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閣:喬治四世令人驚豔的異國風行宮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英王閣建築風格特徵包括:細長尖頂的宣禮塔(Minaret)、尖尖的拱門以及講求平衡與一致的洋蔥形圓頂設計等。(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英王閣(Brighton Royal Pavilion )位於英國倫敦南部濱海城市布萊頓(Brighton)市中心,外觀看似一座印度宮殿,可謂不列顛群島上最具異國風情的建築。英王閣由喬治四世興建,反映了超凡的「攝政風格」(Regency-style, 英國攝政時代的古典建築風格)建築。

1780年代中期,攝政王喬治四世在布萊頓租下一間住所供度假用。建築師亨利‧霍蘭德(Henry Holland)將其改造成「海濱別墅」(Marine Pavilion)。1815年,建築師約翰‧奈許(John Nash)再將其改造為一座亞洲宮殿。四周花園不採用傳統正式花園的設計。園裡各式各樣的植物是根據奈許對亞洲花園的印象栽種。花園裡有許多來自歐洲境外的植物,多數來自中國。此外,喬治採用進口自中國的壁紙、家具和物品,極盡奢華地裝飾他的海濱行宮。1850年,維多利亞女王將英王閣售給布萊頓市政府。

英王閣周圍的花園不採用傳統正式花園的設計。園裡栽種各式樣植物,並依照建築師奈許對亞洲花園的印象進行設計。(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英王閣代表18世紀歐洲人對亞洲的迷戀。建築風格特徵包括:細長尖頂的宣禮塔(Minaret)、尖尖的拱門以及講求平衡與一致的洋蔥形圓頂設計等。內部設計採用中國風(Chinoiserie),是一種融合中式設計的西方風格,以鍍金、上亮光漆、不對稱等特色著稱,這是由喬治四世開創的攝政風格建築的主要特色。

英王閣展示出19世紀攝政時期建築折衷主義(Eclecticism)的風格,外觀給人一種輕盈、寬敞的感覺。建物立面元素從柱子、窗戶到圓頂充滿細節,設計簡單而優雅。內部裝潢則是「異國風」(Exoticism)的最佳範例。最近宮殿根據畫作和檔案在進行修復。

英王閣,喬治四世攝政王行宮的一處景色。(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裝飾師弗雷德里克‧克萊斯(Frederick Crace)和畫家羅伯特‧瓊斯(Robert Jones)負責宮殿內部設計。室內特色包括:維多利亞女王的臥房採用自中國進口的壁紙、音樂廳充滿異國風情和鍍金裝飾,以及大會議室(Saloon)以龍和荷葉為主題的設計等。

入口大廳

入口大廳(Entrance Hall)色彩繽紛,採用攝政時期中式設計(Regency Chinoiserie style),裝飾的靈感包含:鍍金、上亮光漆、東方人物造型等。其它中國風的設計包括:竹子圖案、粉紅色壁紙上的藍綠色鳥類,以及大廳尾端竹子扶手的樓梯。其它中國元素的應用還有彩繪人像、花瓶、絲綢流蘇、六角燈籠等。大廳布置對稱均衡,帶有哥德式(Gothic)元素,包括木雕家具和彩色玻璃花窗等。

大廳入口處色彩繽紛,設計採用攝政時期中式風格(Regency Chinoiserie style)。(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大會議廳

大會議廳(Saloon)是宮殿中最壯觀的一間,由室內裝飾師羅伯特‧瓊斯(Robert Jones)設計。中央圓頂以鑄鐵框架支撐,藍色編織地毯上呈現一隻孔雀圖案,與淡藍色圓頂天花板相映成趣。搭配金紅相間的絲質牆面飾板和窗簾,其靈感來自拿破崙時期法式裝潢風格。其餘牆壁則覆蓋著銀箔葉子圖案。中國風花瓶隨處可見。地毯有向日葵、龍與荷葉等編織成的圖案。

大會議廳(Saloon)是宮殿中最壯觀的一間。(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宴會廳

宴會廳(Banquet room)非常寬敞,可容納眾多賓客。紅木餐桌兩側的大燭台,襯托中央華麗的鍍銀飾品。帆布材質牆飾和站立式燈檯分別以龍紋雕刻與蓮花燈罩裝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垂掛在彩繪圓頂天花板上的中央吊燈,上面有六條噴「火」銀龍從天而降。其它較小的吊燈飾品上有中國神話故事裡的鳥類。

宴會廳(Banquet room)非常寬敞,可容納眾多賓客。(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音樂廳

音樂廳(Music room)的設計造就最佳音響效果。手工編織地毯和圓頂天花造型提昇音樂會和獨奏演出品質。牆上中國風的設計凸顯空間優雅氣質。室內裝飾由弗雷德里克‧克萊斯(Frederick Crace)操刀,包括:手繪金紅色相間的帆布牆飾、蓮花造型吊燈、鍍金的木頭鏡子、絲緞窗簾、鍍銀造型龍與蛇,以及鍍金天花板等。

音樂廳(Music room)設計造就最佳音響效果。(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維多利亞女王臥房

維多利亞女王的臥房(Queen Victoria room)不像其它房間那麼華麗。花卉樣式掛毯(tapestry)和手繪壁紙色調柔和,包括鳥類、植物與動物等圖案,展現自然田園風貌。床和椅子的裝飾採攝政風格,以原木貼面,取代大面積的雕刻。

維多利亞女王的臥房(Queen Victoria room)展現自然田園風貌。床和椅子的裝飾採攝政風格,以原木貼面,取代大量雕刻。(Brighton & Hove Museums提供)

原文:The Brighton Royal Pavilion: The Surprisingly Exotic Vision of George IV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靜謐地坐落在納拉甘西特灣(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國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將原本幽靜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壘。取名「小屋」(cottage)是為了對早期木瓦風格(shingle style)避暑別館的尊重。但事實上,這是一棟「適合王后」居住的頂級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心懷上帝。他們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繪了聖經與聖徒們的生活,成為教堂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將上帝的訊息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