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淨移民人數創歷史新高 英國或限制留學生

英國正考慮只允許被頂尖大學錄取的留學生入境。(Dan Kitwood/Getty Images)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紀元2022年12月01日訊】(大紀元英國記者站報導)英國媒體披露,由於淨移民人數不斷增加,英國政府正在考慮限制移民的措施,其中包括可能會只允許被英國排名靠前的大學錄取的留學生入境,還可能會限制留學生攜帶家屬。

據《泰晤士報》報導,留學生將是英國政府減少入境移民的主要目標,限制留學生的選擇之一是只允許獲得英國頂尖大學錄取的學生入境。

如果這些計劃得以實施,將是與前政府截然相反的政策。2019年英國政府公布的《國家教育戰略》設立了到2030年每年招收60萬名留學生的目標,以便把英國的教育出口額增長到一年350億鎊。這個目標在2020-21年實現了。

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

留學生是許多英國大學主要收入來源。英國大學裡面的留學生人數加在一起達到31.5萬人,相當於所有大學生人數的15.7%。

一些大學裡的留學生比例接近甚至超過一半,比如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54%)、倫敦政經學院(LSE,53.39%)、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49.4%)和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49.3%)。

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裡面留學生的比例為40%。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考文垂大學和倫敦亞非學院(SOAS)的留學生比例在30%左右。

移民人數創紀錄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英國的淨移民人數達到50.4萬人,也就是入境移民的人數比離境移民的人數多出50.4萬人,創下了新的歷史紀錄。

統計顯示,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有110萬人進入英國,大部份來自非歐盟國家,有70.4萬人。在此期間,有大約56萬人離開英國,幾乎一半是去歐盟(27.5萬)。

統計局表示,創紀錄的數字是由於一些「前所未有的國際事件」推動的,比如英國在這12個月裡接納了31.16萬名烏克蘭難民(14.46萬)、阿富汗難民(2.2萬)和香港人(14.4萬)。

但是,留學生也是推動移民人數增加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留學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47.6萬人,他們帶來了11.6萬名家屬,相當於整個留學生簽證通道帶來了近57.8萬名移民。

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有超過12.7萬名留學生,首次超過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而尼日利亞留學生攜帶的家屬人數最多,5.06萬名留學生帶來了5.16萬名家屬。

統計局認為,留學生人數顯著增加的原因包括疫情期間一些留學生推遲了留學計劃以及英國政府允許留學生畢業後可以在英國工作三年。

據報導,內政大臣布雷夫曼(Suella Braverman)正在考慮一些限制留學生攜帶家屬的政策。這可能包括要求留學生證明有足夠的錢在英國留學期間贍養家屬,或者限制他們可以攜帶的家屬人數。

布雷夫曼曾經表示,留學生使那些不合格的院校所提供的達不到標準的課程存活下來。

專家擔心大學破產

對於政府正在考慮的計劃,英國政府移民顧問委員會的主席貝爾(Brian Bell)表示,這可能意味著許多大學會破產。

貝爾表示:「大部份大學為英國學生提供的大部份課程都是在賠錢,是通過向國際學生多收學費來彌補損失的。如果你關閉了國際渠道,我不知道這樣的大學如何能活下來。」

他認為,這樣的政策有可能使牛津、劍橋這樣英國的頂尖大學受益,但是英格蘭西北、東北以及蘇格蘭的一些大學可能破產。

他還表示,這不僅涉及移民政策,也涉及教育政策,可能導致本國學生的學費大幅增加。

對於限制留學生攜帶家屬的計劃,貝爾表示這「確實值得研究」。

他說:「本科生不允許攜帶家屬,但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可以攜帶家屬,人數過去很少,大約一年兩萬人,但是現在已經增加到一年七八萬。」

代表英國140所大學的團體Universities UK表示:「限制國際學生將會是經濟自殘行為,會損害英國政府想要促進繁榮的許多地區。」

智庫機構Policy Exchange呼籲政府把留學生從移民統計數字中去除。這個智庫表示,美國不把留學生計算在移民數字中。

但是,這家智庫也表示,如果目前一年47.6萬留學生人數的趨勢繼續下去,政府應該給「二流大學」的學生人數設立限制。

它也支持內政大臣布雷夫曼限制留學生攜帶家屬的主張,因為這些家屬往往會把這作為獲得英國永久居民身份的「後門」。

這個智庫提議,英國政府應該把重點轉移到限制移民獲得永久居民這一方面,因為目前移民只要在英國停留了五年就可以申請獲得永久居民的身份,它建議把時間延長至七年。◇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