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采風】日本的12月為何叫「師走月」?

作者:脩實
一進入12月,日本整個社會即刻改變節奏。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9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進入12月,日本整個社會即刻改變節奏,高速運轉,好像飛快行駛的列車。表現最明確的是商家——各大百貨商店及大型超市等,都紛紛擺出應景的聖誕樹,陳列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應時商品,連播放的音樂都煥然一新。這一切,都是在提醒顧客:一年一度的歲末已經到來!

一入十二月,日本各大百貨商店及大型超市等,都紛紛擺出應景的聖誕樹。 (Pixabay)

被時節與年末氣氛催促,街上的行人也都加快了脚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臉上,似乎少了些往日的疲倦與黯然,取而代之的是一絲喜悅與期待。

師走」之月

12月有很多別稱雅號,如「暮歲」、「晚冬」、「歲極月」、「春待月」、「梅初月」、「臘月」、「師走」等。這些稱謂,原本指黃曆12月,在明治維新之後,都習慣地將其切換到西曆12月。在諸多12月的雅稱中,「師走」(Shiwasu)較具普遍性,在傳媒中也被普遍使用。如,「適逢師走之際,諸事繁忙。」「為迎接新年,師走之際的街道市場,一派繁榮景象。」等等。

「師走」一詞似乎很早就有,但其來源不甚明了。關於該詞的成因,有多種說法,其中,如下的説法較具代表性:進入12月,和尚受邀為人誦經,四處奔走,忙得不亦樂乎。過去,因為和尚在信仰層面引領人們,因此也被視為「師」,日語叫「師匠」(Shishō)。平安時代(794~1185年)末年問世的《色葉字類抄》中就解釋道:12月是為師的僧人為誦經忙得東奔西走之月。但其原型為「師馳」,而「師走」該是後來依據其意改換的借用字。在日語中,「馳」和「走」,都是跑的意思。

在日本,一進入12月,可謂人人忙,家家忙。幾乎每家都要訂購、郵寄贈送親朋好友的「歲暮禮物」;此外,還要買新年掛曆,準備賀年卡等。到了下旬,各地都有以銷售年貨為主的「歲末市場」,人們在採購年貨的喜悅中,將迎來冬至(22日)、上天王誕辰(23日)、聖誕節(25日)。此後所期待的,就是年夜飯、紅白歌比賽、除舊迎新的鐘聲、參拜寺廟神社了。

日本新年參廟迎新人潮。 (Pixabay)

本月,重要的文化活動還有:「映畫日」(電影日,1日),民俗廟會「秩父夜祭」(2~3日,埼玉縣秩父市,日本國家民俗文化遺產),民俗廟會「春日若宮祭」(15~18日,奈良)等等。此外,從13日開始,正式進入年末時節,家庭及各單位都開始整理內務,掃除集塵,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

在日本,年末給親朋好友贈送禮品不宜太晚,一般在20日之前送到。而過了26日,送的禮品封條上就不能寫「御歲暮」(歲末謝禮),要改為「賀新年」了。

「事始」與「事納」

年終歲尾,上至政府官廳,下至家庭小作坊,除了大掃除、開忘年會之外,都要舉行結束本年工作的簡單儀式,叫「仕事納め」(Shigoto osame)。「仕事」是工作,「納め」則是結束之意,意味著通過此儀式結束本年的一切工作。

江戶時代(1603~1847年),官府將結束一年的工作叫「御用納め」(Goyōosame),因此,即便是當今,國家、地方等國家公務機關依然沿用此説法,把本年最後一天的工作稱為「御用納め」,並舉行「御用納め」儀式。而民間則為「仕事納め」。依照法律規定,政府官廳過年的假期從今年12月29日至來年1月3日,民間也多以此為準。

此外,在民間還有一種結束本年工作的風習。在傳統文化中,將掌管年的神稱之為「年神」,為了迎接年神,其準備工作要從12月8日開始,這叫「事始め」(Kotohajime),即迎接年神的開始日。此活動一直持續到2月8日,而這天叫「事納め」(Kotoosame),即結束過年期間的一切神事。

上述時間,是從迎接年神角度而言,而從人世層面上講,則正相反:把2月8日稱為「事始め」,將12月8日稱為「事納め」。無論是神事還是人事,都是起於8日,止於8日,因此將二者又合稱為「事八日」(Koto yō ka)。在此期間,依照信仰與民俗,不同行業都要舉行不同的祭祀活動。例如,昔日,從事裁縫行業或是做針線活的女子,都要進行「針供養」,即在「事八日」的某一天,將用過的彎針、斷針等舊針插在豆腐、年糕等食品上,送到神社、寺廟中祭奠後,投入河水中,以此祈求裁縫事業繁榮昌盛。

12月7日為大雪,22日是冬至,宣告冬日正式登場。日語民諺中,有句話叫「山眠」,即群山冬日入眠。這一説法,形象地描繪了日本12月的自然風貌。然而,雖然寒冷日漸嚴酷,但還是可以看到綻放的水仙、南天竹、山茶。在天氣預報及市井聊天中,人們也不時會聽到「冬日小陽春」之類的時令話語,令人身心感受到一絲暖意。

時至歲尾,來往書信的開頭問候語,也都應時變換,如:「歲晩之際」、「年末歲尾」、「迎來忙碌的年末」等,頗具時節感。當然,信尾自然也加上了類似「師走之際、望多多保重。」之類的叮囑,還有「祝迎來一個美好的新年!」之類的祝福。

十二月的氣氛:祝迎來一個美好的新年! (Pixabay)

日月如梭,過客匆匆。日本的「師走」固然是個忙月,更是個辭別舊日,期盼迎來幸福一年的月份。昔日,和尚為了人們能迎來一個美好未來,東奔西走,四處誦經;人們適值年末歲尾,也都期待藉此趕走晦氣,時來運轉。——雖然,現實往往不會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如約而至,但是到了一年的期待之際,人們還都是要期待的。@*#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