的輝煌戰績。倭寇直呼戚繼光為「戚老虎」,稱戚家軍為「戚虎兵」。
  • 明朝經過洪武、永樂兩朝後,漸失偉烈雄風。蒙古瓦剌侵犯邊關,大明皇帝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俘,明軍死傷過半。到了明憲宗時,朝廷頒布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選拔天下武官。由於當時重文輕武,天順八年武舉開科,竟都無人應試。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頒布了《武舉條格》,進一步完善了《武舉法》。戚繼光在武舉鄉試中大顯身手。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朝廷頒發襲官文書,十七歲的戚繼光得以世襲父親官位。他本想多留些時日,照顧生病的父親。戚景通則催促兒子趕緊奉命北上。戚景通為官清廉謹慎,家裡平日並無積蓄。為了給兒子籌集進京的路費,他變賣了隴右別墅。
  • 明朝倭亂肆虐,戚繼光創戚家軍,布鴛鴦陣、三才陣,把海盜倭寇驅逐到海上。戚繼光南掃倭亂,北鎮蒙古。論武,他是戚大將軍;論文,他是詞宗先生。其人文韜武略,謀勇雙全,既省天時,又察地理。
  • 一般認為,麥克阿瑟將軍軍旅生涯的顛峰,是韓戰中的「仁川登陸」戰,這一戰也是他的謝幕之戰。這場經典的作戰計劃波折不斷,屢遭質疑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事前普遍不被看好。但在最後的戰前會議中,麥克阿瑟以演說的方式進行了約十分鐘的簡單報告,讓與會的高階將領們一致信服,最後決定支持他,使得仁川登陸戰最終得以順利進行…...
  • 《獨立宣言》的作者托馬斯·傑弗遜,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智慧的,同時也是最不愛開口說話的那個人,他說出的話多是金句,他是這樣表達對法國的情感的——我們美國人都有兩個祖國,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法國!
  • 1944年冬季,對二戰時期的美軍而言是一段最為煎熬的日子。雖然納粹德國已逐漸走向敗亡,但是這個時期美軍面臨著歐陸數十年來最艱苦的寒冬,前進的每一步都艱苦萬分。12月希特勒為求最後一搏,集結30個師發動了突出部之役,初期讓美軍遭受重大損失,其陣亡人數接近2萬,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歷最血腥的一役,堪稱是在勝利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
  • 圖為美國畫家William Trego的油畫《進軍福吉谷》(The March to Valley Forge)。(公有領域)
    1777年的冬天,華盛頓率領部隊來到費城附近的山谷——福吉谷(Valley Forge),以期讓軍隊休養生息,渡過美國東部漫長的寒冬。後來的史書傳記都說,這個冬天大陸軍處境最為淒慘,日子最不好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