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維米爾的畫室(下)

新技術證《持笛女孩》非維米爾真跡 引發學界新認知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Lorraine Ferrier撰文/嘉蓮編譯
維米爾《寫信女子》(A Lady Writing)局部,約1665年作,布面油畫,45×39.9 cm,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如果「戴紅帽的女孩 」開口說話該多好!在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的畫中,她從椅子上轉身直視著我們。自然光從她臉旁流洩而過,照亮了張開的嘴唇,輝映著眼中略顯頑皮的光芒,彷彿她幾個世紀前就已知道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策展人、科學家和研究員們會發現什麼:維米爾有一間畫室,他在那裡帶徒授課,和助手們一起創作。

(接上篇

顯微鏡下的維米爾風格特徵

專家們早先斷定,維米爾的繪畫是從單色素描開始著筆。華府的研究員們在這四幅畫上應用顯微鏡分析和先進的成像技術,發現維米爾以寬闊粗放的筆觸在這些畫上塗了底色,再鋪陳其構思的形狀、顏色與光線。研究小組甚而指出,維米爾在《持天平的女子》一畫的黑底色中摻入了含銅化合物,以加速顏料乾燥。

維米爾《戴紅帽的女孩》(約1669年)的彩色照片與紅外反射圖像的合成圖,顯示在細節精妙的畫面之下,畫家以寬闊粗放的筆觸塗繪了底層。(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科學家們研究顏料樣本,並運用成像光譜儀對色料進行最精微的測繪。他們發現在《寫信女子》中,為刻畫婦人熠熠生輝的金袖子,維米爾至少使用了三種不同的黃色顏料。

維米爾,《寫信女子》(A Lady Writing),約1665年作,布面油畫,45×39.9 cm,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哈里‧瓦爾德隆‧哈夫邁耶爾(Harry Waldron Havemeyer)和小霍瑞斯‧哈夫邁耶爾(Horace Havemeyer Jr.)為紀念父親霍瑞斯‧哈夫邁耶爾(Horace Havemeyer)所贈。(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在《寫信女子》中,維米爾使用了至少三種黃色顏料來呈現婦人的袖子。(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維米爾《寫信女子》人物袖子的顏料圖解顯示,他至少使用了三種黃色顏料,包括兩種鉛錫黃和一種赭黃。(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專家們在研究《持笛女孩》和《戴紅帽的女孩》時,獲得了驚人的發現。在兩幅小畫中展露的容顏看似同一模特,且兩幅作品都畫在木板上,這對維米爾來說相當不尋常。

持笛女孩》和《戴紅帽的女孩》並排陳列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維米爾的祕密」展覽中。專家證實,兩畫中只有一幅是維米爾真跡。(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對比這兩幅畫,研究小組觀察到它們使用的顏料和材質多有重合,然而藝術技巧和畫作效果卻存在明顯差異。維米爾在《戴紅帽的女孩》中用粗磨顏料敷設底色,再用細磨顏料完成畫作;在《持笛女孩》中,藝術家則顛倒程序,使作品表面呈現出近乎顆粒狀的粗礪效果。

仔細研究《戴紅帽的女孩》,研究者看到了維米爾如何使用土綠(Green earth)來精細調製肌膚的色澤,並將其直接融入形象的邊緣。而《持笛女孩》的繪畫者卻濃墨重彩地敷用同一色料,就像我們在鼻部和下巴處看到的斑塊那樣。維米爾用土綠營造皮膚的調子,這是其特有的技巧,在荷蘭繪畫中十分罕見。

由維米爾畫室創作的面板油畫《持笛女孩》(Girl with a Flute),作於約1669—1675年間,20×17.8 cm,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懷德納(Widener)捐贈。(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專家們意識到,從《持笛女孩》的粗糙表面來看,此畫不可能是維米爾的手筆;而在皮膚色調中使用土綠顏料表明,創作此畫的藝術家一定對維米爾的繪畫過程非常熟悉。

研究團隊證實了專家們長期以來的懷疑:維米爾並非館藏《持笛女孩》的作者。畫這幅畫的藝術家是誰人,目前還不清楚,有可能是維米爾的學生、門徒、付費學畫的業餘愛好者、受僱於項目的自由畫家,甚或是維米爾的家人。

此外,該館的策展者們還發現,維米爾創作《戴紅帽的女孩》的時間,比他們先前認定的要晚——約在1669年,而不是1666至1667年。這一新推斷,也使得此畫成為維米爾繪畫生涯中的一個轉捩點,此後,他在用色方面更加大膽。

美術館誠然「失去」了一幅維米爾真跡(《持笛女孩》),在理解大師作品方面,卻取得了激動人心的新進展。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維米爾的祕密」展覽將於202318日結束。欲知詳情,請訪問 NGA.gov

該展覽由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內部專家團隊組織包括北歐繪畫部負責人兼策展人Marjorie E. Wieseman、該部聯合策展人Alexandra Libby、成像科學家Kathryn A. Dooley、高級成像科學家John K. Delaney和繪畫保管員Dina Anchin

原文Discovering Vermeer’s Studio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泰辛設計的斯德哥爾摩王宮正是所謂「泰辛金色巴洛克風格」(the Tessin Gold Baroque style)的典範,包含巴洛克風格必有的華麗裝飾與對稱的設計元素,特別是運用S曲線設計藝術品和家具的造型。再加上受到法國和意大利風格的影響,泰辛將王宮建成瑞典前所未見的巴洛克風格。
  • 巴西的薩爾瓦多(Salvador)是一座色彩繽紛的歷史城市,以許多美麗的教堂建築聞名。薩爾瓦多位於巴西東北部的臨海地區,是巴伊亞州(the state of Bahia)的歷史首都。在這座充滿歷史古味和殖民建築的城市裡有一座非常特別的教堂叫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與修道院,是結合18世紀葡萄牙和巴西藝術的最佳代表。
  • 什麼比一座宮殿更好?當然是三座!到德國南部旅遊除了欣賞[ascii]著[/ascii]名的新天鵝堡之外,千萬別錯過附近的施萊斯海姆宮(Schleissheim Palace)。施萊斯海姆宮殿群位於慕尼黑的北部,曾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 dynasty)的夏季行宮。這座龐大的宮殿包含三座獨立的宮殿建築:舊宮(the Old Palace)、新宮(the New Palace)和盧斯海姆宮(the Lustheim Palace),是巴伐利亞規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宮殿之一,最初是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位選帝侯建造的居所。
  • 想像有一個地方,其中寄託了航海大國海員和探險家們的希望與祈願,這就是哲羅姆派修道院(Hieronymites Monastery,葡萄牙語為「Mosteiro dos Jerónimos」,又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它是16世紀葡萄牙最[ascii]著[/ascii]名的修道院。
  • 美第奇宮(the Medici Palace)位於佛羅倫薩的舊市中心內,和其它建築物比鄰,在建築設計上有許多獨特的創新,堪稱文藝復興民用建築的典範。從銀行業起家的美第奇家族對托斯卡尼地區的經濟和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也促使了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發展。
  • 構成一幅畫面就像自己去組織一部交響樂隊,演奏出諧和又帶有變化的曲目。 如何把畫面構成的基本原則——秩序、平衡、完整——帶進畫裡,勾勒一座大山, 那就要有大師帶路了。
  • 位處西歐的阿爾罕布拉宮,有著各式拱門、柱子、壁畫、幾何圖形、迷人的花園、彩繪磁磚、拱形天花板、水景和裝飾精美的牆壁。這座宮殿優雅而有活力,有著美麗的色調、裝飾複雜的牆面以及不同的裝飾元素層層交疊。
  • 音樂沒有文字,卻能傳達情感與真理。樂曲《喜劇演員之舞》(Dance of the Comedians)正好是個絕佳例子。它是捷克作曲家貝德里赫‧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在1870年創作的歌劇《交易新娘》(或譯《被出賣的新嫁娘》,The Bartered Bride)第三幕中的演出曲目。
  • 《園中苦禱》是普桑剛到羅馬時所繪,那是在他作為古典主義畫家聲名鵲起之前。他受到了最出色的前輩藝術家──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提香等的影響,也從古希臘和羅馬藝術中汲取了營養。普桑在畫中創造的場景是如此宏偉高眇,觀看這幅畫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信仰、希望,還有謙卑。
  • 西蒙‧彼得扎諾不但是藝術史學家,更是著名的巴洛克繪畫大師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老師。然而,他卻只被認定是一位有能力但不出色的藝術家。仔細檢視可知,歷史上有許多藝術家的貢獻著重在奠定基礎,而讓傑出的後輩得以在日後嶄露頭角成為大師。彼得扎諾可說是個絕佳例子,他邁出的第一步成就卡拉瓦喬日後的完美。
評論